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的文化传承

时间:2022-09-14 02:01:33

中山纪念堂的文化传承

摘要:文化需要传承,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持久性的文化聚敛与传承物之一。每一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反应民族特性的建筑,抑或把民族特性附着进遗存的建筑物上。中山纪念堂产生于中国社会由封建转向民主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学习西方,建筑从技术到思想都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吕彦直设计的中山纪念堂蕴含了他对中国建筑革新的思考,也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我们对于建筑的探求和解读,也是对于文化的扬弃与传承。

关键词:建筑文化 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

文化的意义很宽泛,最早是被人类学家用来表示一个部落或民族的所有信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按照这种理解我们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有的各种信念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在我们的文化中,“文”最早的意思是事物错综形成的纹理和形象。石器时代陶罐上的花纹、龟壳上的甲骨文都是“文”。“文”代表了所有经过改造的,成形的,过去的事物。“文化”就是这些事物和事物对人的影响在时间上的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财富,通过实体或者行动一代代地传承给后人。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从未有任何实物记录,仅靠口耳相传几千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我们更多的文化是通过实物来传承的。中山纪念堂就是一座经典的文化承传物。1920、30年代的中国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最激烈的一段时期,中山纪念堂不仅承接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也融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形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传送给后人。

一、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色

中山纪念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在我国多地都有同名建筑。如:广州市中山纪念堂、高州市中山纪念堂、梧州市中山纪念堂、北京香山孙中山纪念堂和惠州市中山纪念堂等。广州中山纪念堂由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于1929年动工,至1931完成。这一座庄严雄伟的具有中国传统式样的现代建筑,总体呈八边形构造,前门设立八根巨柱一字排开,与内侧同样八根巨柱支撑起纪念堂正面重檐歇山报厦式屋顶,东南西北四面都采用这种重檐构造,四面重檐交接处着空隙突显出几何形中央大厅外轮廓,上面架设八角攒尖宝顶。从纪念堂各个方向都能看见三重檐的屋顶构造。重檐层层出卷,檐角下挂风铎,上立脊兽。纪念堂正面第一、二层檐之间正中挂“天下为公”牌匾。整体配色采用中国传统的红,靛,黄分别施于门柱,琉璃瓦,宝顶、风铎上,建筑立面则保持砖石材料的本色。纪念堂各处均精心装饰以“”、“羊”等吉祥符号。这座具有精细的中国传统砖木风格的纪念堂,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建成。内部大厅高达49米,横跨71米而不设支撑柱。大厅可容纳3240人,顶部引入自然光线,绕着舞台的座位呈圆弧形分布,各处的视线都不会被阻挡,墙壁使用了吸音材料,这样的设计达到了良好的视听品质。围绕大厅形成一圈弧形的走廊,弧形走廊与八边形的建筑结构之间正好容纳四个楼梯,楼梯设计为二折三段。楼梯下的空间设为储藏室等加以利用。中山纪念堂中西结合,方正沉稳,气势恢弘,与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融为一体。在中国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年代,标志性建筑意味着更多被毁坏的可能性。抗战期间,日军曾多次对纪念堂进行轰炸,致使中山纪念堂中弹三枚,八角形屋顶受到严重震动,混凝土预制件被震损,琉璃瓦片出现裂缝,堂内到处漏水。中山纪念堂经过许多灾难性的破坏仍然留存至今,得幸于吕彦直精心的设计和严格的督造。中山纪念堂建成后70多年一直被认为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不断沉淀和传播着广州的历史文化。

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思想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对中国传统纪念建筑的在思想与技术上的承接与突破。中国古代的纪念性建筑通常是庙宇、塔和牌坊等。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哀公为了纪念孔子修建了孔庙。随着佛教的传入兴起了一种供奉得道高僧的舍利子,宣扬佛教教义的建筑塔,后来成了人们寄托美好心愿的文峰塔。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塔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绰楔是古时树于正门两旁,用以表彰孝义的木柱,后来成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就叫做牌坊。中山纪念堂没有用任何一种古代建筑的范式,却承载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纪念意义,不是庙宇,却有恢弘的八角攒尖顶和歇山重檐;不是塔,檐角却挂有风铎簌簌作声;也不是牌坊,但门前的一排巨型立柱又显示出威武的风范。如此多中国建筑元素融合而成的不是一座旷世奇伟的丰碑,却是一座与纪念没多大关系的剧场。这其中的原因,要深入到吕彦直的建筑设计思想中才能洞察一二。

1 融贯中西的建筑设计理念

吕彦直自幼接触西方文化,1913年从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毕业,并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毕业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工作数年,参与多个国内项目的设计。1921年回国工作后又赴欧洲考察西方建筑。吕彦直接受了一整套西方建筑的理念和技能,回国后又对中国传统建筑深入研究。吕彦直为南京中山陵奠基典礼上写的致词里说:

“此(中山陵)殆可视之为民国以来第一次有价值之纪念建筑物。吾人因此亦不能不勉励而希望有实用之纪念建筑物日新月盛。……吾人因此而发生第二种感想与希望。夫建筑者,在在足以表示吾民族之文化矣。”

由此可知,吕彦直想要设计的纪念性建筑是有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建筑。接下来又写道:

“……夫建筑一事在文化上为美术之首要,其成之者,应用哲学之原理及科学的方法,然其所以为美术,由其具有感发之作用。凡有一价值之建筑,犹之一人必有其特殊之品格,而其品格之高尚与否,则视其图案之合宜与否。”

他认为价值是建筑通过视觉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中山纪念堂的价值就在于能否体现征集方案时提出的“庄严固丽”、“孙总理生平伟大建设”的人格。民族文化也要以建筑外在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切入点,达到“感发”的目的。而建筑内在的建构则应用哲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表示尊卑的区别,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设计都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于建筑的屋顶。中山纪念堂最上层的八角攒尖顶在园林建筑中属于比较高的等级,颐和园中现存中国体量最大的亭式建筑廓如亭就是使用的八角攒尖顶。中山纪念堂四面的重檐歇山报厦顶也是仅次于皇家最高等级重檐庑殿顶,故宫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就是采用重檐歇山顶。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特有的部件,常用脊兽数目的多少表示等级的差别。脊兽数目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每脊有11个,中山纪念堂脊兽数目设置略少,每脊10个。在数理上中国人向来认为奇数代表天,阳刚,男性等;偶数则代表地,阴柔,女性等。通常建筑的脊兽数目为奇数,吕彦直设计中山纪念堂的脊兽数目为偶数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对数理的应用也体现在台阶上,三层台的台阶数分别为9、5、5,象征“九五之尊”。在颜色装饰上使用靛、红,象征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革命精神。

2 利用西方技术探索中国建筑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成一体,融合帷幕、窑洞和干栏三种形式,以木材和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一明两暗三开间”的标准形式,以斗拱为主要建筑特色。材料以木为主,好处是轻便,材料随处可得,通过对斗棋和出檐高低长短的设计,使木构房屋可以适用于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木构建筑最致命的缺点是防火性差,古代防火意识和能力比较弱,各种天灾人为的原因经常导致火灾。史书记载各种战争都伴随有建筑的烧毁,商纣王自焚于“鹿台”,项羽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唐朝“大明宫”也毁于兵乱,八国联军更是烧毁了“圆明园”。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是在近代才传入中国,建造技术的提高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与建筑特色。中山纪念堂的建造材料全部为钢筋混凝土,从实质上提升了建筑的防火能力和耐久性。经过了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山纪念堂依然挺立在原址就是最好的证明。利用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吕彦直巧妙地设计出了中山纪念堂极具功能性的内部结构,在偌大的中央大厅中没有一柱阻挡视线,座位的安排和墙壁吸音材料的布置创造了高品质的视听空间。这是利用传统建筑原理所无法实现的。

三、广州中山纪念堂文化传承的意义

在《规划首都都市区图案大纲草案》中吕彦直写道:

“(党国公园规划)使民众日常参谒游观于其地感念遗教之长存,以不忘奋发砥砺而努力吾人之天职,得不愧为兴国之国民,则其设计宜有深刻之意义,又岂徒以资吾人游息享乐而已哉。”

中山纪念堂把纪念建筑和剧场的功能结合起来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吕彦直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时的同学,胡适先生对中山纪念堂评价道:“中山纪念堂是亡友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图案简单而雄浑,为彦直生平最成功的建筑,远胜中山陵图案。”吕彦直对建筑之格式有这样的描述:

“中国之建筑式,亦世界之建筑式之一也,凡建筑式之形成,必根据于其构造之原则,中国宫室之构造制度,仅具一种之原理,其变化则属于比例及装饰,然因于其体式之单纯,布置之均整,常具一种庄严之气韵,在世界建筑中占一特殊之地位,……,故中国之建筑式为重要之国粹,有保存发展之必要,……”

现今全国到处能见到几何体加草帽顶式的中国建筑,形式难看功能不济,称之为中国式建筑。可知在80年前吕彦直就设计了一个经典的范例,我们真应该多做这种具有文化精神的设计,在经历沧桑后依旧突显出它的价值。

上一篇:发展吉林省动漫产业之浅见 下一篇:“两基”国检后的陇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