关于县级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9-14 02:28:59

关于县级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思考

【摘 要】县级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应是技师型结构。应以培养技师型教师作为“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切入点,把文化课教师转型工作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中职教改项目制度的功能,加快县级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程。

【关键词】县级职业学校 技师型教师 教师企业实践 文化课教师转型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学校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其基本内涵是指专业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种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指出:广西要实施职业教育教师提升工程,构建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队伍。 这表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区深化职业教育攻坚的重要课题。

笔者作为项目研究组成员,参与了2010年度广西中职教改项目《县级职业学校技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广西教育厅立项)的研究,获得了相应的成果。下面结合项目研究涉及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对县级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以培养技师型教师作为“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切入点

县级职业学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为县级职业学校)是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的基地。这表明,县级职业学校不仅要承担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的任务,还要承担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培训等技能培训任务。要完成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双重任务,县级职业学校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技能型教师队伍。在三年的职业教育攻坚中,一些县级职业学校以培养技师型教师作为切入点,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一批专业教师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程序,获得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具备相当于技师技术等级的专业实践能力。这些技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一种类型)已成为专业教师队伍的中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城镇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技术骨干力量。但总体而言,县级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还比较低,具有高级或技师技术等级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技能操作能力欠缺,专业能力结构还属于低技能型。在深化职业教育攻坚的背景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师资建设适度超前原则,将技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列入县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成为职业学校的考评指标,争取用5年时间,使技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30%―50%,加快县级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向高技能型转变,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指标。

二、以教改项目研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将双师型教师理论转化为师资建设实践活动。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目前推行的广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简称教改项目)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通过教改项目研究活动,将双师型教师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的教师培养方案,可以探索有价值、有实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子,形成符合县级职业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师培养模式。以2010年度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县级职业学校技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例,该项目提出“技师型教师”概念,并将其内涵量化为“三能力+双证书”素质指标,即技师型教师应当具有教师职业能力(教学和教科研能力)、技师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师人文教育能力(师德表现力)等三种能力,并具有教师资格证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两种证书。经过三年的项目研究和实践,形成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以教改项目为平台的教师职业人文素质培育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模式,为县级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较成熟的模式。项目为百色市右江区职校培养了13名技师、1名高级技师,为技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实践证明,自治区教育厅以项目形式,推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制度设计。县级职业学校应克服项目科研能力较弱的困难,按照“量力而行、量需而设、量身而定”的原则,积极开展教改项目建设活动,积累项目研究经验,争取每年有1至2个项目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立项,以项目实施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以利益关系构筑校企合作培养教师机制

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重要渠道。但由于没有形成互惠共赢的利益关系,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得不到企业的有力支持,效果大打折扣。在产学结合、工学结合背景下,一些县级职业学校摸索出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教师企业实践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按照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教师企业实践模式,企业接受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获得教师技术性劳动以及较廉价的技术工人,满足了企业生产需求。企业则根据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对企业的贡献情况,给予参加企业实践教师相应补贴,多劳多得。教师在企业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经济收入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参加企业实践积极性大大提高。学校则从中获得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效益。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企业获力、教师获利、学校获益”的合作机制,夯实了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

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校企合作,也是职业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在“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技术工人,会关心学校的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学需要,派本单位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活动,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这种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校企合作行为,使个人兼职行为变成企业行为,赋予技术人员兼职行为的正当性,增加了兼职教师的稳定性,有利于兼职教师熟悉和掌握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

利益关系交换是校企合作的基石。县级职业学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专业特色,针对学生将来可能就业的职业领域选择合作企业,争取与信誉好、用工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同时,通过为企业提供招工就业(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就业)服务、参与企业职工培训等方式,以互惠的利益关系构筑校企合作框架,为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企业实践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有许多专业教师凭借自己的技术特长,以个人、家庭、合伙等方式参与开办家电修理、汽车(摩托车)修理、农机修理、电脑技术、餐饮等企业,我们称之为“技术性兼职”。对这种教师兼职活动,有些职业学校采取因势利导,规范利用的办法,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以带领学生在教师兼职单位实习为附加条件,批准符合条件的教师从事合法正当的技术性兼职活动。采取“兼职附加实习”办法,教师获得了技术性兼职活动的正当性,学校也获得学生实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效益,实际效果明显。因此,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教师“技术性兼职”活动可以转化为县级职业学校企业实践的新模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推而广之,应当鼓励职业学校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形式的企业实践模式,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文化课教师转型工作要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

目前,县级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文化课教师转型”现象。为解决专业教师缺乏问题,很多县级职业学校从文化课教师中筛选出有一定技术能力的教师,安排他们担任部分专业技术课。文化课教师转变成为专业课教师,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课教师转型”。 在职业教育攻坚背景下,把文化课教师转型工作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结合起来,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很有现实意义。在文化课教师转型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方面,一些职业学校做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使用―培训―考核鉴定―身份转换”转型模式。他们在使用文化课教师教授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摸底,筛选出符合转型条件也有转型愿望的文化课教师,对他们进行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按照教育部关于“专业教师每两年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要求,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提高转型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后,组织他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程序获得高级工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最终完成文化课教师到技师型专业教师的身份转变,壮大了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文化课教师转型工作还存在两个有待改进的问题。一是教师转型工作还没有进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基本上还是职业学校自己单打独斗。由于缺乏国家和政府部门政策的支持,转型教师的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很有限。二是教师转型工作只是作为解决专业教师缺乏问题的权宜之计,还没有纳入双师型师资建设框架中,双师型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要实现教师转型与双师型师资建设相结合,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参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县级职业学校教师转型工作,尽快列入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教师转型政策加以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使转型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资源的重要部分。

上一篇:项目式教学在《焊接冶金学》中的应用探索 下一篇:浅析中职版画的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