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室文化的魅力

时间:2022-09-13 03:19:19

英国皇室文化的魅力

凡是去过英国尤其在英国居住过的人,无不对英国的皇室文化印象深刻,以至于他们谁都可以不加思索地就此讲出一二来。

英国作为历史悠久的非常典型的君主立宪国家,设置议会,采取内阁制,政党轮流执政,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现在的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就是这样。尽管如此,女王毕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象征意义的话语权,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毫无疑问还是国家最大的贵族,掌握别人难以企及的庞大的财产,因此受到社会各方极大的尊重和关注。还有,皇室的所有成员几乎都受过极为优越的教育,其中一些人甚至经历不凡,他们长期浸淫于优渥的氛围,皇家派头十足,与普通社会保持较大距离,很自然,他们天生就是引起广大民众好奇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活动、家庭情况、个人行止,也就是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人们的不倦的话题。这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姑且称为英国皇室文化吧,它源远流长,驳杂纷繁,这自不用说,本文只想着重谈一下这种文化在当今的情况。

纵观现今英国皇室文化,你会发现它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我将之大体归纳作四个方面:

首先是“垄断”性。虽然不能把皇室文化与英国总体文化等同起来,但前者在后者中占居相当大的比重,或者说,前者的社会影响相当之大,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到英国不久,就会发现“皇家”这个英文单词广泛使用,几乎到处可见。从皇家海军、皇家空军到皇家海关、皇家邮政、皇家法院、皇家医院,以及皇家歌剧院、皇家国立大剧院、皇家美术学院、皇家音乐学院、皇家医学院、皇家植物圆……“皇家”的字眼满天飞。我在英国工作时,离我住处不远有个四星级皇家兰卡斯特饭店,其实它与皇家未必有什么关系,却冠上“皇家”,大概显得高贵吧。伦敦有五大风光秀丽的公园,即海德公园、肯辛顿公园、摄政公园、圣・詹姆斯公园、格林公园,早先都是皇家的财产,只不过以后免费对外开放罢了。说到垄断,还有件事颇为滑稽:英国所有的天鹅都归女皇私有,谁也不能冒犯它们,否则,要作为刑事犯罪论处;而且,皇室设专职人员,每年7月在泰晤士河上清点一次天鹅的数目,每数一只,在天鹅的嘴部作一个记号。

其次是华贵性。白金汉宫和温莎古堡作为英国的国宝级建筑,是女王轮流的住所及办公地点,虽然古旧却豪华不减。这两处每年的维修费就高达2000万英镑。白金汉宫的豪华庞大,仅举几个数字足以说明:宫内有一个警察局,两个邮局,一所医院;地上铺的红地毯达3英里长;有700多个工作人员,其中有俩人全日制地负责管理300座时钟,女王每年在这里举办100多场宴会……皇室讲究排场是无与伦比的:2006年,为庆祝女王80寿辰,皇家炮兵鸣放41响礼炮,举行盛大阅兵式,1100多名士兵头戴熊皮帽子参加,49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飞过白金汉宫的上空;2007年,为庆祝女王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60周年的钻石婚,白金汉宫举办庆典,有2300多名来宾参加。还有,按照英国历史上的老规矩,外国驻英大使一到任,首先要乘坐皇室派来的高大的古风盎然的马车,由两辆豪华的劳思莱斯轿车陪同,一路惹人注目地来到白金汉宫,向女王递交国书。这一方面体现驻在国对外国使节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重要的方面――显示皇室在一些礼节上是如何的讲究。

再就是亲和性。这好像有矛盾,其实不然。皇室一方面超过常人许多倍的奢华,但另一方面又往往要尽量顾及自己的形象,努力做出亲民姿态。每逢圣诞节,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都要发表两次广播讲话,一次是在圣诞节前夕向全体民众致以节日问候,一次是在圣诞节早晨专门向军队官兵及其家人表示亲切慰问。这些年来,白金汉宫和温莎堡维修不断,英政府拨款严重不足,白金汉宫每年对外开放63天,温莎堡则几乎全年开放,收取参观门票,补贴修缮所需,实际上皇室也有借此拉近和民众距离的考虑。从1993年开始,女王还主动和普通英国人一样缴税。女王力图树立一个生活节俭的形象,甚至要求白金汉宫宴会剩余饭菜不能倒掉,应重新烹调食用;还告诫两个孙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要注意生活作风,尤其在当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不应挥霍。前几年,皇室还先后将这两个王子送到桑赫斯特陆军学院接受培训,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特殊照顾,宿舍里没有专门的洗漱间,要和别的学员一样使用公共洗漱间。他们甚至于连蓄发都不可以。从历史上看,皇家人员一直有上军校接受一定时间严格军事训练的传统。

另外是“花边”性。这恐怕也是英国皇室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当然君主制国家都如此,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只是当今英国尤为突出。英皇室人员的大事小事,尤其是种种生活繁琐细节,摆不到桌面上的家庭私事,个人习惯嗜好,十分隐密性的绯闻轶事,无不是小报争抢独家报到的绝佳新闻。有的小报甚至趁白金汉宫对外招工之机,派记者乔装打扮混进皇室,成为卧底的角色,了解内幕秘闻,爆料于报端。自然这只是一锤子买卖,最后遭到严惩乃必然之事。可以说,越是俗不可耐的新闻,这类小报越感兴趣。连2006年女皇的丈夫在一次典礼上放了个响屁,都被登在报纸上。英国社会下层的许多民众,尤其文化层次不高的打工仔很爱看这种新闻,甚至还添油加醋,随意发挥,津津乐道。一次,我在伦敦打的,和司机瞎聊天,记不清当时怎么谈到皇室的绯闻很多,这位司机接过话茬,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个故事:戴安娜在世时,查尔斯王子在外面与卡米拉之外的又一个女人鬼混,被戴安娜察觉,她醋劲大发,一怒之下,拿起刀子对着壁画上一匹马的,三下两下就剜了下来。那司机绘声绘色,笑得我流出眼泪。他还补充一句:剜去的地方已经被补上了!

英国皇室文化无疑要对英国社会多个方面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对国家对皇室来说,可以带来益处,自然是好事。负面的则如前文所说的那种“花边性”轶闻,不择手段地窥探,天马行空地编造,乐此不疲地炒作与传播,只会污染社会风气。这显而易见,无需赘言。笔者只想就皇室文化对英国的正面作用作些归纳,择其要者有三:

一是政治上,可以凝聚内部人心。英国人适应并崇尚皇室文化,这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英国人根深蒂固的一个观点:皇室是国家的象征,是权力的来源。当今的女王在英国人甚至在许多英联邦国家人民的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最高地位。正如英国国歌中所唱的:让我们齐仰望,天佑女皇,祝她万寿无疆!有个近乎笑话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英国人普遍反对加入欧元区,据称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适应也不情愿看到欧元货币上没有女王的头像。是的,守旧的往往喜欢向后看的英国人对君主制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没有女王还算什么英国呢!特别是当今女王仪态雍容华贵,平易近人,其形象与口碑相当不错。女王拥有特权,但并不滥用,甚至于在很多情况下注意自律。不妨举一例说明。笔者在英国时多次陪同国内代表团去温莎参观,发现有一事很令我不解:每次在温莎,我几乎都能听到上空飞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原来是希思罗机场有一条航线恰好经过温莎古堡的上空。显然,这对女王的生活形成极大的困扰。女王如果,我想,要求航线改道,大概不是不可以的。但她并未这样做。这对树立女王较好形象,争取社会好感,无疑是有利的。

二是经济上,可以驱动旅游业发展。英国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充满魅力的皇室文化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皇家文化是英国的摇钱树。与皇室相关联的,或历史上的,或当今的,诸如建筑、园林、广场、雕塑、博物馆,以及种种事件的遗址胜地、沿袭而不间断的礼仪习俗、富有传奇色彩的轶闻掌故,等等,等等,五光十色,不胜枚举,几乎随处可见可闻。你在英国行走,很容易感受到的,就是那种浓稠得化不开的皇家氛围与气息。从远方第一次来到伦敦,你不会不去白金汉宫门前的广场或者白厅大街,观看一下皇室卫队的换岗仪式,卫兵穿着给人视觉强烈冲击的上红下黑的服装,戴着高长硕大得几乎遮住双眼的黑色熊皮帽子,骑着G悍的透着英飒之气的良骏名马,无疑让你印象深刻。你不会不去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伦敦塔,一赏那无数缀金镶玉的王冠皇服以及其它种种奇珍异宝,一睹昔日囚禁皇室那些叛逆者或权力争夺对手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幽室牢笼,一观那至今仍精心饲养的被认为与王室兴衰相关的神鸟渡鸦。你不会不去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或者戴安娜王妃的寝宫――肯辛顿宫等等,参观一下这些和皇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当然,更不用说在八九月期间,赶上白金汉宫对外开放,进去饱览一番。那里,陈列的珍贵艺术品就多达50万件!

三是外交上,可以促进友好交往。王室外交是英国整体外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女王一直被视为“亲善大使” 、“超级使节” 、“超级推销员” 。因为皇室不干政,很大程度上只具象征意义,女王虽然代表国家出访,但毕竟政治色彩不浓,一般不负有更多的外交使命,几乎只谈友好,自然更具亲和性。尤其不必说女王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尊为国家元首,如果女王亲访这些地方,自然更被奉为上上宾。女王已经出访100多个国家,很多国家她去过不止一次。随着她已步入耄耋之年(1926年出生),体力、精力今非昔比,出访活动明显减少,也在情理之中。皇家其他主要成员,比如查尔斯王子现在则较多充当皇家外交的角色,其分量当然与女王难以比拟了。这里还不能不提及戴安娜王妃,她生前在皇室外交舞台上何等活跃,周游列国,大搞亲善,可谓出尽风头,其影响其知名度一点不亚于女王!

是的,颇具魅力的英国皇室文化如今仍然为大英帝国作出贡献。但恐怕也要看到,它正面临着一定挑战。随着历史向前推进,英国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主要是中青年人认为君主制已经过时,应予废除。英国甚至有了名为“共和”的组织,呼吁推动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据英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特别是苏格兰反王室的情绪最强烈,要求废除君主制的人数超过五分之一。原因何在?我想,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苏格兰与英格兰在历史上积怨较深,这种矛盾大概还在起作用吧!

上一篇: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研究中SSP范式的应用 下一篇:奥运经济影响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