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地区豇豆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时间:2022-09-13 06:00:52

摘 要:为推进凯里市豇豆品种的良种化,筛选出高产、抗病、优质、商品性好的新品种,以之豇28-2为对照,对2013年春引进的4个豇豆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银豇1号在凯里地区春季栽培表现良好,丰产、优质、抗病、商品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经济效益明显,可作凯里地区春季主栽品种推广;嫦娥玉带和特长小叶表现较好,适合作凯里地区春栽品种;而白银珠和之豇28-2表现较差,不宜推广。

关键词:豇豆;产量;品质;抗病性;品种比较

中图分类号:S6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6-0032-03

豇豆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蔬菜,也是夏秋主要蔬菜之一,对蔬菜的周年供应特别是7~9月蔬菜淡季供应起着重要作用,淡季时价格高达8元/kg以上。为推进凯里市豇豆品种的良种化,筛选出高产、抗病、优质、商品性好的新品种,于2013年春引进了4个豇豆品种,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之豇28-2为对照,在凯里市舟溪现代农业园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凯里市种植的豇豆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共5个,A,对照(CK),之豇28-2,浙江农科院园艺所提供;B,特长小叶,江西省城市蔬菜豇豆研究所提供;C,白银珠,世真华龙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D,嫦娥玉带,贵州众喜之种业有限公司提供;E,银豇1号,江西华农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田面积为350 m2,前茬为闲耕,砂壤土,肥力中等,播种时间为2013年5月15日。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0.4 m2(长8 m,宽连沟1.3 m),高垄双行栽植,行穴距65 cm×30 cm,每穴定苗2株。栽培管理采用当地高产栽培模式。随机抽取10穴考查其物候期及植物学性状,全田块调查各品种的产量,取100株调查其发病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豇豆品种性状比较

①田间生育期及植物学特性比较 由表1可知,各试验品种的出苗期相同;始蔓期和齐蔓期较为一致,相差1~3 d;开花期也基本一致,相差1~5 d,其中B品种开花最早,为6月20日;而A则最晚,为6月25日;始收期B最早,为6月30日,A则最晚,为7月4日,其他品种的始收期均为7月2日。在所试验的品种中,第一花穗着生节位最低的是B,为3.2节;着生节位最高的是A,为5.6节;播种至采收的时间B最短,为46 d,其他的为48~50 d;此外,各参试品种的生长势也强弱不一,D和E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B和C的生长势中等,A的生长势较弱。

②商品性状比较 从表2可知,各参试品种的商品性状以E最好,单株结荚数多、单荚质量最大、荚条最长且荚条匀称整齐、色白、肉质肥厚、每荚鼓粒少;其次为B和D, B单荚质量、荚长、荚厚等经济性状较D好,但单株结荚数、颜色、上市价格等商品性状不如D;C品种各商品性状一般,对照A最差。

2.2 抗病性

从表3看出,各参试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均表现为感病,其中A感病最重,发病率达45%,其他品种发病率为23%~28%;各参试品种锈病发病率不到5%,表现较抗锈病;各品种没有出现病毒病和枯萎病病株,较抗病毒病和枯萎病;各品种豇豆螟为害较重,其中A最重,为60%,其他品种为30%~36%。

2.3 产量表现

从表4可知, E品种667 m2产量比对照A增产93.65%,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其次为D和B,比对照A增产64.73%和60.05%,极显著高于C和A,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C品种比对照A增产30.28%,极显著高于A。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银豇1号在凯里地区春季栽培表现良好,丰产、优质、抗病、商品性等性状优良,经济效益较好,可作凯里地区春季主栽品种推广;嫦娥玉带和特长小叶表现较好,适合作凯里地区春栽品种推广;而白银珠和之豇28-2表现较差,产量低,荚肉薄,鼓粒多,商品性差,不适合在本地推广。

3.2 讨论

凯里市民比较喜欢白色的豇豆荚,市场销量和价格都比绿色豇豆荚好,如果是在本地销售的话,最好选用白色的豇豆品种。

特长小叶品种上市早,早期产量较高,尽管豆荚是绿色,但因其上市早,在没有其他品种上市的情况下,价格较高,因此如想赶早市的话,选择特长小叶品种比较好,但播种期应提早在3月前后(地膜栽培)。

因试验田与已感白粉病的瓜地紧连着,所以各品种是否真高感白粉病还需进一步试验。

豇豆虫害为害较重,要注意预防和防治,应采取频振式杀虫灯和黄板诱杀等物理措施,选用Bt、阿维菌素等无公害药剂防治,在苗期、长蔓期、花期时喷药,以达到无公害蔬菜的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俊杰,李衍素,张冬梅,等.豇豆耐热性品种比较试验[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3):157-161.

[2] 顾元龙.优质蔬菜栽培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0-294.

[3] 林德清.蔬菜栽培技术[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4:88-91.

[4] 李曙轩.蔬菜栽培学各论[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324-333.

上一篇:家庭阳台蔬菜种植方式的初步探索 下一篇:辣椒新品种绿剑12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