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述评

时间:2022-09-13 07:11:18

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述评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085-01

摘要:虽已过去了近百年,但其历史余波至今仍在激荡。几十年来,学术界围绕的相关课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产生了一批质量可观的学术成果。本书《史》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纵先生的力作,它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和具体过程都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对一代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这部著作主要从思想层面,用整体的眼光来分析,对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是研究史料丰富、分析精辟的经典著作。

关键词:;新视角;思想革命

一、的历史背景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对日屈辱政策。随之引起一系列罢工、罢课及其他连带事件,导致了一场社会骚动和思想革命。这股热潮不久便被学生们称为“”。 [1]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而时间则是在1917年至1921年,其原因是的“主要事件大多发生于1917年初到1921年底这五年时间里。由于新知识界领导人1917年云集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是新思想和新文学改革运动壮大了力量,而1920年后,运动更多的是在直接的政治行动中显示出来,有一个时期思想和社会改革或多或少被忽略了”。

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工业仍没有什么扩张的机会,部分原因是各列强利用以武力或外交手段获得特权,在中国市场倾销他们的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2]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开始忙于生产军用产品,外国商品竞争的压力才有所缓和。但是自然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崩溃使无土地农民和失业人数猛增,与此同时,随着地主和旧士大夫势力的衰落,一批具有一定西方知识的新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正反映了所有这些社会势力的重新改组。[3]在辛亥革命后的那些年里,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都还近于传统的习惯。大多数民众依然是专横和极端保守的官僚们牺牲品,像过去一样屈从于权威、武力、传统伦理和政治教条。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和落后,使新知识分子们确信,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根本性的改革才能使古老的中国恢复青春。[4]1915年的二十一条以及后来1919年凡尔赛和约所作的关于山东决议,激发起中国民众高涨的爱国和反列强情绪,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学生和新知识分子领导人掀起了一场反日活动和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运动,试图通过思想和社会改革建设一个新中国。[5]1915年以后的中国内部和外部的政治形势也为闹事提供了沃土。

前中国的近代经济因素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自然经济依然占主体地位,国民经济长期畸形发展;旧的政治势力依然依靠传统的方式维持其统治,新兴的势力尚不足以改变这种状况;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从国外回国,带回了新的思想;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使中国迎来了短暂的发展良机,日本却企图利用此机会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

二、的历史特点

不仅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所发生的学生游行示威和之后的全国性的爱国运动,更包括在此前后的知识分子所倡导推行的新文化运动。前半期是一场政治运动,后半期更多的是演变成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该书在说明了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改革意义的同时,更强调了其文化思想层面的意义。周先生也很彻底地认为:它是一场广义的思想革命。“在某种意义上看来像西方在过去的三四百年间所经历的思想进化的一个缩影”。正是基于对五四本质即是思想革命的认识,书中对思想文化层面的论述最力,因而现在学者更多的是将其看作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部著作。

陈独秀在力图打破偶像的时候并没有忘记陈述自己的理由。他更重要的是摧毁其根基,而不是批评其政治上的表面现象―他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摧毁,要在几百年来社会和经济陷于停滞状态的中国进行正面的建设是不可能的。[6]《新青年》杂志主要地是反对旧的思想和习惯模式,提倡新学。它反对帝制和少数人的特权,提倡民主、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后来也考虑过社会主义。它反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如忠君、孝亲及对女子贞洁的双重标准,赞同社会中个人的平等。它反对传统的大家庭,提倡西方小型的家庭体制、妇女的平等以及自由恋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还提倡文学革命,鼓励语言改革,讨论罗马化和使用世界语以及引进标点符号的问题。《新青年》反对旧的迷信和宗教,拥护科学、技术和上帝不可知论。为反对人们盲目尊崇的孔教,《新青年》提出重新估价全部古典文化。最后,《新青年》企图通过社会、政治和文化改革,促进反军阀主义的统一的知识分子的领导。新知识分子的领导人的这些信条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可归结为两条,绰号为莫克拉西先生(即民主)和赛因斯先生(即科学)。[7]

新一代先进群体对传统主流文化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对学校的职能和办学理念的深度探讨;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他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三、的历史意义

实际是思想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的结合,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以实现民族的独立、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公正。本质上,它是一场广义的思想革命,所以说他是思想革命,是因为它是以思想的变革实现这一现代化任务的前提这一假设为基础的,它所促成的主要是思想的觉醒和改革,同时还因为他是由知识分子所领导的。这种思想革命又进而促进了各种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

的意义在于它促进了学生运动和劳工运动抬头,改组,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政治社会团体诞生,反军阀主义与反帝国主义得到发展。后期及此后出现的两个重要现象是和西方列强对五四态度和政策的改变,以及中国自由主义者所表现出的软弱。周先生强调首先是思想方面,在意识形态上成就最大。而其主要缺陷一方面在于改革者的批判在一些方面是肤浅、缺乏分辨和过于简单的。同时当时的新知识分子对于从外国输入的新思想过于轻信,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的改革者“过于自信地认为,凡是他们以为正确的和好的东西都可以在一个短时期内在中国实现。他们在处理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时表现出的特点是缺乏耐心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1]《》――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策纵,1999。

[2]《历史的观念》[英]柯林伍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龚书铎 董贵成,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五期。

注释:

[1][美]周策纵著:《史》,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页。

[2][美]周策纵著:《史》,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7页。

[3][美]周策纵著:《史》,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9页。

[4][美]周策纵著:《史》,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0页。

[5][美]周策纵著:《史》,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页。

[6][美]周策纵著:《史》,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7页。

[7][美]周策纵著:《史》,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59页。

上一篇:浅析科学精神与科技政策之联系 下一篇:对马克思人本质学说与布洛赫人本质学说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