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品改三十年

时间:2022-09-13 11:59:42

[摘 要]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快读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文中主要介绍了荔波县近年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关键词] 畜牧 养殖 改革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40-02

改革开放30年来,荔波县畜牧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畜禽全面发展,畜禽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畜牧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回顾我县猪、牛品改30年畜牧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农村副业、恢复发展、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别近10年来,我县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畜牧业的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一、荔波县30年猪改、牛改工作历程

1.猪品改工作:荔波县80年代中期饲养的猪种为荔波黑猪,当时在黔南州地方猪种调查中列为黔南黑猪,属于肉脂兼用型,具有耐粗饲产仔数多、适合山区饲养,但生长较为缓慢,一般24个月龄公猪平均体重为53.5公斤,母猪为54.5公斤,最高达65.5公斤,屠宰率66.06%,皮厚0.44厘米,膘厚3.17厘米,板油占酮体重9.03%,瘦肉率42%,分布在我县每个乡镇,是我县的当家猪种,当时在我县饲养这种猪最为普遍,在贫困农家中多作为副业经济收入,作买粮、买衣被的经济来源,还作为婚丧嫁聚请客的主要肉食,当时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户饲养出栏的猪大多为自产自销。

随着国家对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的重视和扶持,我县于80年代后期先后引入巴克夏、杜洛克、长白种、约克公猪与我县的本地黑猪进行杂交改良,通过自然杂交改良和推行猪的人工受精技术,生产出的杂交仔猪杂交优势明显,仔猪个体均匀、在生长速度上,优良种猪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及肉质兼用型品种。通过30年猪改技术推广,我县猪的人工受精技术由80年代后期输配数的5%到现在的95%以上,猪的人工授精是进行猪种品种改良的最有效手段,可以促进品种更新和提高商品猪质量及其整齐度。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将优良公猪的优质基因迅速推广,可将差的公猪淘汰,留优汰劣,减少公猪的饲养量,促进种猪的品种品系改良和商品猪生产性能的提高从而减少养猪成本,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据统计1980年末我县生猪存栏只有2.91万头;1990年末存栏5.46万头;2012年末达到了9.7万头。

2.牛品改工作:荔波县80年代后期饲养的牛主要为水牛和黄牛,其个体较小,属役用型,主要用于农业上的生产资料,只有缺陷饲养老、残后才被淘汰育肥作肉用,水牛全身毛色多为深灰色或浅色,体重在61公斤左右,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条件下饲养育肥18个月体重可达200公斤,一般育肥到70公斤体重时屠宰,屠宰率为63%;据1980年末统计全县当时牛只有存栏3.66万头,1985年后我县首次引入杂交牛摩拉水牛、西门塔尔、梨木赞等品种并开始实施牛的冻精输配技术;采用本交和在全县8个乡镇开展牛的人工冻精输配技术,通过宣传培训和牛改技术推广以及产犊效果来看,杂交产犊出生重比一般本地牛重2-3倍,生长速度较快,18个月体重达300公斤,是本地牛体重的1.2倍;市场价格比本地牛高出500-800元 ,养殖农户看到了实效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了一批养殖户,据1990年末统计全县牛存栏达到了4.96万头。2012年末存栏达到9.7万头。

我县30年来畜牧业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品种改良的技术推广,通过30年品改工作打破了农民过去的“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的守旧思想,促进了我县畜牧业朝“四良、四改、三提高”方向发展。

二、我县30年猪改、牛改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

实施畜牧品种改良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应用力度,推进我县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良种化、商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畜牧部门应尽的责任。品种改良给畜牧业带来的好处,就生猪改良和牛品种改良为例,概括来讲有以下几点:

1.品种改良推动了生猪、牛的存栏、肉类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1980年末全县生猪存栏2.91万头,牛存栏3.66万头,肉类总产量386吨,牧业总产值736.36万元;1990年末生猪存栏5.46万头,牛存栏4.96万头 ,肉类总产量2293吨;2012年末全县生猪存栏9.7万头,牛存栏7.452万头,肉类总产量11233吨,牧业总产值24428.82万元;生猪存栏分别比1980年的增加6.79万头、牛存栏增加3.792万头,肉类总产量增加10847万吨、畜牧业总产值增加23692.46万元。

2.品种改良推动了畜牧产业朝规模化、产业化、良种化发展

一是规模养殖比重快速提高、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目前,全县养猪专业户有580多户,养牛专业户52户;与1980年相比户均养殖规模大约扩大了48%。全县目前拥有有万头养猪场3个,千头养猪场25个,百头场不计其数,百头养牛场4个;在3万头养猪场中1个获部级龙头企业,国家生猪肉储备基地;2个为省级龙头企业;2个场获国家种畜禽生产许可证;县内比较规范的各类饲养小区8个。全县规模饲养比重达到50%以上。标准化饲养比重达到40%以上。

二是畜牧业优势产业区域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发展,我县的生猪肉等优势畜产品,逐步形成了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产业化基础强和环境质量佳的优势发展区域。县内养猪、养牛、养羊、养禽养殖产业带初具形成;通过引进畜禽优良品种、饲养加工设备、生产管理技术、生产标准等,使得我县牧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县引进了长白、大约克等良种猪品种(系),通过品种的引进及改良,大大提高了我县畜禽的生产水平。其中以我县军华畜牧公司生产的“碧华园”比较优势猪肉产品和竞争优势逐步显现。

上一篇:巧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下一篇: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