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地区仫佬、壮、汉族医务人员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

时间:2022-09-13 04:39:25

仫佬族地区仫佬、壮、汉族医务人员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

【摘要】 目的 对仫佬族地区仫佬、壮、汉族医务人员父母养育方式调查,比较 不同民族父母养育方式的异同。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38 6例仫佬族地区仫佬、壮、汉族医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将结果与中国常模比较。结 果 仫佬、壮、汉族医务人员的FF1、 FF6、MF1、MF2均低于常模(P

【关键词】 仫佬族地区;医务人员;父母养育方式

Comparative Study o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f Medical Staffs among Mulao Eth nicity, Zhuang Ethnicity and Han Ethnicity in Mulao Ethnicity Area. TaoJianqing, Jiang Chunqing, Chen Zhongxun, et al. Center of Psycho-Rehabilitation,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21, P.R.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f med ical staffs among Mulao ethnicity, Zhuang ethnicity and Han ethnicity in Mulao e thnicity area by a survey of EMBU. Methods A total 403 medicalstaffs in Mulao ethnicit y area were col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they were tested by EMBU, the scoresof EMBU were compared with Chinese norm. Results Thescores of factor FF1, FF, MF1, MF2 in EMBU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hines e norm in medical staffs of Mulao ethnicity, Zhuang ethnicity and Han ethnicity(P

【Key words】 Mulao ethnicity area; Medical staffs; Parental rearing pa tterns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其子女的人格发展及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父母 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仫佬族地区医务人员进行测查,以探讨该地区不同民族父母养育方式 的特点,促进该地区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0月~2007年2月整群抽样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范围内医疗机构医 务人员431人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405份,分别排除样本量少的瑶族、侗族、苗族、毛 南族各10、4、3、2份,实际纳入分析386份,其中仫佬族、壮族、汉族分别为192、122、72 份;各民族平均年龄分别为37.56±8.99、36.93±10.58、37.50±9.78岁,3组间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性别、婚姻状况、文化、职称、专业、科室分布的 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工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调查工具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进行测查,该问卷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系C.P erris等编制,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本,由被试凭记忆中的印象对父母的养育方 式分别进行评价,采用1~4记分,父母各66个项目。最终计算出11个因子,分别为:FF1( 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F2(父亲惩罚、严厉)、FF3(父亲过分干涉)、FF4(父亲偏爱 被试)、FF5(父亲拒绝、否认)、FF6(父亲过度保护)、M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 F2(母亲过干涉、过保护)、MF3(母亲拒绝、否认)、MF4(母亲惩罚、严厉)、MF5(母 亲偏爱被试)。测查时间30~40分钟。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进行 t检验,P

2 结 果

仫佬族地区仫佬、壮、汉族医务人员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国常模比较见表1、表2。

表1、表2显示:仫佬、壮、汉族医务人员的FF1、FF6、MF1、MF2均低于常模(P0.05)。

3 讨 论

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人格特征、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多方面 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1]。不同的民族有着相对固有的文化习俗,长期影响着民族 成员个性 的发展,因而会使其成员的个性具有和其它民族不同的自我和民族鲜明性。对某地区不同民 族的父母养育方式进行调查,可发现不同民族的父母养育方式的异同,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 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促进心理健康,为其他民族的父母提供借鉴。

调查发现:仫佬族地区的仫佬族、壮族、汉族父母亲对子女较少使用情感温暖与理解这 种积极养育方式,父母亲使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负性的养育方式较为严重;父母亲 对子女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子女的养育方式在这3个民族中较为少见,也未发现父母亲 对子女表现过分偏爱。在民族差异性方面,壮族、仫佬族父亲对子女过分干涉比较少,而汉 族父亲对子女过分干涉与中国常模相当。

仫佬族地区的父母与子女之间言语、情感交流很少,缺乏共同语言与爱的表达,尤其是 那些生长在农村的子女,长大后都没有与父母发生牵手、拥抱等亲密动作,遇到问题父母也 不知道如何安慰子女,彼此感觉到情感方面的生疏。父母与子女的交往过于简单化,对子女 的过错多采取惩罚、严厉批评的养育方式,大部分子女都曾遭受到父母打骂。父母采取成年 人的标准来评价子女的言行,缺少理解与情感共鸣,过多否认、拒绝子女的观点与行为。父 母对子女比较放心,并未发现过分保护、过分干涉、过分偏爱的现象。各民族之间父母养育 方式差别不大,与同区域各民族杂居,交往密切,民族文化习俗融合、同化有关。

家庭是建立思想情感和性格的发源地,家庭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十分重要。积极的父 母养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消极的父母养育方式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不健康心理活动 和人格变化[2]。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是子女心理、精神行为问题、人格障碍、神 经症的重要危险因素[3,4]。为促进下一代心理健康,各民族的家长要多与子女平 等交流,积极、耐 心地倾听子女的各种心声,善于观察子女的不良情绪,教会子女应付不良情绪的方法,使他 们尽快摆脱烦恼。家长还应该改变专制的、唯我独尊的管教风格,放弃简单生硬的教育方法 ,言传身教,保护家庭的民主、平等的良好气氛,可以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1,15(3):208-209

[2]钱铭怡,刘桂臻,肖广兰.北京、宁夏两地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39-40

[3]李义安,王学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29-330

[4]Pettit GS, Laird RD, Dodge KA, et al. Antecedents and behavior-prob lem outc ome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 d Dev, 2001,72(2):583-598

(收稿时间:2008-02-16)

上一篇:铁路警察和监狱警察应对方式比较 下一篇:精神科护士的睡眠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