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的漂流――金沙江漂流有感

时间:2022-09-13 06:23:30

“帝国主义”的漂流――金沙江漂流有感

摘 要:以美国A公司组织的一次金沙江商业漂流为背景,探讨了发达国家游客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特种旅游背后的动因及其经济、文化影响。

关键词:金沙江;漂流;旅游;人类学

2006年2月21日至3月1日,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美国A旅行社组织的金沙江漂流活动,整个漂流行程历时8天7夜。本文就是基于这次漂流旅游的个人感悟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重要产业,在很多像云南省的一些地区,旅游业更是被作为支柱产业来对待。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开发旅游业的热潮,旅游业成为那些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业被许多地方政府看成是一本万利甚至是无本万利的买卖。A公司组织的几次漂流旅游活动,都事先取得了丽江县旅游局的认可。为什么是旅游局而不是其它部门?由于国内对河流漂流权的管理无法可依,漂流权的管理在中国还处于真空状态,可以管,可以不管,可以是这个部门管,也可以是那个部门管。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得旅游局拥有更多的说话权。在旅游局的官员看来,这些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其消费能力较高,会给国家和地方带来很好的经济收益,因此争取外国漂流游客就是为旅游经济作贡献。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美国漂流者的钱是怎么花的。在这次金沙江漂流旅游过程中,公司收取游客费用每人3000-6000美元不等,游客除此之外还要支付昆明与美国客源地之间的往返交通费用。这两部分的钱,一部分流向了国际航空公司,一部分则交给了A公司。A公司收取的部分中,部分用于更新设备(设备全是在美国购买后运到丽江的),发放导游劳务费,在丽江市区的食宿费用,以及在当地购买旅程中需要的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其余大部分则成为公司利润。因此,整个行程中,留在当地的钱,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在丽江的食宿费用(包括途中在宝山停留的费用),一部分是用于购买生活物资,一部分是游客偶尔购买的纪念品。三部分加起来的总费用在整个行程花费中的比重微不足道。

这些来自美国的客人,热衷于此类旅行包含着对“野外―野趣―野性”的探索好奇和渴望,这在当地村民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行为。在大多数欧美游客的心中,第三世界是一个充满“原生态”的国度,在充满“野趣”的漂流河道边上,具有“野性”的人们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事实上,这些交通闭塞的滇西北地区,的确也是一个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而且由于旅游性质的特殊性,整个漂流过程中游客和东道主社区居民的互动很少见,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这些西方游客的“他者想象”和对东道主社会的“帝国主义误解”。

漂流途中经过一个险滩,美国导游称其为“审判日(Judgement Day)”,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以前的一次漂流过程中,一个美国法官险些在此丧命。由于漂流区基本都是无人区,因此笔者也无从知晓那个被美国导游称为“审判日”的险滩在当地叫什么名字。笔者由此而想到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和传统在以各种方式受到忽视和屏蔽,如何有效地防范地方性知识和传统的不良变迁是特种旅游开发的应有之义。

在整个漂流行程中,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游客和导游,对金沙江上即将修筑大坝倍感失落。而让他们感到失落的原因,主要是大坝的修建将使得河流失去漂流价值,地球上将失去一个漂流旅游的好去处。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P更是对此忧心忡忡,在漂流过程中还不忘以记者身份采访来自中国高校的年轻老师。回到美国后,他便在美国著名的探险杂志《户外》上发表了一系列专题文章,其中两篇的题目很是吓人:《最后的漂流》和《大河之伤》。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引起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共鸣与认可,但却和中国政府当局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文章主要的目的是反对修建大坝,但理由自然不会是为了漂流的便利,而是很堂而皇之的生态、移民、人权等敏感问题。中国政府当局的态度则是,生态主要还是个技术问题,可以通过详细的论证和规划,把生态影响降低到最小;移民虽然是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但是经过周详的规划,也是可以顺利进行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国民的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我们不能无视最大的人权遭受践踏而漠视。实际上,对于修筑大坝的问题,正反双方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本来即将上马的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工程进度的确比原来预计的大大推迟了。导致这样的结局,除了社会各方的力量博弈,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NGO)在其中起作用外,像P报道的文章自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西方游客如此热衷于到世界各地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探险旅游、背包旅游,除了是一种人类对“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担忧心理外,是否也是一种罗萨尔多所谓的“帝国主义的怀旧”呢?今天,公然的殖民主义是不可能存在了,于是这些曾经在历史上有着强烈优越感的殖民主义者的后代们,对他们的祖先以殖民统治获得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优越感的解构感到失落。为了缓解这种源自民族心理深处的失落感,他们到仍然处于欠发达状态的第三世界国家旅游,试图通过旅游活动“重温”历史的旧梦。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这也使得充满“野趣”的地方越来越少――用“怀旧者”的眼光来看,也就是越来越不像历史上的殖民地形象――它们越来越难以唤起曾经有过的优越感。曾经可以通过“怀旧”来重拾的历史记忆,也越来越模糊不清,这种想通过“怀旧”来缓解失落而又不可得的后果,又形成了对“怀旧”的文化解构。因此,《最后一次漂流》的真实含义,应该是“最后一次帝国主义的漂流” 吧。

作者简介:

成海(1975-),男,汉族,云南弥渡人,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讲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人类学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 下一篇:成都市旅行社开发完善退休老年人旅游产品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