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文本的内涵与精彩

时间:2022-09-13 07:00:50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方式。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因此,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关键词:导读;思考;品析

一、读中质疑,读出思考

要引领学生在读中把字、词、句及前后文联系起来,大胆思考,积极分享心中疑问。鼓励学生读中质疑,那疑从何来呢?其实,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疑问就隐藏于文本中的字、词、句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细心读书,在值得思考、咀嚼的词句上反复朗读,让心中之疑化作一个个小问号标注在文本的空白处。这样的质疑才是有效的,才是智慧的流淌。

二、读中学词,读出意蕴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花团锦簇”一词时,没有让学生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而是先范读这个词所在的那句话,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花团锦簇”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问: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花的课件)声情并茂地说:像这样花成团,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十分茂盛,就叫(生读)“花团锦簇”;把花读得再多一点,(生接读)“花团锦簇”;再把花读再美一点,这就叫(生接读)“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把握住重点词语,读出了意蕴、悟出了情趣,同时还让学生明白了要理解词语,并不是非得查工具书,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种感性的体会,胜于字词典中理性的解释。

三、品词析句,读出内涵

面对语言文字,反复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疏忽,语语悟其神,在鉴赏玩味、掂量比较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

在文本中,有些句子表面上看极为普通、平常,但是在教师精心导读下,学生便会读出情境,品出情味。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第一句话及最后一句话分别是: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要想深入读懂这课文最后一句话,首先要抓住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语。这个重点词语就是在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中都出现过的一个词“漂亮”。“漂亮”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请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便体会到了“漂亮”是指花园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不同季节,它的“漂亮”也有所不同。

结尾一句中的“漂亮”依旧仅仅是指花园一年四季的景色美丽吗?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而是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漂亮”之意。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花园里再次充盈了孩子们奔跑的身影、爽朗的笑声,因而更加“漂亮”了;巨人的花园又有了孩子们,巨人的花园不再凄凉,也不再寒冷;这花园之所以“漂亮”,因为它没有了自私,没有了冷酷;“漂亮”的花园,不仅因景色的美丽,还因人的心灵美丽了──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在学生深入地阅读后,抓住前后出现过的同一个词语,品味、揣摩,用心灵去触摸词语,赋予了它强烈的感彩。像这样的课堂,师生一同去体会语言的“温度”,感受字词的“冷暖”,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彰显出有效性。

四、步步引导,读出层次

新课标指出:朗读要体现层次性。不能在一个层面机械读、反复读。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中写德国街头美景的那一段时,我就注重了学生朗读的层次性。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那段话,学生读正确了,读懂了意思后,让学生在想象和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基础上再读,把学生带到想象的意境中,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接着让学生欣赏在德国街头拍下的美景,此时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中,再让学生带着此时的感受读,学生读得如痴如醉。最后背诵,进行语言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

教学千法读为本,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让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读”,不能让学生“小和尚念经”似的呆读,不能让学生“朝着天”唱读。而是要让学生带着目的读,带着感情读,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越深,情感就越细腻,思想就越深刻,灵魂就越纯洁”。只有让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朗读,才能用心地品文字,才能用心地体味课文,体味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才能让课堂精彩迭出。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南江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体现新课程元素的评价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影响... 下一篇:基于DCS的污水处理工艺节能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