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谈影像 影像中的文字

时间:2022-09-13 01:41:53

在巴黎,谈影像 影像中的文字

艺术家不说话,他的作品会“说话”,艺术家再腼腆,她的作品却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住表达的“欲望”。

主要是猫和狗

墓地,之前真的没怎么想过这个地方,或者应该说是有意回避这个地方。

第一次对它有别样的感觉,是五年前艺术史老师带着我们参观巴黎市中心的蒙帕纳斯墓地,很悠久的历史,安睡着许多历史名人,我们把课堂移到墓地是为了观赏那些墓碑前的艺术品,大师的名作,例如BranCUSi的著名雕塑《TheKiss》。有些人买艺术品为了放在家里供亲朋好友观赏,有些人则买来永久安放于墓碑前作为心灵情感的陪伴。

一束束精心挑选的花束和各种细心摆放的小玩意儿,充满了爱与寄托,思念和回忆。你会发现每个墓碑都被布置的不一样,从另一个角度又反映了一个逝者的生前和故后。

墓地,一个和人类生活并存的地方,现实中的“异托邦”(福柯1967年《Des espaces autres》提出的空间理论)。

那次之后,对于墓地的感觉就被封存在心里的某一处,直到看到这件作品,才再次引起一些思绪。

Anna-Lena Gremme 2010年的新作,目前正在巴黎美院展出,这是一个影像装置,由影像和文字两个部分组成,图像部分是由很多张相同角度和构图的墓碑照片连接而成的一个video,被投射在地下展厅的一面大墙上。文字部分是作者精心收集的墓碑上的铭文,被做成小册子摆放在一个角落。图像播放的缓慢且连贯,艺术家的技术运用的很好,可以感觉到她绝不想因为一些细节打乱了你沉浸于作品的思绪。不得不说说艺术家所选择的拍摄视角,很独特而且也很贴合她的拍摄情感: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视角,镜头几乎和地面成90度,也正因如此,使得观众不会太轻易发现是墓地而夹杂上个人喜恶而后马上离开。这个视角,让我们一度分不清是他们在“天上”还是我们在“天上”……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艺术家根据展览场地,对影像的外形做了些调整:地窖是拱形的屋顶,且边缘是突起,如果还用正常的正四边形,图像边角一定会变形,给视觉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并不是说她这个边缘做的多好,而是体现了艺术家对作品的一种关注,一种态度,因为在当代艺术品中,作品的完成只是一半,另一半还要看你如何布置,比如考虑环境光线,颜色,位置,形状等等…这点对于当代艺术品太重要了,弄不好,本来满分的作品,也会

给观众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一件精彩的作品,加上准确的布置,这样才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代艺术品在不同地区展出的时候艺术家都会前往,并根据场地做出或多或少的调整。

本来以为就这样了,当仔细看过那些小册子和图像上的文字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是猫猫狗狗的墓地……当时这个发现真的有些小小打击,大家的反映都是可以合着泪微笑了。我们挑选了一些小册子上的文字,不需要翻译,也不需要解释,感情这东西,你会感觉到的。

"She never disappointed us."

"They will always be happy, when you come home."

"She was our baby. We had five children. When they left the house, we stuck more to her."

"We lived 15 years together and I would like to be next to him in eternity. I wish we could entomb him in our family grave."

"Master and dog are one person. We have grown together."

"Cats were my passion. They were almost like the children that I never had."

"A child can talk. It can get out, an animal can' t ask for anything."

"Sometimes I come on New Year' s Day to wish him : Happy New Year."

"1 like him very much, because it' s that these little animals can give you very ,very much love."

"She has already been here for 21 years. For m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

"The last years we called him LORD. And yes, he was my master."

我曾问过艺术家好几次,作品是在哪里拍摄的,而她总是笑而不答,最后实在扭不过我,才告诉我。但她强调,她之所以闪躲这个问题,是因为墓地在那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对于它们的这份感情。她不希望这件作品使人们去是关注某一出墓地,她不想误导观众,她说这样的地方其实有很多。

很多人不能相信,也不能想象,在西方的猫猫狗狗地位是何等“尊贵”他们不叫它们为宠物,而是朋友,孩子,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而且可贵的是整个社会对这件事的认知,一种社会的共识。

文字装置加视频影像相得益彰,小册子上的文字给了影像情感和灵魂,而影像则让文字有了表情和色彩。

Anna-Lena Gremme,“主要是猫和狗”,2010,投影视频,小册子。

严肃的“天真”行为

每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而故事的意义在于激发人的想象,这张照片就是让你阅读上面的文字,想象当时的情景,以及你所能想到的。故事发生在1981年,而直到2011年才被拿出来呈现给大家,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年轻人,一天,他“心血来潮”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恳请宇航局能够在下一次的飞行任务中带上他准备好的一只普通的锤子,并让宇航员把它抛向太空里…

这位年轻人不是什么科学家,天好者等等,更不是什么精神病人,他是一位法国艺术家,让吕克维尔穆特(Jean-Luc Vilmouth),早年就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28岁受邀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现在是巴黎美院的教授。

在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NASA的回信,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理由严肃却不失幽默:……那里已经有太多漂浮的垃圾了,况且,就算真做了,也不会有人看见……

被拒绝是意料中的事情,基于军事用途的太空科技,每次飞行都耗资巨大,而艺术家的要求仅仅是为了向太空中扔一把‘毫无意义’的锤子,看看它是怎么漂的,在大多数人看来当然是极其荒唐的。

而艺术家本人对其能否实现却并不在意,他更感兴趣的是把那封拒绝信和他的信摆在一起对比一纯粹的孩子般的奇思妙想和绝对的利益

问的对立。

你1981年时是如何有这个想法的,为什么想起给宇航局写这样一封信呢?有没有什么特殊地事情或故事呢?比如受到一次谈话,电视新闻,等事件的启发,比如一个小朋友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希望和平,最终收到了他“亲切热情”的亲笔回信?我带着一堆问题走访了Jean-Luc Vilmouth。

艺术家本人笑着跟我说:这个主意其实是来自于他之前的一件作品,当时他把一个锤子尽量地扔向天空,再看着锤子落下……于是他想,我是不是可以扔的再高些呢?于是他写了这封信……

他说锤子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工具,甚至比语言还要早还要原始,尽管经历了几干的人类历史,锤子还是基本保持着它最初始的样子一一个舒服的把儿,一个够坚硬的头儿,做着它最初始的工作。而现在艺术家希望用人类最先进的工具一航天飞机,把一件最原始的工具送上太空,就像一件礼物,一个纪念品,送给“太空人”也送给我们人类自己。

太空,自从资本主义的高科技使人无比自信以后,人类就从未停止向那个虚无地方发送礼物和传递信息,比如各种信号,声波,人类的头发,照片,植物遗传代码,科幻电影,甚至还有披头士乐队经典歌曲《Across the U niverse》等等,目的是希望能“找到朋友”,“交流经验”,“沟通感情”……而我觉得所有这些礼物中,iean-luc的锤子要可爱和质朴的多……

他说,还有另一层意思:共产主义的代表物――锤子,通过资本主义的高科技被运到那个自然的,没有什么主义呀派别呀等人类那些政治玩意儿的地方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而只扔锤子却不带镰刀,是因为那样太过明显,而且“飞机上不让带刀”。我半开玩笑说,这样看来,当初你要是把信寄给苏联宇航局,也许成功率会更高些……大家大笑。

这样的作品类似于文献,有着图案和文字,需要观众耐下心来去阅读那些艺术家精心挑选和布置的细节,如果你不读,那么这件作品什么也带给不了你,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选择这么大的照片尺寸的原因,为了尽可能精准清晰的呈现给大家那些细节,比如纸张上的水印,选择灯箱是为了要让你轻易看见水印,而不用拿到太阳光下观看,而水印则是为了证明给你这件事的真实性。细节决定了这件作品的意义,文字决定这件作品存在的价值。

不论观众英文水平好与坏,仔细看看就明了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只是个故事,一个用符号记录的好玩的故事,不管是什么语言,只不过就是为了讲述一个事件,表达一种感情,或传递一份信息……

语言,文化差异等等都不是问题,在艺术已经全球化了的今天,只要稍加用心,发挥想象理解,艺术品就是你的,艺术家和你在―起。

上一篇:闫平 画家的蝴蝶 下一篇:李松松 将架上绘画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