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时间:2022-09-13 12:29:27

一、教材解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课文讲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喷着响鼻嘲笑它长得难看,小骆驼觉得挺委屈,感到很沮丧。后来通过沙漠旅行,小骆驼明白了自己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最后发出“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感慨。

二、三维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生字词,会用自豪的情感来说话。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复习导入时,我是这样引导的,正因为小红马说小骆驼难看,所以它才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教师的引读与情境图相配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复习了旧知,更让学生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精读最后小节,引导质疑,可以有这样两个问题: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为什么感到自豪?教师让学生续编故事,培养象形能力,激活越来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张扬了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2、难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教学突破:在语言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

四、教学设计:

(一)、读自己喜欢的话。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题,并引导学生把重点转移到“谁、应不应该、感到什么”上。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课题读好,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课题该怎么读?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假如有人问“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接着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可以提出这样的读书要求:自由大声读童话2到3遍,争取做到:1、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不回读;2、圈出文中的生字,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想一想;3、读通童话后,想想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最后组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话。出示部分词语,看学生是否会读。(有一组是描写沙漠的: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松散的沙子陷进沙子里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二)、说自己想说的话。先让学生根据这组描写沙漠的词说说对沙漠的了解。接着引导: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小骆驼觉得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想一想,它明白自己的驼峰、脚掌、睫毛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再读三、四小节,试着说一说,用上“我明白……”的句式。然后组织学生表演——某天,小骆驼在小溪边有遇到了小红马,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格式呢?最后,就小骆驼的其他方面提出问题:身上褐色的绒毛又厚又密,很热?走路慢,有谁喜欢?鼻孔大,有什么用?高大的身体显得笨重不?

(三)、说自己积累的话。让学生先阅读《沙漠之舟》的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记住文中内容。再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或者“我自豪,我是小骆驼。……”的句式说自己理解的话。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说一句话。可轮流说,也可进行说话比赛。学生可说的话很多,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的寿命可达35—40岁;我感到自豪的是野生的骆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我感到自豪的是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四)、说自己的话。在上述说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说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吧,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畅所欲言: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绘画很出色,曾经在比赛中得过好几个一等奖;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会弹钢琴,已经考到了五级。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最好;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能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了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体会、感悟和思考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直到真正地理解和感悟。本课教学进行了课后“包装”,拓展知识。这是对课文内容深化、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过程,也是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上一篇:浅谈合理利用游戏教学,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政治课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