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合重山先世再考

时间:2022-09-13 11:00:13

摘 要 粘合重山,为蒙古国开国相臣之一,其官至中书左丞相并与耶律楚材“共理汉事”,在元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的传记对其出身却记载的十分简单,其他传记更无记载。根据金、元史料发现,粘合重山系原金朝西北路招讨使后官至金朝中都留守司库官粘合合答之孙,成吉思汗在第二次伐金时,金中都陷落,时任金中都留守司库官的“金源贵族”粘合合答在蒙古将领的带领下向成吉思汗投降并将其孙粘合重山献于成吉思汗为质,从此开启了粘合重山入仕蒙元的官宦生涯。

关键词 粘合重山 粘合合答 金源贵族

中图分类号:G256.22 文献标识码:A

粘合重山为元初重臣,与耶律楚材友善,官至中书左丞相,但关于他的先世《元史》只说“金源贵族也,国初为质子,知金将亡,遂委质焉。”

1粘合重山先世学界观点回顾

粘合重山的先世,唐长孺先生曾在《蒙古前期汉文人进用之途径及其中枢组织》一文中依据《圣武亲征录》“时金留守哈答,国和奉盼拜见之礼……哈答因见其孙重山而还。”以及《蒙古秘史》续一曰:“初金主迁都时,命其臣合答留守燕京v中都w”认为金中都降时其留守为哈答,并依“哈答见其孙崇山而还”,及李文田《元朝秘史注》中李氏据《金史》卷一三《卫绍王本纪》:大安三年(1121),四月,我大元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来征,遣西北路诏讨使粘合合打乞和。”李氏认为此即合答。唐先生也依次认为粘合重山为粘合合答之孙。刘晓先生在《粘合重山的先世与别号》一文中除赞成唐、李二先生说法外,刘晓继续引用了《卫绍王本纪》中粘合合打的史料,并且还依据《析津志辑佚》《名宦》条:“粘合中书,有名合达者,仕至荣禄大夫,金亡归我朝。我朝以前金故宦之子孙,而累朝宠任之,以迄于今。”刘晓据此认为“文中的粘合中书,显然指粘合重山,因为他在窝阔台汗时拜中书省左丞相,故有此称。”并且刘晓据《卫绍王本纪》认为合答在奉命去向成吉思汗求和时将其孙献于成吉思汗为质。在中都陷落时其在留守任上,才能有“哈答见其孙崇山而还”,时隔四年祖孙重逢,这也与唐、李二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2粘合合答献孙的身份与时间

笔者认为想要证明粘合重山为粘合合答之孙必须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首先,要证明合答确为中都留守,并且中都陷落时其也在留守任上。据伊朗人拉施特《史集》中载1215年中都陷落时“被阿勒坛汗(金宣宗)留下c太子同守中都城的福兴丞相也在绝望中服毒而死。另一个名叫尽忠的异密,遵照他的遗嘱,逃到南京地区阿勒坛汗那里去了。……阿勒台汗离开这座城时,将国库、官产交给了受委托的人哈答留守,国和,留守是职称。”这既证明了《元史》的说法也证实了《亲征录》同时存在的俩种说法,说明福兴、尽忠为留守外还有哈答、(这里的哈答与上文提到的合答为同一人只是音译的不同)国和,福兴、尽忠辅佐太子总揽全局,而哈答、国和管理财库。

其次,合答何时投降,何时献孙。

因为依《亲征录》所说,在中都陷落后“哈答因见其孙崇山而还”所以,唐、刘两先生认为,纳质必在中都陷落之前,所以依《卫绍王本纪》大安三年,合答曾受命向成吉思汗求过和,认定在此时纳质子,然后中都陷落祖孙团圆。如前文所述大安三年纳质并没有证据且情理不通,那么纳质情况究竟如何呢?第一,笔者认为,“哈答见其孙崇山而还”中的‘见’字可能误导了唐先生与刘先生。据贾敬颜先生《圣武亲征录校本》中称:“‘见’疑‘献’之伪。”而《史集》中的记载无疑证明了贾先生的说法确有道理,《史集》中说在中都陷落后哈答被带去在桓州见成吉思汗,并且“乞台司库官(哈答)将自己的孙子崇山献给了成吉思汗后,便回到城里去了,他那里去到了七斤帅的通州城。”所以,合答投降献孙是在蒙古二次伐金的1125年,同时按《史集》中所说1125年金中都陷落后投降献孙,也与《元史》卷一四六“知金将亡,遂委质焉”情况相符,中都陷落,大金的标志就没有了只能苟延残喘,合答才看到金朝气数已尽,献孙以表忠诚。“金源贵族”粘合重山确系前金西北路招讨使,后来金中都陷落时金国中都留守司库官粘合合答之孙,其并非在大安三年成吉思汗第一次伐金时由其祖父献于成吉思汗为质,后来在金中都陷落时祖孙团聚,而是在蒙古二次伐金时,金中都陷落时,时任金中都留守司库官的其祖父粘合合答为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在向成吉思汗投降时献上自己的孙子粘合重山为质,从此也开始了粘合重山辉煌的政治生涯,最后官至中书左丞相,并与耶律楚材一起成为元朝初期的一代名臣。

参考文献

[1] (明)宋濂.元史[M].中华书局,1976.

[2] 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M].文店阁书f,1936.

[3]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4] 唐长孺.山居存稿[M].蒙元前期汉文人进用之途径及其中枢组织[M].中华书局,1989.

[5] (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6] 刘晓.粘合重山的先世与别号[J].中国史研究,2001(2).

[7] (明)宋濂.元史[M].中华书局,1976.

[8] 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M].文店阁书f,1936.

[9] [伊朗]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M].商务印书馆,1992.

[10] 尚衍斌.元史及西域史丛考[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 李修生.全元文[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上一篇:幼儿基本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研究 下一篇:健美操课程在玉林市中学开展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