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良方初识

时间:2022-09-13 11:25:39

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中风”或“脑卒中”,起病急骤、意识障碍、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是其主要症状特点。中医历代文献均有对本病的记载,并且对中风先兆症状的认识及预防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证治汇补》指出:“平人手足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现代医学中脑栓塞等皆属于中风范畴。

早在宋元时期,关于中风内因为本的观点就已形成,主要认为中风是身体内部正阳之气虚亏,外来邪气入侵所致。辨证分为脑络破损型中风和脑络痹阻型中风。参考历代医家的有关论点,中风的主要病因在于脾肾两虚,痰阻血滞。脑络破损型中风的主要病机是阳热上涌,脑络破损,风、瘀、痰、水、火、毒充斥脑腑,腑气不通,因此在治疗时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一为平肝熄风,潜阳降逆,引血下行,二为破血逐瘀。而脑络痹阻型中风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脑络痹阻,脑髓失养,脑失神明,在治疗时以益气活血,搜剔通络为主。

在治疗中风的诸多药方中,活血通络之药物主要发挥作用,除了川芎、红花、桃仁、地黄等药物外,古人常用并且起到很大作用的药物还有丹参、水蛭、三七等。

丹参:性微寒味苦,有活血化瘀,凉血消肿,宁心安神之功效,不仅能够调节血液循环系统功能,抗凝血。改善血液流变性,还可促进肝纤维重吸收作用,保护肝脏,在诸多药方中皆有应用。

水蛭:性平味辛咸,活血通经,清暑利湿。古有记载,“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于气分丝毫无损,而瘀血默消于无形”,治疗血瘀类疾病时多作为主药,常与红花、川芎、黄芪、益母草等配伍,对于抗血栓形成,溶解血栓作用非常强大。

三七:性温味甘微苦,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其主要成分三七总皂苷,能保护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另外三七还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古方中治疗中风的方药也不少,如清代《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此方主要药物有生黄芪、当归尾、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赤芍、水蛭、丹参等。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佐以当归尾、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水蛭破血逐瘀,地龙、水蛭以搜剔通络,其中川芎善上行人脑,可引水蛭等药直达病所。

在治疗脑中风的现代中药中,常见的有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花牌血府逐瘀胶囊。药物大多沿用了古方中的用药原理,不同的是用现代科技方法对药物成分的提炼和组合进行了更先进的改善。血府逐瘀方剂,源于清代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以桃仁、川芎、红花、赤芍、当归、地黄为君药,枳壳、柴胡为臣药,佐以牛膝、桔梗,引之以甘草,此11味药谓之不寒不热,气血双调,行血分、祛瘀滞,活血而不伤阴。王清任认为,属于血府逐瘀汤治疗范围的病症有19种,其中就包括中风。组方中的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及赤芍皆为活血祛瘀之药,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为划舟楫引药上行,与枳壳配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现代药理也证明,血府逐瘀的独到之处在于能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并扩张梗塞灶血液循环,从而使梗塞灶周围水肿减轻,梗塞灶缩小。

现代医学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多用于中西医结合疗法,因此治病时不可擅作主张,乱用古方,当遵医嘱。

上一篇:如何更好地表达内心情感? 下一篇:桥的“七十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