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动词“起来”与“下去”

时间:2022-09-13 02:56:40

摘 要:趋向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向被认为是教学难点。其中“起来”和“下去”是留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两个。笔者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意象图示理论及主观化机制分析“起来”和“下去”用在动词后作补语时的情况,并根据这些观点对HSK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和讨论,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趋向动词 “起来” “下去” 认知 偏误分析

一、引言

趋向动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可以单独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更经常用在其他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的趋向、结果或状态,因此又被称作趋向补语,这是此类动词在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中不断由实转虚的一个表现,也导致很多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难以把握。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补语错误情况的检索,我们发现“起来”和“下去”是留学生错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分析“起来”和“下去”用在动词后作补语时的情况,并根据这些观点对HSK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和讨论。

二、对“起来”和“下去”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语言表达、运用和理解,语言也因认知概念结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人类心理的认知规律大都呈现从自身到其他,从具体到抽象,从客观事实到主观情态等过程。“起来”和“下去”的语法化过程也符合这一规律。

根据前人对“起来”和“下去”语法化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两者的语义变化过程。

趋向动词“起来”语义变化过程:动词起来――动词+起来,表示空间位移――动词+起来,表非空间范畴的结果义――形容词+起来,表时间范畴情态的开始、延续义――与“看”“说”等动词结合位于句首表评价义――更为虚化的语用意义。

“下去”的语义变化过程为:动词下去――动词+下去,表示空间位移――活动或致使义动词+下去,表示关系范畴中的上下关系――动词+下去,表示分离――动作动词+下去,表示动作的延续――形容词+下去,表示状态的变化――虚化为体标记。

(一)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指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投射的过程是依赖于人对事物相似联想的心理基础。也就是说,从一个实际意义到抽象意义的转化,依赖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象似性特点,并且这种特点在投射过程中保持不变。

隐喻机制在“起来”的语法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起来”由表示空间范畴转而表现时间范畴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在“起来”成词之初是表示实在的空间位移,即便是用作动词后作趋向补语,仍然具有[+由上而下][+空间][+移动]的语义特征,而经过隐喻机制的作用,“起来”的[+位移]义仍在,却失去了空间特征,而是将这种移动映射到了时间范畴,与此同时,在空间范畴内的那种自下而上的移动轨迹也随之映射到时间范围内,表示时间上的延续。也就是说,“起来”在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的象似性就是[+位移],这种位移在空间范畴内表示为运动的路径,在时间范围内则成为时间的延伸。

概念隐喻机制在“下去”由空间范畴到时间范畴的语法化过程中也体现出类似的作用。除此之外,“下去”还有一个关系范畴。我们认为这也是隐喻机制的作用。我们看到,表示空间范畴的“下去”具有[+自上而下] [+空间位移] [+可见]等语义特征,在表示关系范畴时,其仍然具有一定的位移义,只不过,这种位移不再是空间范畴上的自上而下,而是投射到一种不可见的社会关系范畴中,成为一种隐性的位移,表示从比较高贵或重要的阶层,移动到比较低的社会阶层。两相比较,这种投射所依赖的象似性特征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位移。

(二)意象图示

意象图示是体现隐喻机制作用的最简洁的方式。根据Oakley的观点,意象图示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因此可以说,意象图示是人们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结构体现(李福印,2008)。用意象图示来表示“起来”和“下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起来”的意象图示:

动词起来 动词+起来 动词+起来 动词+起来 形容词+起来

空间位移 表示趋向义 表示结果 表示延续 表示状态

(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位移方向,前两个圆点表示动作指向,最后一个圆点表示一个新状态的出现。)

“下去”的意象图示:

动词下去 动词+下去 处置动词+下去 动词+下去 形容词+下去

空间位移 表示趋向 关系范畴 表分离 表状态

(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位移方向,前两个圆点表示动作指向,最后一个圆点表示一个新状态的出现。)

从意象图示的角度来观察“起来”和“下去”,我们发现,两者基本上构成了相对的意象图示,两者比较明显的不同点在于,“起来”可以表示运动的结果,而下去则不能表示动作结果。这是因为“起”和“下”是基于说话人与目标之间的空间关系,“来”和“去”是基于说话人与目标之间的二维平面关系,参照物是说话者自己,因为“去”的动作是远离说话者,因此,“去”的终点不可预见,所以,“下去”不能预见动作的终点。

(三)主观化机制

主观性和客观性是识解的两个方面,是立场问题和在观察关系中的角色问题。如果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只是以外界的某个实体为观察对象,而自己并不被纳入观察对象,那么我们就处在一种自身状态被忽视的情景中,称作主观自我意识状态(李福印,2008)。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对于被观察对象的识解就是一种主观性的识解。主观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即,自然语言在其语言结构和正常运作中,能够提供言外行为实施者的关于自我、态度和信条的表达。就是说,语言总会带有表现人们自我的印记(Lyons,1977:739)。主观化使语言的意义越来越靠近说话人对特定命题的主观态度,因此,一些常用的包含主观性的词语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凝固下来,形成了主观化的表达成分。

在“起来”和“下去”的语法化过程中,主观化机制一直贯穿其中。路茜男(2009)认为,主观化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客观的空间运动被观察者的主观思维运动所取代;二是观察者以话语情景中的某个成分作为参照点来识解场景。

“起来”和“下去”在刚刚成为趋向补语时,其前面出现的能与之共现的词也大多是具有强烈方向性的动词,如:扶起来、拈起来、流下去等。这时的趋向动词的出现可以用来补充强调这种方向性的作用。但是在经过隐喻机制的作用之后,与“起来”或“下去”共现的动词逐渐不再具有方向性,如:叫起来、打起来、说下去、住下去等。以逻辑思维推算来看,没有方向性,就谈不上后面再加趋向 动词来强化这种方向性。但是正是由于主观化的作用,原本存在与现实空间中的运动被自己的主观思维运动所取代了,另外,观察者还在主观化的作用下选取话语情景中的某个成分作为参照点来识解场景,例如,“打起来”中,对于观察者一方来说,起来的参照点可以是动作发出者在“打”之前的一种双手靠近身体的状态,打的动作发生后,手抬起,离开了身体,这样“打”的动作无疑就具有了方向性。这样,“起来”和“下去”在句中总能依赖一个合适的参照点,使其前面所出现的词语合理化,从而生发出结果意义、分离意义,状态意义甚至是评价意义。

三、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起来”“下去”偏误分析

前面我们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起来”和“下去”进行了分析。那么,当“起来”和“下去”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时,留学生会出现怎样的偏误呢?这些偏误是否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进行分析呢?以下就在北语语料库(本节所使用的语料均出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发现的“起来”和“下去”做补语时的偏误例句试进行认知分析。

(一)“起来”偏误分析

1.残缺

应该与“起来”相搭配的词语有“发展、明亮、爬、兴奋、好、回想、富裕、关注、比、等同、成长”共11个,我们根据词性,可以分为动词和形容词两类。

形容词有“明亮、富裕、兴奋、好”4个。

1)我们都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任务,我们把我自己该干的任务完成,进而还自愿地帮助别人时,我们的社会的发展前途才会明亮(起来)的,现在的发展也由这样努力的人得到的。

2)听了以后,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鲜感,会让你兴奋(起来)。

3)另一方面我的看法是:做妻子的曾在单位上工作,家庭的生活过得很美满,那不如再走上社会工作,自己赚钱,使经济好(起来),不用再被丈夫以为妻子在依赖他,同时也可以帮助家庭。

4)他只知道挣钱不知道自己的健康,母亲也只知道把钱放在银行里,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家的情况变得富裕(起来)。

形容词与“起来”搭配,表示一种状态的开始。造成上述四个句子缺少趋向补语“起来”的原因是留学生不清楚“起来”的状态意义。状态意义的形成过程中,主观化机制起重要作用,留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找到经常使用的搭配,引导学生注意状态的变化,逐渐建立正确的主观化机制。

动词有“发展、爬、回想、关注、比、等同、成长”7个。

5)当我读完这一篇短文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现在的社会,尤其是我的国家日本正是在这种自私自利的社会下发展(起来的),因而现在大家对任何事表现得漠不关心。

6)他们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7)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很危险的想法。

8)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心增加,人们也对绿色食品关注(起来)。

9)但,我还是想比(起)挨饿(来),吃“绿色食品”好。

10)如果把吸烟和吸毒等同(起来),那么吸烟是应该被禁止的。

11)我们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

这些与“起来”搭配的动词,我们也可以根据其搭配后表示的意义,分为几类,一类是表示趋向意义,如“爬起来”,表示的是在空间范畴内的位移。一类是结果意义,如“发展、等同、比、成长”,后面加“起来”可以表示连接、结合以至固定。“发展”和“成长”加起来表示动作持续到现在并已经完成,含有固定下来的意味。“等同”和“比”与“起来”搭配则有连接的意味。第三类是状态意义,关注。而“回想起来”中的起来起一种提顿语气的作用。留学生的上述错误均出于对趋向动词基本意义的不了解。

2.多余

多余偏误是指留学生在不该使用“起来”的时候而用了“起来”。这种错误我们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1)空间范畴方面的偏误

12)这样一来,两个人可以互相帮助抬起水来喝了。

改:可以抬上水来喝了。

这是由于留学生对于“起来”和“上来”的区别不了解。事实上,如果以空间意象图示来进行分析就会一目了然。“起来”和“上来”位移参照点不同。“起来”的观察者可以有两个视角,一是以自己为参照物,看运动物体远离并移动至高远处。如,鸟飞起来了。另一个视角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看地面的人或物体移动到自己眼前。如,他站起来了。而“上来”则只有一个参照点,即自己,表示人或物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及近趋近自己。句中水由山下抬到山上,显然应该用“上来”。这说明留学生没有抓住每一个趋向动词基本的空间意象图示。

(2)时间范畴方面的错误

13)我们在椅子上坐下,一段时间观赏起来。

改:观赏了一段时间。

14)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一想起妈妈,我就要哭起来了。

改:我一想到妈妈,就想哭了。

15)南浦大桥比起来,扬浦大桥稍微小一点,不过在桥上站起来,心胸就开阔了许多。

改:在桥上站一会儿。

以上几个为动词,与“起来”搭配,表示动作开始进行,由静态转入动态。因为这种转变的过程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句中不能再出现表示过程延续的词语。而句中均想表达的意义为状态在时间范畴内的持续,因此不能用“起来”。

16)看到祖国的强盛起来。为能够用母语而感到自豪!

改:看到祖国强盛起来。/看到祖国的强盛。

17)他们对饮食的要求多得很,而且越来越复杂起来。

改:越来越复杂。/复杂起来。

18)我希望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抽烟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以便人们的身体更健康起来,也减少抽烟引起的那些环境污染。

改:更健康。/健康起来。

19)北京的天气越来越暖和起来。

改:越来越暖和。/暖和起来。

20)两代间的谈话和关心使社会更发展起来。

改:使社会更发展。/使社会发展起来。

21)如果我们都考虑周围的人,考虑我们的世界的话,很快会比现在好起来的。

改:很快会好起来的。/很快就会比现在好了。

我们发现,“强盛、复杂、健康、暖和、发展、好”都是形容词(“发展”虽然是动词,我们不妨看成动词用作形容词的临时活用),与“起来”搭配,表现一种新的状态开始。如果脱离语境而独立来看,完全能与“起来”搭配,但为什么放在句中却行不通了呢?形容词与“起来”搭配,表示新的状态开始。而上述几个句子所想表达的意思均为一种之前已有状态的持续、发展或程度的加深。这种情况下,后面不适合加上“起来”。

22)当时我还不懂古典音乐的意思,一听就困起来。

改:一听就困了。

23)大家都渴起来了,没有力气,而且也没说话。大家都互相看别人脸上的表情。

改:大家都渴了。

形容词后加“起来”强调状态的开始,含有[+变化]的语义特征。而前两例中只强调“困”和“渴”的状态,没有变化义,因此不能加“起来”。

24)所有的花都开起来了。

改:花都开了。

25)我们买不到去北京的卧铺火车票,于是我们要坐晚上的硬座,而且要28个小时才能到达北京,我有点担心起来。

改:有点担心。

26)随着科技发展,温饱问题已经解决起来的国家和地域越来越多了。

改: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国家和地域。

27)虽然买绿色食品起来,要花比较多的钱。

改:虽然买绿色食品。

“起来”之前的“开、担心、做、买、解决”几个均为动词,后加“起来”既有可能表示趋向,也有可能表示动作的开始,但共同点也是动态变化。例句中,“花都开了”和“已经解决”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有点担心”只强调担心的状态和程度,缺少[+转变]的语义特征。后一例中“买”是动词,只强调“买”的动作,也缺乏[+由静转动]的语义特征,因此不能加“起来”。

(二)“下去”偏误分析

1.残缺

28)我认为人应该要活(下去),即使发生困难或者痛苦也要向前看绝对不要选择死的道路。

29)有时人体已经不能活(下去)了,用机器也可以活下去。

30)肯定不能维持(下去)这个世界。

31)如果她对我说很疼想死,我也要勉强地让她活(下去)吗?

这“活”和“持续”后加“下去”都是“下去”的状态意义,表示动作在时间范畴内的持续。留学生发生这样的错误是由于不能理解“下去”不仅表示一种空间范畴内的位移,也可以表示时间范畴内的延续。出现这种错误是由于留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隐喻机制。

2.多余

我们同样可以将错误类型分为不同的几类:

(1)空间范畴内的偏误

32)比如说,我们继续吃下去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作物的话,健康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身体处于生命的危险。

“吃下去”着重表示一种隐性的自上而下的空间位移。而语句想要表达的是“吃”这一动作在时间上的持续,因此不能用“下去”表现。

(2)时间范畴内的偏误

33)三个和尚都不愿意到山底下挑水喝,于是很慎重地进行选择下去了。

34)这样生活下去的时候,又来了一个和尚。

35)人本来是自私的存在,大部分的时间以自己为主生活下去。

36)那么,我们会怎么解决下去这两种社会问题呢?

“下去”的终点具有[+不可预见][+持续到将来]的语义特征,因此不能用来表示动作的完成。第一例中“选择”的动作已经完成,于是不能用“下去”。第二例中语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到现在为止,因此也不能用“下去”。第三例中“生活”是动词,句意强调的是生活时间轴上的一段,但并未强调在时间轴上的延续。第四例中语句想要使“解决”的动作完成,因此也不能用“下去”。

37)她首先给我一大片的空间来让我自己做下去。

38)如果你们愿意的话,遇到什么艰难,我都会认真地做下去准备那个工作。

39)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个人和社会一起努力下去的。

40)人们现在不应该想“我们怎样开发下去绿色食品?”

以上四例的共同点是,“下去”与之前出现的词语搭配都表示一种状态已经开始并将继续持续下去。而语境中所想表达的语义却均尚未开始。短语义应服从句义,因此这里不能用“下去”。留学生犯这样的错误是由于不清楚“下去”具有状态意义,可以表示在时间范畴内从过去到将来的持续。

41)我也真的为难下去。

“为难”这里是形容词。表示状态的开始,由静转动,应该用“起来”,或者开始为难。

(3)感彩方面的偏误

42)如果人们对化学污染的知识增长下去的话,那么价格怎么便宜也不会有人买受到化学污染、有害于人的健康的农作物。

“下去”含有一种否定的消极的意义,而知识的增长是一件值得肯定的积极的情况,所以两者一般不搭配。

(4)误代偏误

43)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考虑清楚:为了后代怎么进行环保下去。

“环保”是个名词,名词与趋向动词搭配只限于代词。

当然,除了上述一些认知方面的错误以外,还有一些句法结构方面的错误,涉及到语序问题,是否可以加宾语,能加什么类型的宾语、动补结构中宾语的位置等问题。如:

44)而且应继续研究下去能提高产量的办法。

改:而且应继续研究能提高产量的办法。

45)对他的父母,孩子或者配偶来说,要看下去自己最爱的人一直痛苦是非常残酷的。

改:要看自己最爱的人一直痛苦下去是非常残酷的。

46)因为如果人类和现在的情况一样一直使用下去化肥和农药的话,几世纪以后的地球化学污染是很容易想象的。

47)我认为“代沟”问题不是个人能解决的,而是要我们一起努力做起来的事儿。

改:而是要我们一起努力做的事。

48)想要达到这个目的的话,保护环境是必须要做起来的。

改:保护环境是必须要做的。

这类错误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因此不予以解释。

四、结语

虽然趋向动词“起来”和“下去”的词义已经逐步虚化,但并未失掉原来的词义和用法,而是与新的词义同时存在,一起保留到了现代汉语中,在现代汉语这一共时平面上呈现出并存的现象,留学生在其也使得留学生频频出现误用。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留学生的各种偏误直接反映出学生对于“起来”和“下去”心理认知意象图示的模糊和残缺。教师应当按照认知相关规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通过建立正确的意象图示,完善留学生的认知心理,才能使学生能够在使用趋向动词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参考文献:

[1]路茜男.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马玉汴.趋向动词的认知分析[J].汉语学习,2005,(6).

[4]刘月华,潘文娱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李琳.趋向词“起来”的相关格式及其语法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6]许刚.对趋向动词“起来”及其语法化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雍琳娜 福建省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上一篇:最艰难的决定 下一篇:联合化疗方式治疗晚期大肠癌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