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马略卡,探秘“情人岛”

时间:2022-09-13 04:09:01

登上马略卡,探秘“情人岛”

风光旖旎――年轻人放飞浪漫的“天堂”

不久前应朋友的邀请,我踏上了这座闻名世界的小岛。

从地图上看,马略卡岛横卧在离巴塞罗那南部193公里的地中海上,是巴利阿里群岛上最大的岛,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就是荷马史诗中“吃莲花者”的家乡――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登上岛屿时已是中午时分。一切安排停当,我来到了岛边,举目望去,长长的海滩,浩瀚无比,海水翻着浪花轻轻拍打着海岸,微风吹来,带着丝丝凉意,非常惬意。岸边不远处沿海而建的房子,大都是白色的,排列得错落有致。高高的棕榈树,枝繁叶茂,直立挺拔,仿佛一个个忠于职守的卫士,在默默地守护着海岛。

拾级而下,踏上海边蜿蜒绵长的小路,我犹如走进了百花园,数不清的花草树木,鲜艳青翠,竞吐芳香,那空气新鲜得让人感觉风都是甜的。红花绿草在阳光的下变化出梦幻般的色彩,与海边漂亮游艇的桅杆交相辉映,简直就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一眼望去让人心醉不已。沙滩上很多人戴着太阳镜,他们尽情地拥抱着浩瀚的大海,欢声笑语掺着海风海浪,此起彼伏。

朋友告诉我,马略卡岛还有一个温馨的名字――“情人岛”。朋友说,由于沙滩细腻,绿叶婆娑,自然风光无与伦比。20世纪50年代中期,100对久慕马略卡岛迷人景色的法国男女青年,特地来这里举行了盛大的集体婚礼。此后,欧洲许多青年都视此地为新婚最美好的去处,纷至沓来,久而久之,就有了“情人岛”这个名字。

历史厚重――肖邦、格雷弗斯才思奔涌的宝地

马略卡岛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历史上不少知名艺术家和文学家都曾来此定居或休养,留下了许多印迹。离马略卡岛首府帕尔马十几公里的巴尔德摩萨村,就因为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曾在那里居住过而闻名于世。如今他们住过的地方已经改成了博物馆。来到马略卡岛,这里是一定要看的。

来小岛的第二天我走进了肖邦的故居。进入肖邦当年住过的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肖邦和乔治・桑的肖像,肖像下摆放着肖邦在巴黎使用过的那架钢琴,旁边竖立着一面巨大的波兰国旗。这种摆放说明,当年远在异国他乡的肖邦,时刻都怀念着在沙皇统治下受苦受难的祖国。房间的玻璃柜和镜框里,展示着肖邦在这里所写的一部分乐谱的手稿和乔治・桑所著的《马略卡的冬天》原稿。

整个房间的生活设施十分简陋,肖邦当年睡的是张帆布床。屋里没有壁炉,天冷的时候只能用火盆取暖。然而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肖邦和乔治・桑依然坚持创作。肖邦的灵感通过指尖传递到琴键上,创作出了《波罗涅兹舞曲》、《芭蕾舞曲》和《诙谐曲》等钢琴独奏曲。这里至今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天傍晚,乔治・桑外出购物,肖邦焦急地等她归来,忽然天下起雨来,雨滴打在屋瓦上嗒嗒作响,肖邦陷于梦幻之中,仿佛自己掉进冰凉的湖水里――那滴答滴答的雨滴,转眼间变成从天而落的泪珠……于是他在朦胧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那首著名的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而乔治・桑则在这里完成了小说《斯皮里底翁》。1939年春,肖邦和乔治・桑回到了法国。马略卡岛之行,可以说是肖邦和乔治・桑的一次浪漫之旅和创作之旅。

离开巴尔德摩萨村,乘车大约20分钟,我们来到了不远处与它齐名的得雅村。得雅村非常小,常住人口只有700多人,而且一半是外国人。马略卡岛的一条主要公路从村子上方通过,站在路边就可统揽全村的面貌。这个小村庄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英国诗人罗伯特・格雷弗斯早年曾定居在这里。1929年,对婚姻和家庭感到厌倦的格雷弗斯带着情人――美国作家劳拉・莱丁来到“得雅”,他们在这里盖了一栋房子,竣工时命名为“加内卢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加内卢恩”成了许多文化名人们的聚会场所,大明星艾瓦・嘉德纳、彼得・乌斯蒂诺夫、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昂纳伊斯-宁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得雅”也是格雷弗斯的丰产之地,他一生出版的120多本书中,绝大部分是在这里撰写的。而且格雷弗斯1985年去世后,就葬在了“得雅村”高处的教堂院内。我觉得应该到格雷弗斯的墓地看一下,心想大诗人的墓地一定别有一番景致。结果的确如此,格雷弗斯的墓地非常简朴,墓碑是普通石材制作的,上面用西班牙语写着:罗伯特・格雷弗斯,诗人,1895-1985,安息。就像他的诗一样,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正是因为有了肖邦的光顾,有了格雷弗斯的长眠,马略卡岛的这两个小村庄不仅名噪一时,如今依然是人们登岛后的必到之地。

景观奇特――自然与人文之美巧妙融合的“龙洞”

据说,马略卡岛上有个“神奇山洞”,至今已有8到10万年历史。洞中怪石林立,形态酷似中国龙,因而也叫“龙洞”。在好奇心驱使下,上岛第三天,我就让朋友带我探访“龙洞”。一进洞,立即觉得有一股阴森的凉气扑面袭来。头上狼牙似的石柱,身边魔鬼般的嶙峋怪石,如果胆子小的人来到这里,肯定会被吓一跳。

朋友对这里非常熟悉,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手电,打开后照在洞壁上,灯柱所到之处,我看到一个个隐隐约约的图案,经过朋友提示,我首先看出了一头“狮子”,接着在后面的洞壁上,我又看到了许多经过想像后的动物图案。这些“动物”排列在洞的两侧,宛如仪仗队,欢迎着每一位到来的游客。步行了大约7、8分钟后,突然看见一个像桌子一样的大石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200多平方米,朋友告诉我,这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我不觉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继续前行,忽然一阵流水声涌入我的耳朵,很快一条小河映入眼帘,水流不缓不急,非常清澈。朋友说:“到了这里,我们已经在海平面以下80名米深了。”

河边有许多小船,供进洞的人乘坐,小船的边上安装着一排蜡烛。我们乘着船沿着蜿蜒的河流前行,与前面的小船排成一线。摇曳的烛光照在河水中,倒影时隐时现,随波逐流,煞是好看,我不得不感叹西班牙人的浪漫,刚进洞时那种阴森感早已被烛光的浪漫温柔所取代。

正当我沉浸在这浪漫的氛围中时,一阵悠扬的小提琴乐曲由远处缓缓飘来。略通音乐的我,听声音断定这是有人在附近演奏,可我环顾四周,并没有发现演奏者,朋友见我东张西望的也不吱声,只是抿着嘴笑。我还在寻觅时,小船拐了一个弯,顿时一幅奇妙的景象出现在我眼前:远处一艘小船,隐约可见船上有一个拉琴人的身影,人影虽然模糊,但琴弓和拉琴的动作清晰可见,令人匪夷所思。随着船距的缩短,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演奏者的手和小提琴的琴弓都被涂上了荧光粉,所以人们在黑暗处才能清楚地看见拉琴者的手和琴弓的动作。

船行一路,洞穴内悬垂下来的怪石,长短交错,连绵不绝,从远处看去,的确像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龙洞”还真名副其实。

生活悠闲――超然洒脱神仙羡慕的世外桃源

岛上的人们生活很悠闲,有晚睡晚起、喝咖啡聊天的习惯,小岛上最多的要数遍布各处的咖啡馆,而且座位大多设在室外。很多当地人,一到下午就会来到这里,晒着太阳吹着海风,闲坐桌边,在咖啡的清香中聊天叙旧,消磨时光,那种逍遥的神态,恐怕仙人看见了也会嫉妒。最令我佩服的是这里的人吃饭时间很长,人们吃的似乎不是饭,而是流水般的时间。一天晚上,朋友带我到酒店外的小饭店吃当地海鲜,我们就坐时,旁边桌子那坐着一位先生,面前放着一瓶已经喝了一半的啤酒,他身子斜靠在椅背上,静静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一个多小时后,当我们吃好起身离开时,我发现,那位先生的啤酒几乎没见少。出了店门,我大呼奇怪,朋友却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在岛上再正常不过了,一瓶啤酒,喝上三个小时的都大有人在。”回想着刚才所见。咂摸着朋友的话,我由惊奇转为了感叹,对当地人这份性情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岛上的夜生活也非常丰富,每当夜幕降临后,霓虹闪烁的酒吧就会热闹起来。在海滩上嬉戏了一天的人们会三三两两结伴而来,一对对的情侣更不会放弃这举杯同饮的机会,置身其中,尽情享受着热情奔放的西班牙风情。探访过“龙洞”的那天晚上10点多钟,朋友带我走进了一个酒吧。酒吧里人声鼎沸,拿着酒杯,握着酒瓶的男男女女们,随着歌手的演唱,无所顾忌的喝着、扭着,尽情放飞着自己的心情。午夜时分,酒吧开始举办啤酒大赛,赛事很简单,就是比谁最能喝,很多人都自告奋勇参赛,最后一位来自德国的小伙子拔得头筹,酒吧主人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高兴地把一件T恤奖励给小伙子,我想这大概就相当于获奖证书吧!

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在,一切都融合得那样流畅,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冲击着人的感官。马略卡岛以迷人的风光、古老的文化、惬意的生活,陶冶着人的心情,令人向往,令人沉醉!

上一篇:那么那么地…… 下一篇:像油菜花儿一朵朵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