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人本关怀 注重文言基础

时间:2022-09-13 02:26:33

专注人本关怀 注重文言基础

2010年高考已然落幕,为了更好的指导教学,我们很有必要对试卷做一些总结。文言文阅读作为语文试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历来是师生关注的热点。客观分析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相信会让我们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针对今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做了粗略的统计,供大家参考:

注:“实”指实词;“虚”指虚词;“解”指对句子的理解;“性”指人物的性格或散文的归类;“析”指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译”指句子翻译;“断”指文言断句;“简”指针对选文的简答题。

(一)试题简析

透过上面的表格我们不难看出,2010 年高考的文言文考查和往年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选材范围更为宽广,人物传记占绝对优势

从选取材料的时代来看,早到《汉书》,晚到清代文人作品,历史跨度甚大。选文较往年更为活跃,有八个地区的选文来自于二十四史,同时延续了去年的方向,还出现了《宋清传》《周维城传》《诸葛孔明 》《申甫传》等传记(评)文章,进一步拓宽了二十四史人物传记的外延;散文的选材主要是唐宋散文。

从选材的类型来看,和往年高考一样人物传记和古代散文都有体现。相对于2009年,今年最大的特点就是散文分量的进一步减小,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更多的人本关怀。就散文来说,今年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只有湖北卷,从这一点似乎可以看出论述类的散文因其阅读的难度较大,或许会有渐渐淡出高考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和上海的《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节选)》都是墓志铭,这种题材更多的带有人物传评的色彩,在文学史上不乏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或许可能会成为新一轮的选文热点。

2.题型更丰富,考查更细致

从所考查的题目来看,今年高考所命制的题型和往年基本一致,但在某些题目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客观题主要还是对实词、虚词、人物性格以及分析概括等考点的考查;主观题除了传统的翻译之外,还有断句以及简答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北京卷新增加的结合文章的简答题的分值达到了10分。上海卷的题型历来比较丰富,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2010年高考对各个考点的考查也更为细致,如湖北卷的实词考查:A项为“则相与笑之曰:鄙”,“鄙”解释为“卑鄙”。原文“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这里的“鄙”应该做“见识浅薄”解。“鄙”这一实词在人物传记中经常出现,就是在教材当中也时有出现,如《左传・庄公十年》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里的“鄙”就是作“浅薄”解。相信考生只要结合教材当中的典型例句,要正确解答并不困难。

文言虚词的考查,2009年共10题,今年共9题,在数量上占一半。单纯从数据上看似乎稍有降低,事实上在翻译中虚词的考查根本就不可能缺少,所以对虚词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3.占分仍居高

从所赋分值来看,上海卷以28分为最高,北京的分值也达到了27分,福建卷以15分为最低,其他试卷的分值都在18-22分之间。均分达到了20.389分,在90分左右的基础题中,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总的说来,今年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是整体保持平稳,局部稍有调整。诸如实词、人物性格、分析概括以及句子翻译这样的题目基本没有出现大的变动,体现了文言考查的主体思想;而断句、虚词、简答等内容的考查又体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之处,有利于发挥个性。

(二)命题趋向

为了更直观的推测明年的命题趋向,笔者对近三年各省的体裁选择也作了些统计,仅供参考:

1.以考纲为依托,拓宽选材范围

从今年文言的选材我们不难看出,各个地区选材的空间已经逐渐拉开,而且还有进一步放开的趋势。

人物传记的选材可以用全面开花来形容,这样既体现了浅易文言文的命题要求,同时也避免了人物性格单一化的缺点。人物传记(评)必定还是文言考查的主力军。二十四史应该还是人物传记的主要来源,但可能会有不少地区从别的地方选取更适合的文章来命题。从今年七个地区所选的古代文人的传记或传评来看,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关注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唐宋文人所写的传文更是占到了五篇之多,笔者认为这绝不是一种无意识的偶然。另外,一些明清文人作的人物小传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从今年的高考来看,散文类选材似乎有渐少的趋势。不过,散文类阅读还是有很广阔的空间的,唐宋散文已经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明清散文同样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因为散文本身的阅读难度很大,所以笔者认为命题者在选文时会适当照顾到考生的阅读能力,更倾向于叙事性散文。

2.进一步强化重点,推出新元素

201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肯定会以考纲为要求,进一步强化重点知识。文言的知识重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对于这些考点的考查必然还是明年文言文的重头戏。这些考点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磨炼之后,命题思想已经完全成熟,命题技巧也更为高超。在这样的情况下,客观题可能会具有更大的迷惑性,而主观题也会进一步突出重点字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题难度是不降反升。

3.角度多样化,增强综合性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发展趋势看,考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值得关注的。在文言文阅读中,这样的精神也在渐渐体现,近几年的高考已经不再是较单调的考查模式,而是从多角度设题,增加了考查的综合性。在这个方面,上海、北京的试卷值得我们多做研究。

除了针对文言基础的实词、虚词、翻译等考点的考查,文言断句、简答题的考查也在逐年增多,体现了文言考查新的气息。像断句类题型有强势增多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北京卷的简答题达到了10分,极易拉大分数的差距。在考查手段的综合性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我们既要加强内功的全面修养,同时还要对新增的题型快速适应,这样才能从容应对。

(三)备考方案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文言文备考必须立足于教材,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知识的考查几乎都能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甚至有部分考点考查直接引用了书本中的句子。如文言虚词往往以例句与文段选项结合的方式出题,例句大多出自课本内,即便少数没有出自课本,也一定能在课本内找到相同的用法。文言特殊句式、偏义复词、文言断句都是在教材里反复训练的内容。所以说教材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要把握的便是教材,千万不要置教材于不顾,整天埋头于题海,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2.由点到面,突出重难点

文言的实词、虚词、翻译等重点知识当然要重点照应: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词类活用等方面;文言虚词应掌握考纲规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记忆一些具有典型用法的例句;文言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的考察手段,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尤其应注意宾语前置、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处理。有了这些文言基础,再去理解整篇文章就会容易得多,解答题目也会从容很多。

3.多样训练,掌握技巧

文段选取要多样化,史传、古代散文及其他文学作品都需要进行适度训练,而且要注意训练不同时期的文段。同时高度注意教材中出现的各种文体样式,文言选段的体裁不会超越教材,难度也不会高于教材,研究教材的体裁编排和难度很有必要。当然还应高度关注本地区的命题风格,找出近两年的试卷进行比较,做到心中有数。

总的说来,文言文阅读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还是更容易找到突破口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其中的规律,相信我们有理由在分数上也找到质的突破。

上一篇:爱抛物线,爱愤怒的小鸟 下一篇:不能总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