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线路应力放散

时间:2022-09-13 11:47:32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

[摘 要] 无缝线路技术是重要的轨道结构新技术,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是工务部门必做的工作之一,本文对无缝线路应力放散的条件、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无缝线路 应力放散

随着我国铁路大规模提速,特别是客运专线的建设,一次铺设无缝线路越来越多,我国《铁路主要技术政策》提出:高速重载线路应优先发展跨区间的超长无缝线路。但是由于受施工季节和施工条件的限制,铺设无缝线路时,往往不能在设计锁定轨温进行锁定,这给维修养护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如锁定轨偏低,不仅维修养护工作受到许多限制,而且高时钢轨受到很大的度压力,加之长钢轨不均匀爬行造成“应力集中”,就有胀轨跑道的危险;反之如锁定轨偏高,低时钢轨受到很大的拉力,线路不均匀爬行后,某些地段拉应力增大,度拉力与爬行附加拉力合在一起,容易拉断螺栓或引起钢轨折断。因此,对非设计锁定轨温锁定的无线路,特别是低锁定或已产生严重“应力集中”的无缝线路应该进行应力放散。

1.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条件

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必须准确、均匀、可靠,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做好应力放散。

(1)实际锁定轨温不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以内,或左右股轨条的实际锁定轨温相差超过5 ℃;

(2)锁定轨温不清楚或不准确;

(3)跨区间和全区间无缝线路的两相邻单元轨条的锁定轨温差超过5 ℃,同一区间内单元轨条的最低、最高锁定轨温相差超过10 ℃;

(4)铺设或维修作业方法不当,使轨条产生不正常的伸缩;

(5)固定区或无缝道岔出现严重的不均匀位移;

(6)夏季线路轨向严重不良,碎弯多;

(7)通过测试,发现温度力分布严重不匀;

(8)因处理线路故障或施工改变了原锁定轨温;

(9)低温铺设轨条时,拉伸不到位或拉伸不均匀。

2.锁定轨温的检查

检查长钢轨锁定轨温的变化情况,简单易行的方法是设置位移观测桩,通过观测钢轨长度的变化,可以计算出锁定轨温变化的大小,从而确定应力放散或调整区段。

普通无缝线路长轨条长度不超过1000m时设置5对位移观测桩,长轨条长度大于1000m时设置7对位移观测桩。固定区较长时,可适当增加对数(其中固定区中间点1对,伸缩区始、终点各1对,其余设置在固定区)。

超长无缝线路,单元轨条长度不超过1200m时设6对位移观测桩(单元轨条起、讫点,距单元轨条起、讫点100m及400m各设置1对);单元轨条长度大于1200m时设7对位移观测桩(单元轨条中点设置1对,单元轨条起、讫点,距单元轨条起、讫点100m及400m各设置1对)。

3.放散量的计算

长钢轨自由伸缩放散量计算式为:

(mm)

式中:L为需放散的长轨长度;T0’为应力放散后的锁定轨温,应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T0为原锁定轨温。

根据放散量确定锯轨量。在普通无缝线路中,缓冲区钢轨应锯短(有条件时可换为标准缩短轨)。如果放散前后缓冲区预留轨缝之和不变,则锯轨量使用伸长放散量。如果放散前缓冲区轨缝之和小于放散后缓冲区预留轨缝之和,则锯轨量应在伸长放散量的基础上加上二者之差,加长的锯轨量用以加大轨缝;反之,锯轨量应在伸长放散量的基础上减去二者之差,减少的锯轨量用以减小(填充)轨缝。在超长无缝线路中,伸长放散时,锯轨量应在伸长放散量的基础上加上焊缝宽长。缩短放散时情况相反。

4.应力放散的方法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主要是通过温度控制或长度控制来实现。具体地说温度控制就是在合适的轨温范围内使钢轨伸缩,抵消钢轨内部的温度力,然后再重新锁定线路;长度控制是靠外力强迫钢轨伸缩,当伸缩量达到预定数值时,立刻锁定线路。对应可使用滚筒放散、列车碾压、撞轨等方法。

(1)滚筒放散是把钢轨扣件松开,把滚筒放在轨枕上,滚筒作为支点支撑钢轨,使轨底与垫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变为轨底与滚筒间的滚动摩擦,以减小放散阻力,待轨温达到预定锁定轨温时,取下滚筒,锁定线路。

滚筒有两种:一种是带支架的滚筒;另一种是用钢管或圆钢直接锯成的圆棍,使用时,可把圆棍放在轨底与轨枕之间,以达到放散的目的。

该放散方法需要中断行车,施工时间长,额外配备滚筒,但应力放散均匀,锁定轨温准确。

(2)碾压放散是松开接头扣件及螺栓,松开全部防爬器及适当的中间扣件,利用列车运行碾压钢轨,靠列车的碾压和振动迫使钢轨伸缩,待伸缩量达到预计量时锁定线路。

碾压放散法分顺列车运行方向和逆列车运行方向两种。顺向碾压法首先松开沿列车运行终端的缓冲区接头螺栓、正向防爬器和适当中间扣件,而始端伸缩区扣件不动,利用列车的震动和温度力迫使钢轨向一端伸缩,达到放散的目的。

逆向碾压法松开沿列车运行方向始端的缓冲区接头螺栓,松开全部的反向防爬器和适当的中间扣件,而终端的伸缩区的扣件不动,并且反复打紧所有正向防爬器,靠列车的震动迫使钢轨向列车运行的反方向伸缩,达到放散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把向列车运行方向爬行了的钢轨拉回原位,适用于爬行量较大的线路。

除顺、逆向碾压放散法之外,还可采用两端放散法,即在固定区中间,一端采用逆向碾压法放散,待达到放散量后锁定线路,另一端采用顺向碾压法放散。这种方法适应于两端缓冲区轨缝较大,而轨缝之和又大于计划放散量,在单线无缝线路上可采用此法进行放散施工。

碾压放散的优点是不需中断行车,但放散时间长,放散量不均匀,达到预计放散量时其锁定轨温往往比预计的高,放散效果差。

(3)撞轨放散是在封锁线路时,松开所有扣件和缓冲区接头螺栓,朝放散方向撞击钢轨,在外力的作用下,克服轨底与胶垫间的摩擦力,迫使钢轨伸缩。

这种方法需要劳力多,另外需配备撞轨器,放散量集中在撞轨器附近,而其它地方放散量不均匀,容易使钢轨内部产生新的不均匀的温度力。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可根据具体条件采用滚筒配合撞轨法,或滚筒结合拉伸配合撞轨法。无缝线路应力调整,宜采用列车碾压法。

5.应力放散质量控制

(1)应力放散应做到放散均匀、锁定准确,相邻两段单元轨节的锁定轨温之差不得大于50℃,左右两股钢轨的锁定轨温之差不得大于3℃,同一设计锁定轨温的最高与最低锁定轨温之差不得大于100℃。

(2)应力放散时观测,应力放散时,每隔150mm或100m设一个位移观测点,观测放散时的钢轨位移量,应力放散应均匀。

(3)锁定后无缝线路的位移观测,锁定后无缝线路的位移观测桩处换算200m范围内相对位移量不得大于10 mm,任何一个位移观测桩处位移量不得超过20mm。

(4)单元轨节应在道床达到初期稳定阶段方可进行线路应力放散工作。

(5)线路应力放散前应掌握当地轨温变化情况,根据轨温变化规律,合理选定施工时间及计划锁定轨温。

(6)单元轨节锁定前按设计要求设置好位移观测桩。

(7)测量轨温必须准确,轨温表必须经过校验,在有效期内使用。

6.放散后锁定轨温的确定

由于无缝线路的原锁定轨温已发生变化,不能作为放散时的原始依据,所以锁定轨温的计算应根据施工实际确定。

(1)当轨温在设计锁定轨温以内时,将钢轨撞到“零应力状态”,然后拧紧扣件和接头螺栓,此时的钢轨温度为锁定轨温,即T锁=T当时轨温。

(2)当轨温低于设计锁定轨温时,将钢轨撞到“零应力状态”,测得此时的轨温为T0,利用拉伸器拉伸钢轨,拉伸长度折算轨温为T0’,最后得锁定轨温为Ts,则

Ts=T0+T0’=T0 +l/(0.0118ХL)

式中l为钢轨拉伸长度; L为钢轨长度。

上一篇: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铁磁谐振的机理与抑制措施 下一篇: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某厂区生活污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