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要素”解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时间:2022-09-13 01:11:47

从“三要素”解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摘 要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仅对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对普通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偿。然而,目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却令人堪忧,这在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措施等职业教育的三要素方面均有鲜明表现。为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应从这三要素入手,具体措施是需要加强对学生特点的研究,建立职业教育内外衔接通道;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职业教育机构任教,创立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制度;优化教育措施,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其整体功能。

关键词 三要素;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9—0025—05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对于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职业教育对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地区经济改革、增强教育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同时,对个体而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对已“抛弃生活”的普通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偿,是民族地区农村适龄儿童最后一次完善人生、追寻幸福生活的机会。因此,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的迫切需求,对于促进就业、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民生、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采取各项措施,使职业教育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办学所需的师资、设备,难以与大型企业进行有效对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并未随着国家的重视得以明显改善,这一直是制约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据文献检索,各专家学者就“如何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众说纷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策略,但却很少触及职业教育本性。本文从职业教育的“三要素”说起,解析“三要素”之间关系,提出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职业教育的“三要素”

职业教育的“三要素”是指构成职业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学习、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与普通教育和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有所不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三要素”中,各要素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独特的运作机制,三者都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学习者

学习者主要指学生,“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3]。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依据,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他们而展开。

目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令人堪忧。笔者在黔东南丹寨县某乡中学调研获知,该校2009年毕业生共有252人,当年报考高中人数为24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6.4%,高中录取人数12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6%,复读人数约42人,外出打工人数约46人,仅有38人选读中职学校,占毕业生总数的15.0%,中途弃学打工者12人,26人完成中职学业,占2009年毕业生总数的10.3%。随着丹寨县高中教育的发展,2009年县高中招生13个班,录取分数407分,2011年高中招生班级增至18个,分数降至249分。由此可见,高中录取分数逐年降低,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中职生源越来越少,“吸引力”面临较大挑战。

针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低引发的生源危机,论者多从职业教育的官方角度提及,如贫困生资助和实现免费等。这些对策固然对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国家财政投入有限,而且没有触及到职业教育的根本,即学生自身的价值诉求,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以及民族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有论者从传统文化角度阐述民族传统文化对人们职业教育观的影响,以此来解读目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生源危机现象,这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归根结底也未触及根本。文化以动态存在,必然受现实社会影响与制约。从属性上看,20世纪90年代前的中等专业学校与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相差无几,但在当时却一度繁荣,在民族地区有很强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在民族地区,摆脱贫困,争取更大限度的发展才是人们的生存哲学,因此,应把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作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核心要素。

我们应该回归教育基本要素中去追寻原因。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毋庸置疑。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目的有“过于强调国家统一意志,而忽视教育过程当事人实际持有的教育目的”[4] 之嫌。对于民族地区学生而言,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谋生手段,他们关注的是眼前利益,如“我能从职业教育中得到什么”、“毕业后工资待遇如何”,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粗俗、功利的问题,却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人们急于通过教育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要求,代表了民族地区人们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因此,应以之为出发点去揭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源所在。

(二)教育者

教育者主要指教师,即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承担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专业人员,是引领整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优质师资长期得不到有效补给,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奇缺,对准教师来说,职业教育吸引力严重缺失。

调研得知,目前黔东南州各县域中职教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相关技术类专业,这部分教师是中职的中坚力量,但为数不多,而且留不住;二是普通师范专业,这些教师一般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但他们普遍缺乏教学积极性;三是普通中学(多为师范专业),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中学教学水平不被认可的教师,他们几乎将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当成一种流放。例如,黔东南某县中职学校2011年有教师60人,专职教师45人,兼职教师15人。在专职教师中,有10人毕业于相关技术专业,如农学、医学、工程等;有12人毕业于师范类理工科专业,如计算机教师2人、物理教师4人,生物教师6人;师范类文史类专业,如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达23人。通过深度访谈获知,35名师范背景的教师中,从普通中学调动而来的约21人,这些教师又分成两部分,一是担任学校行政职务2人,为数极少,其余大都是在普通中学教学质量不被认可的。这样的师资结构使职业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当地难有“吸引力”,学生望校生畏,一些确实优秀并有意向到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也只能选择读普高或宁可不读。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师资质量不容忽视。

上一篇:药剂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