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稻中浙优10号机插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9-13 11:59:36

优质稻中浙优10号机插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本文对优质稻中浙优10号机插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了调查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有效穗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担并协调好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创造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充分发挥该组合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高产稳产。

关键词:中浙优10号;机插;产量结构;相关分析;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3

中浙优10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中浙A与06制7~10配组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组合,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12014),2014年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审核(品种引种编号:闽种引稻(2014)第001号)。2012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引种试验,平均产量614.4kg/667m2,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8.3%,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参加福建省中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41.6kg/667m2,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15.9%。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6%,精米率73.7%,整精米率32.2%,粒长7.0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41.0%,垩白度5.2%,透明度2级,碱消值4.4级,胶稠度82mm,直链淀粉含量14.2%,蛋白质含量9.2%。该组合群体整齐,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后期转色好,米质较优,产量高。武平县承担了“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农业部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福建省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项目,2014年引进该组合在项目建设示范片进行品比试验、品种展示与示范,结果中浙优10号品比试验产量630.2kg/667m2,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10.66%,2015年扩大示范,面积达667hm2,2016年扩展至全县各乡(镇),面积达1500 hm2以上,2015年和2016年在中山、岩前、象洞、十方、武东、中堡等乡(镇)建立中浙优10号一季晚稻机插示范片,经测产验收,平均产量分别达581.6kg/667m2和583.1kg/667m2。该组合已成为武平县目前中、晚稻种植面积较大的优质高产主栽品种,为探讨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对产量的作用,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促进该品种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6年中山、岩前、十方、武东、中堡等乡(镇)建立的中浙优10号一季晚稻机插示范片调查结果,选取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产量水平随机调查30w田,对其产量结构进行考查,对产量进行实收,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经系数,分析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作用大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构成因素田间调查结果及变异系数分析

30w田调查结果,有效穗数变幅13.07~17.38万穗/667m2,平均为14.47万穗/667m2,变异系数7.276%;每穗总粒数变幅173.8~208.2粒,平均为183.2粒,变异系数11.071%;结实率变幅84.6%~93.1%,平均为88.3%,变异系数1.274%;千粒重变幅27.4~27.9g,平均为27.6g,变异系数0.892%。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11.071%、有效穗数7.276%,结实率1.274%、千粒重0.892%(表1)。说明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对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要进一步提高产量,须主攻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

2.2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且为正值,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小,虽均为正值,但相关性不显著。各产量构成因素间,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呈负相关,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表2)。

2.3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表明,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6728和0.5291,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通径系数分别为0.1607和0.0825。从间接效应看,有效穗数通过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产生的间接效应总和为-0.3530,小于剩余因子,间接效应小;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为-0.2958,小于剩余因子,间接效应小;结实率通过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对产量产生的间接效应总和为0.1330,大于剩余因子,间接效应较大;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为0.0737,小于剩余因子,间接效应小(表3)。

2.4 线性回归方程

经计算,产量Y与有效穗数X1、每穗总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产量构成因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709.9027+16.6753 X1+5.7148X2+7.0522X3+10.4861X4。方程经F测验达极显著水平。上述方程说明,当4个自变数均取平均水平时,有效穗数X1每667m2增加1万穗可提高产量16.6753kg/667m2;每穗总粒数X2每穗增加1粒可提高产量5.7148kg/667m2;结实率X3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提高产量7.0522kg/667m2;千粒重X4每增加1g可提高产量10.4861kg/667m2。

3 高产栽培主要技术要点

3.1 高产栽培主攻策略

中浙优10号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主要为直接作用,每穗总粒数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其次为有效穗数。因此,中浙优10号一季晚稻机插高产栽培应主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确保足穗大穗,发挥其穗大粒多的内在优势,在此基础上,协调好各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保证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促进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实现高产稳产。

上一篇:链球菌病在羊养殖中的防治措施研究 下一篇:在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