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X9—D3—119井工作制度的调整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13 12:54:27

老区X9—D3—119井工作制度的调整效果分析

摘 要:通过对油井在生产过程中的压裂、补孔后,根据产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油井的工作参数;单井上增产措施的有效期后产量下降,调小油井工作参数;合理匹配油井参数,使油井在长冲程小冲次的状态下安全运行;在检泵作业时,调整泵径加裝油管锚扶正器等措施延长油井的有效运转时率,保持合理的工作制度,从而达到最佳经济效益。

关键词:压裂 补孔 调参 井下措施 延长时率

目前油井的有效时率很低,通过对油井压裂、补孔后,根据产量的变化调整油井的工作参数;单井上增产措施在一定的有效期后产量下降,再调小油井工作参数;在检泵方案及设计的优化和配套,有效延长检泵周期,提高其周围注水井水量,使具有压裂、补孔条件、又有上产措施的井,增油效果良好.

一、油井基本概况

X9-D3-119井是油区的一口调整油井,该井于1990年9月15投产转抽。投产初期日产液34t日产油25t含水26.0%流压4.14Mpa。工作参数:泵径∮56mm冲程2.5m冲次6次/分机型CYJ5-2.5-26B。该井于1995年9月压裂,1997年4月补孔。目前,日产液53t日产油9t含水82.8%流压2.78Mpa。

二、油井开采过程中工作制度变化调整

1.初期阶段参数

X9-D3-119井于1990年11月投产转抽,有两口水井与其连通,分别是水井X9-D3 -120井和水井X9-2-121井,两口水井于1991年4月相继转注,初期都为笼统注水,没有分层注水.其工作制度: 泵径∮56mm,冲程2.5m,冲次6次/分,沉没度478m,泵效64%,功图反映正常,上载荷48.6kN,下载荷14.1 kN。所以初期参数还能满足其生产需要。

X9-D3-119井周围有6口油井,这些油井相继转抽后出现了注采不平衡。由于注采不平衡,不能充分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X9-D3-119井产量流压都下降较快,至1994年4月,日产液23t日产油10t含水38.6%流压2.43Mpa。这时从功图反映该井供液不足:上载荷由38.6kN,下降到29.7kN,下降了8.9 kN下载荷由14.1 kN下降到12.1 kN下降了2.0KN,但这时沉没度在110m,泵效仍达47%。但是,随着产量完成的紧张,考虑成本因素,我们决定对X9-D3-119井进行采取措施,达到上产的目的。在预计方案确定后,对该井的各方面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分析。尽可能的针对该井的层位关系进行细化的基础上加以论证,达到最佳的压裂效果。

2.压裂增产阶段工作参数的调整

2.1 为了保证压裂效果,确实提高该井的产量,在压裂前,我们除了认真做好压裂方案外,积极做好X9-D3-119压前的培养工作。首先,在注采结构上体现的注采不平衡的情况下,经过分析总结,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决定调整该井的注水量,在1995年4月,对X9-丁3-120井的全井配注进行调整,配注由50m3/d到100m3/d,实注由51 m3/d到93 m3/d。起到了临时缓解注采不平衡的矛盾,稳注该井流压。X9-D3-119井的几个层与水井X9-D3-120井连通好,增加了另一条解决途径,故于1995年5月,决定先对这口水井压裂,然后再压X9-D3-119井.同时为满足该井的生产需要,决定压后同时换大泵径,由∮56mm换成∮70mm管式泵,冲次由6次/分上调到9次/分。

2.2 压裂后调大参数

X9-D3-119井由于压后效果非常好,对工作制度的参数进行了及时调整,调大该井参数后,日产液上升了27t日产油上升了19t,含水下降了5.9百分点,流压3.14MPa,功图由压前的供液不足变为正常,通过该井工作制度的调整,有力地保证了压裂实施效果。X9-D3-119井压裂前后数据对比:日产液(t/d)压前17压后44日产油(t/d)10压后29含水(%)38.6压后32.7流压(Mpa)2.43压后2.43工作参数:泵径56 压后56冲程2.5压后2.5冲次6压后9。差值日产液(t/d)+27 日产(t/d)+19含水(%)+5.9流压(Mpa)+0.17

3.补孔阶段工作参数的变化

3.1X9-D3-119井压裂后,效果稳产到96年10月,日产液41 t日产油16 t含水62.7%流压2.48Mpa。

3.2从沉积相带上看X9-丁3-119井的PI212、PI331-332处于河道砂带,砂岩厚度分别为2.1m、6.2m,有效厚分别为1.2m、4.2m,砂体发育较好,且未动用。为了挖潜剩余油,于1997年4月先对该区块水井X9-D3-120井进行了补孔,使该区块葡I组地层压力上升之后对X9-D3-119井的葡I212、葡I331-332进行了补孔。

3.3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把冲次一度调到了12次/分,上载荷达到76.1kN,下载荷也达到了24.5 kN,电流达到了93/76A。

补孔前后数据对比:日产液(t/d)补孔前43补孔后62差值19日产油(t/d)补孔前4316补孔后42差值26含水(%)62.7补孔后31.6差值0.29流压(Mpa)2.48补孔后2.77差值0.29沉没度(m)110补孔后245差值135。工作参数:泵径70冲程:2.5 冲次:补孔前9补孔后12理排:补孔前12.4.7补孔后:166差值41.3泵效:补孔前36补孔后39差值3。

4.合理调整油井工作制度

4.1油井产量上升的调整

在油井上产阶段,合理调整油井工作制度,保证正常运转,生产参数的调大,特别是冲次达到12次/分,造成了油井负荷变大,交变载荷增大,致使抽油机各部配件磨损、断裂严重,造成油井管、杆的长期疲劳,抗拉强度降低,最终导致管、杆断脱。

4.2生产时率的影响

该井在1995、1997年压裂、补孔时,放大参数后,一年中,毛辫子折7条,烧电机3台,尾轴和曲柄销各更换1套,严重影响了生产时率。 在1998年10月28日检泵,原因是第56根管丝扣断。分析:从生产数据看日产液58 t日产油14 t含水75.4%流压2.69Mpa,沉没度210m。工作参数,泵径∮70mm,冲程2.5m,冲次12次/分,上载荷72.1kN下载荷21.3kN从以上数据看出,造成连续2次管断根本原因是参数不合理冲次太大,致使交变载荷增大使管体断脱。

4.3采取措施

在不影响该井产量的情况下, 改变X9-D3- 119井工作参数,进行换大机型,并把冲程调到3米,冲次由12次/分调下来。因此在1999年6月12日,把机型由宝鸡五型换成总机厂十型。采取措施后,产量基本没有变化,最大载荷下降了3.8 kN最小载荷上升了3.2 kN载荷差下降了7 kN,沉没度上升了51m。由于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该井再也没有出现机械事故。

三、合理匹配参数

从单井合理匹配参数抓起,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检泵率和综合返工率。该井压裂、补孔后,通过检泵方案的优化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油井在增产措施后期的参数调整

1.1X9-D3-119井从1997年补孔后的及时调整至2000年产液量已由补孔初期的62t下降到48t流压由2.78MPa下降到2.11MPa,沉没度降到79m左右。为此将冲次由9n/min下调至6n/min,下调后从功图上看泵充满程度明显变好,供液不足状况得以改善。

1.2及时检泵

该井2001年3月由于油管挂下第一根油管丝扣断而检泵,泵径为∮70mm泵,最大悬点载荷为72kN,并使用偏III井口。为有效预防管断问题,检泵时油管挂下第1-3根油管换成了加厚油管把其余油管换更新为旧管,并加装了油管锚。

1.3 及时换泵

虽然采取了加装油管锚等措施但由于更换的旧管质量问题,该井由于上载荷为66.1kN,仍然较大。为有效降低管负荷,采取了换小一级泵径的措施,由∮70mm换成∮56mm同时对部分变形严重的抽油杆进行了更换(由于资金问题,没有换全井杆)。调整后该井最大载荷又下降了2.1kN最小载荷上升了0.4kN管杆受力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2.检泵作业时所采取的措施

2.1检泵原因分析

该井2003年8月又因第55根杆体拉断而检泵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杆的使用年限长(已起过10年)悬点载荷大造成的。由于该井的连续作业,本次以应用成熟技术为主,全面实施各项预防措施,防止杆断、管断、磨断等现象,以延长其检泵周期。

2.2预防措施

(1)全井更换新抽油杆(2)加装了防偏磨扶正器50个(第65-116根杆,每根1个)(3)加装了油管锚(4)由056mm换成057mm大流道泵。经换大流道泵等措施后,该井最大载荷降至61.3kN流压2.78Mp沉没度210m井下工具工作状况正常。

四、结论

1.通过检泵方案及设计的优化和配套,有效延长检泵周期,由270天上升420天。

2.提高其周围注水井水量,具压裂、补孔条件、又有上产措施的井,增油效果良好。

3.通过调换机型5型换10型,冲次12次/分调到9次/分又下调到6次/分, 根据油井实际情况,采取调整地面参数,有效改善了管、杆受力状况。

参考文献

[1]张绍槐. 机采井工作制度.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赵福麟. 油气田开发. 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3]袁万钟. 钻采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安全管理从细节抓起 下一篇:中原油田电力系统防雷措施及改造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