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片区开发的扶贫新逻辑

时间:2022-09-13 02:32:56

小片区开发的扶贫新逻辑

编者按:

随着扶贫攻坚战不断深入,一个问题逐渐凸显――由于行政区域阻隔,不少地理相接、资源禀赋相似的地区无法形成扶贫合力,陷入各自为战的瓶颈。针对这个问题,2015年10月,市扶贫办新启动了19个小片区,施行小片区扶贫连片开发的创新战略。而在小片区扶贫连片开发的战略导向下,黔江区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

2016年3月4日晚,黔江区中塘乡兴泉社区。

这是一个长在山腰上的农村社区,每家每户都错落地重叠在山间。

蛛网般的水泥路,将它们牢牢地网在一起。

气温渐低,山间腾起的雾气夹杂着炊烟,将整个社区笼罩其间。

一间平房里,华秀梅坐在灶旁的小板凳上,往炉子里添柴。

火苗“噼啪”作响,将她的脸照得通红。

灶台上的锅里,炖肉正“咕嘟咕嘟”地翻滚。

揭开锅盖,一阵热气腾空而起,肉香充满了整个屋子。

如今,华秀梅一家的生活,就像这锅里冒出的热气一样蒸蒸日上。

而在前些年,她家还很少能吃上肉。

发展瓶颈

2011年2月的一天,黔江区中塘乡兴泉村(现为兴泉社区)。

那天,细雨渐起,华秀梅起了个大早。

她要尽快收些红苕,因为家里养的猪就要断粮了。

华秀梅走出家门,刚下脚,一滩泥就溅到膝盖,鞋子也全湿了。

“该死,这路不是才垫了石子吗?”她抱怨道。

抱怨归抱怨,华秀梅心里清楚,自从丈夫意外去世后,家里已没有了收入来源。至于自己家门口的那条稀泥巴路,她能做的也就是铺些石子,凑合着使用。

想到这,她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彼时,像华秀梅这样的贫困户当地还有不少。

因资金匮乏、山路崎岖,村里不但没通水泥路、自来水,而且不少耕地都荒了。

如何带领村民脱贫?

问题摆到了村党总支书记李建峰面前。

“要致富,先修路。”有人提出方案。

但李建峰很快发现,这对兴泉村来说是个“伪命题”。

因为要把路连通省道,还得经过另一个没“路”的村子。

“如果那个村不配合,我们修的就是断头路,白费功夫!” 李建峰摇摇头。

“路不行,那就先发展产业。”有人提出。

“村里土地少,‘装’不下一个产业。”李建峰叹气说。

对于整个黔江区来说,兴泉村的问题并非个案。

“过去,以村为单位划拨扶贫资金的形式,致使产业效应无法形成、基础建设各自为政。”黔江区扶贫办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究其原因,是行政区划壁垒阻隔,无法形成发展合力。

怎么办?

“让贫困村与附近村落抱团统一开发,破除壁垒。”调研之后,黔江区扶贫办得出结论。

很快,兴泉村被纳入舟白至小南海小片区――一场以发展规划、土地流转、基础设施三大建设为主的扶贫连片开发,随即在当地启动。

统一规划

2012年3月的一天,中塘乡党委书记办公室。

乡党委书记唐建安右手握笔,左手攥着小片区扶贫连片开发的文件,凝视许久。

良久,他抬起头,注视着对面墙上的地图:

兴泉社区紧临中塘社区,两地又与迎新村隔河相对,呈三角之势。

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很低,有断头路近30处。

三地资源禀赋相似,但都面临耕地不足的问题。

…………

“通过科学规划,让它们在产业、基础设施等建设上紧密抱团,集中优势资源破除壁垒!”唐建安眼前一亮。

当地的一则调研结果,印证了唐建安的观点:三地水土气候相似,可以抱团发展猕猴桃、脆红李等产业。

几天后,一场小片区扶贫连片开发讨论会召开。

“通过土地流转,三地可以集约资源,发展效益农业。”唐建安提出,“通过归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让三地统一使用,解决断头路问题。”

话音刚落,会场里就响起一阵嘀咕声。

“土地流转要跨社区(村),不好协调。”有人提出。

“流转政策平等公开、统一干部量化考核。”唐建安一一给出解决方案。

最终,小片区扶贫连片开发统一规划得以确立――归集扶贫建设资金,打通基础建设盲点,大力发展猕猴桃、脆红李产业。

土地抱团

一周后的一天,兴泉社区,华秀梅正在田里劳作。

“干活啊?土地流转考虑得怎样了?”

李建峰走来,向她挥了挥手。

“又来‘征地’了!”华秀梅立马背过身去。

原来,为发展小片区效益农业,当地干部正在动员乡亲们流转土地。

见华秀梅不给面子,李建峰也不介意,又开始当起“说客”。

“土地流转后,每年每亩地能获得补偿600元,不亏!”

“你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工钱日结,不耽误看孩子。”

…………

提到孩子,华秀梅愣了一下。

作为单身母亲,养家和看孩子全落在华秀梅一个人身上。

“行!”华秀梅决定试试。

旋即,华秀梅又提出一个问题:“其他社区(村)的补偿标准也一样?”

在三地,像华秀梅这样心里有顾虑的村民不少。

如何解决?

“成立三地联合院坝会,打破原来以社区(村)为单位的议事制度。”唐建安给出解决方案。

随即,三地多次举行联合院坝会,广泛征求意见。

在联合院坝会轮番动员下,华秀梅和其他人一样,逐渐转变思想,在土地流转书上签字。

至此,小片区扶贫连片开发的第二步――产业土地流转成功。

互联互通

土地流转后,小片区扶贫连片开发遇到了最后一关――如何破除基础设施瓶颈?

“和原来一样,以社区(村)为单位分别拨款。”有人说。

“那断头路怎么来的?”唐建安指出症结。

过去以社区(村)为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导致各地从勘探设计到施工各自为政,不少断头路由此产生。

一番讨论,中塘乡给出举措――三地的基础建设资金按项目打通使用。

资金问题得到解决,行政上又如何分工?

“以项目建设为单位,让三地干部也进行融合,采取项目负责制。”唐建安提出,“每月对三地干部进行工作评比,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

旋即,三地基础设施建设启动。

2012年4月的一天,黔江区中塘乡兴泉社区,一支施工队进驻。

勘测、碾压、灌浆……路面硬化施工开始。

很快,三地改造和新修道路近90公里,打通近30处断头路。

最终,小片区扶贫连片开发成功迈出最后一步。

三大节点通畅之际,小片区扶贫连片开发的潜力随之迸发――5000亩脆红李产业、一万亩猕猴桃产业园落成。

华秀梅进入猕猴桃产业园务工,每月收入约1200元。加上周边打零工和土地流转费,华秀梅的年总收入上万元,即将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日子越来越好了!”华秀梅仰着头,眼里充满希望。

上一篇:他就是单位形象 下一篇:三因素带动油脂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