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家教的是是非非

时间:2022-09-13 03:03:48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如“虎妈”、“狼爸”、“鹰爸”等另类家教的现象,他们的教育理念引起了很大争议。对这些“另类”家教,我们是不是应该全盘否定、一味讨伐呢?反对者、赞成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虎妈:蔡美儿,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华裔教授。她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自有一套原则,即树立严格的家规,两个女儿在其督导下,出类拔萃。

狼爸:萧百佑,信奉“棍棒教育”,他的4个孩子中有3个考上了北京大学。他说,他教育的核心观念并不是要打孩子,而是“建立良好的家规,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鹰爸:何胜烈,自我要求严格。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他制定了一系列“凶狠”的教育计划,从小磨练独子。尤其是“雪中训子”让他备受关注。他的训儿理念是: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幼鹰往谷底坠下时,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了基本的飞翔本领。

“另类”家教应全盘否定

尹建莉(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虎妈太过于强势,也比较自私。她要把自己的成功复制到孩子身上,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设计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她教育的目的是成功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她家庭的整个教育价值取向是家长的,不是孩子的。

网友(家长):“狼爸”教育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把人当工具一样对待,用同一个模式去套。“中国为什么难出大师?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人都有各自成长的轨道,当然这个轨道是有一些共性,比如‘狼爸’讲的要跟孩子讲道理、定规则,这肯定是需要的,但打孩子这种方式不可取。我小时候被父亲打过,至今还有心理阴影。”

2012年第一期网络调查(上海市妇联):对于为什么会产生“鹰爸”、“狼爸”、“虎妈”现象,63.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因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异常激烈的竞争影响造成的。而第二个原因,则可能是因为父母更多地把自己的梦想加在了孩子身上。

凌军辉(新华社记者):虎妈、狼爸、鹰爸……越来越多的家长尝试着从动物行为中寻找灵感,并从中提炼出“严厉管教”“棍棒体罚”“极限训练”等教育理念,手段残忍。虽然动物教育学其中蕴含着“逆境训练”等合理因素应该大力弘扬,但如果家长走向极端,真把孩子当“动物”一样教育,追求极端式训练效果,那可真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了!

“另类”家教亦有“道”

“另类”家教的智慧性一面

孙云晓(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虎妈的教育能取得一些成功,原因有三:其一,她对孩子很有爱心,很投入;其二,她本身是耶鲁大学教授,素质很高,在日常教育方面有表率的作用;其三,她虽然她对女儿的要求非常严格,但与孩子平时的关系却很密切。

熊老师(家教专家):“虎妈”之所以能顺利执行严厉的“家规”,是基于她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她与两个女儿平时相处关系融洽;“狼爸”强调孩子触犯“家规”而受罚,不会因为自身情绪化而打孩子,能做到这一点需要一定的自身涵养;“鹰爸”为曾经被医生定为极有可能成“脑瘫”的早产儿子制定了一整套循序渐进的体能训练,使儿子趋于正常人,这也得是智慧型家长才能做到的事情。

“另类”家教重视言传身教

茗子蔡(家庭教育指导师):生活中,“虎妈”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教育孩子方面与孩子爸有分歧时,绝对是关起门来协商。“鹰爸”感恩社会,到处救灾捐款捐物做善事;他自我要求严格,身为公司老总,与职工一起做200个俯卧撑的自我惩罚,这些都给被教育者做出了榜样。

卢梭(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自身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一些细小的生活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影响最深入,最全面的,并不是一些空洞的说教,而是父母以身作则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另类”家教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周莹(家长):“虎妈”在两个女儿练习乐器时,恩威并施地让她们坚持,再坚持,练就了她们的毅力;“狼爸”的“棍棒教育家规”只用到孩子12周岁——性格与习惯未养成之前执行;“鹰爸”“凶狠”的教育计划中,如要求小多多如何做到有礼貌也处处体现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知心姐姐”卢勤: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很多坏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做父母的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无理取闹,绝不能让他得到好处,尤其是第一次!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

给孩子有限制的爱,重视孩子的成长

曾仕强(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

爱子女必须给子女合理限制。20世纪已经过去了,我们总结20世纪,大家都承认,我们过分地宠爱子女,只给他爱,没有给他限,是20世纪最大的祸患,也是亲子教育最大的杀手。21世纪,我们人类要觉醒,爱小孩就要给他合理的限制。自律是自主的先决条件。我们设限,首要的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律。做父母就要先管好自己,爱限兼施。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

茗子蔡(家庭教育指导师):

中国的父母们需要更多的智慧、需要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融入更多的积极因素来伴随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找到适合孩子个性的最佳教育方法。

(蔡剑秀 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福建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职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育婴师)

责编:王敬川

上一篇:怀念童年 感悟成长 下一篇:让孩子看到“天使在擦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