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分析

时间:2022-09-13 03:30:18

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分析

摘要: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农民争取土地所有权,进行土地斗争的历史。在有关近代中国革命的诸多研究中,土地革命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国内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土地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土地问题的解决,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战热情,结成了广泛的工农统一战线,壮大了革命的力量,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章通过土地问题“问题化”的提出、土地矛盾的初步解决、土地革命的深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对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进行的分析,为解决我国当下的三农问题提供了经验上的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10月率领部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终止于1930年2月赣南闽西苏区的扩大和中共赣南前委的建立,历时两年零四个月。革命之初,井冈山地区流传这样的民谣:“种了万担粮,农民饿断肠;织了万批布,农民无衣裳;盖了万间房,农民住草房。”正是基于这样的矛盾,领导井冈山边界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井冈山土地革命,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井冈山边界地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因此这段时期的土地革命是一次具有伟大意义的革命。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为我国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提供矛盾解决的基本路径和经验上的借鉴。

一、土地问题“问题化”的初步探索

中华文明起源于大河文明,受传统的农耕文明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以农业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梦想。中国是一个古老落后的农业国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世界上少有。如果说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那么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可以说土地问题是开启中国革命胜利之门的钥匙,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问题“问题化”的初步探索。

一直以来,农村人口都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共二大的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频发、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农民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其特殊情况受到党的高度重视,中共二大以来集中讨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性。分析得出“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党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土地问题,解放农民”。

1927年,在反动派掀起的反革命大屠杀的腥风血雨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八七会议为契机酝酿、组织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领导部分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井冈山土地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八月失败”等惨痛教训,不断吸取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进行土地革命的具体路径

对井冈山边界六县土地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使广大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热情,解决了困扰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土地矛盾。中国土地革命正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向全国展开。

1927年10月,领导井冈山边界六县军民开展了打土豪、分浮财运动,从而拉开了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序幕。1928年3月,工农红军在酃县、宁冈等地进行了分田尝试,以原耕为基础,多退少补,各人自己去插牌子,为土地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29年5月,提出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重要方针,开始土地革命运动,掀起了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风暴。边界六县分配土地的进程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主要取决于当地军事斗争力度及区域巩固程度,陈正人说过:“井冈山土地革命最早是在宁冈进行的,因为那里是个巩固的根据地。其次是遂川、永新。在酃县和茶陵,因为那里都是游击区,分了田的地方比较少。”1928年10月,在总结一年来井冈山根据地土地斗争的经验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经过两个月的酝酿、讨论和修改,1929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正式颁布并实施,开新民主主义立法先河。《论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井冈山土地法》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平均分配土地的源头。

《井冈山土地法》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土地法,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打消了富农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不利于统一战线的形成。土地“禁止买卖”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农民土地私有权利,影响了农民积极投身革命的热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1929年4月,颁发的《兴国土地法》在《井冈山土地法》基础上做了原则上的修正,“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解决了没收革命对象和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土地法原则上的修正,弄清楚了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争取到了中间阶层尤其是富农和中农的支持,同时农民得到梦寐以求、以生存的土地。

三、从军事斗争到群众运动的转变

中共的革命火种在井冈山地区能够被点燃,与该地区群众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包括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激发群众参加斗争的积极性,通过分田地,给予群众最想要的现实利益,引导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等。

群众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一般定义为老百姓。因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主要是普通农民。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军事斗争、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等活动,其中都离不开群众的发动。群众工作是从事的所有宣传、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的工作总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就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了赢得民心、争取民意采取的一系列从政治上唤醒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经济上利于群众、生活上融入群众、军事上武装群众的工作。群众运动是广大人民参加的政治运动或社会运动。井冈山群众运动就是边界六县农民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参与的革命斗争。

在的带领下,军队在湘赣边界六县开展了普遍性的土地革命,将土地分给群众。群众得到土地以后,满足了其现实利益要求,使得群众的现实利益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紧密结合在一起,群众要保住分到手的土地,就必须参加革命,否则群众的现实利益就得受损,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选择了积极投入革命。此后大力发展地方武装,把群众组织起来。边界的斗争,不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是党和群众凝结在一起的群众斗争。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群众工作成功实现点燃了群众的革命的热情,实现了群众动员,从而农民由自由阶级变为自在阶级,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了从军事斗争到群众运动的成功转变。湘赣边界六县都纷纷成立农民协会,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了地方武装的建设,用枪杆子来保卫革命的成果,用斗争的实际成果坚定群众参与革命的信心。组织群众参与军事斗争,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斗争夺取战斗胜利。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端

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开端,是把马克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土地革命理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率先提出者。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界定以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认为,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在国际共运史上,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取得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经验借鉴。但是,中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东方大国,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落后国家中开展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国革命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必须走土地革命的道路,依靠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解决农民最关心、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土地问题,土地是解决农村矛盾的关键,更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井冈山时期,领导了土地革命中分析了土地、农民和土地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思想。

总之,这种充分尊重矛盾规律,充分重视农民诉求,把土地问题摆在核心的理念,为解决我国当下的三农问题提供了经验上的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整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Y合的历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和改革的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取得革命和改革的最后胜利。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同机械工业联合会编.陈正人文集[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中职学校怎样“教”好一节英语课 下一篇:“互联网+”智慧图书馆运行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