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的自杀情结

时间:2022-09-12 11:57:08

201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和英国电影学院共同修复阮玲玉的名片《神女》再次上映,阮玲玉那张最具中国女性特点的颔首低眉照依然住了人们的心。虽然是部默片,但阮玲玉的炉火纯青的演技一点不输30年代的好莱坞明星,而影片显示出30年代上海影业的技术发展,也一点不输当时的好莱坞.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战乱,也许中国电影水平不会沦落到今时今日的地步。当然,这部电影更让人着迷的是那个传奇般的女人:阮玲玉。举手投足尽是上海美女作派,那种柔艳多姿的媚态让人心荡神移,耳边不知为什么响起关锦鹏的《玩玲玉》里那首著名的《葬心》,深夜里一声叹息,黄莺莺惨怨的声线升起: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

30年代的女明星,似乎没谁有阮玲玉那样的名气,这不光因为她戏演得好,也因为她复杂离奇的情史,她的自杀更为她的传奇画了个凄绝的姿势,虽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杀的女电影明星是毛剑佩,但毛几乎无人知道,艾霞也不算出名,算来,阮最红,在最红时因为压力自杀身亡致社会大哗,其轰动,其影响之久远让人记忆犹新。

也许因为世事太过黑暗,也许也因为女性共同的那种脆弱的喜欢依赖他人的性格,也许潜意识里,自阮之后,有诸多女明星把自杀当成了一种向社会陈述冤情的极端手段。特别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这种风气有段时间更是蔚为奇观,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有接近十位女星都以自杀毙命,1964年亚洲影后林黛在与龙五公子怄气之后,在寓所开煤气自杀,1965年女明星莫愁因感情生活重创而服毒自杀,1966年绍氏新星李婷因父亲重病且自己又被人诱骗人财俱损而悬梁自尽;1968年金马影后乐蒂离婚后因为与高远、陈厚的感情纠葛而心脏病发猝逝,1969年曾经嫁给九龙巴士公司少东雷公子的杜娟在离婚后与同性好友酒后服下大量,1974年艳星白小曼因交往不慎而食离奇死亡,1976年息影女星林凤嫁给罗姓世家,因老公出轨和公开同居,服食过量安眠药在其豪宅去世……香港地狭人多,女明星的自杀大部分都掀起了狂风暴雨般的报道,小市民趣味在这里尽露无遗。

六七十年代这一批女明星自杀的原因多半因为―遇人不淑为情所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女明星是在嫁入富家之后自杀,这也跟女明星心高气傲的性格有关。先是千方百计要嫁个风光的归宿,但豪门子弟哪有专一的,要大明星们改头换面做小伏低成为二世祖们贤惠大度的妻子更是不可能。那时的男人强势,而那时的电影公司更是势利,有些女明星一部片子票房不利,电影公司马上就会转捧新人,要强惯了的女明星哪里受得了这样对待。另外,还有一个历史大背景,五六十年代这一批女星多半是从大陆来的,家人离散隔绝,困在这南国小岛,如果情路迷茫,事业无着,更容易觉得前路茫茫无法可想从而走上绝路。

当然,中国的电影女明星爱自杀也许跟中国人奇特的审美有关,中国人似乎向来就喜欢那种凄厉而怨毒的美感,就像上千年以来,最受欢迎的感情剧永远是美女被辜负,死后化为厉鬼前来伸冤的故事,从唐人小说霍小玉到明人小说《杜十娘》全是这个路数,自杀似乎是女人唯一能撼动社会那根早已麻木的神经的最后一击―以死明志,以身诉冤,脚上红鞋子,身上红衣服,镜子上再用口红写“人言可畏”,那都是窦娥六月飞雪的冤情标配道具―这也恰恰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女性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偏低,按正常的轨道她们根本就不具备为自己争取正常对待的权利,要不然就忍气吞声,要不然就以死明志。但到了八九十年代,自杀女明星越来越少。我去采访大美女朱茵,历数起上个时代喜欢自杀的女明星,她脸上露出迷惑不解的神情,不理解那些美女同行为何会走上这条绝路……其实,如果朱茵是阮玲玉的性格,也许被周星驰劈腿时她也可能选择自杀。但时代不一样了,人家朱茵自信得不再需要自杀这种武器,女明星们不需要配合所谓红颜薄命的审美观去自杀时,多多少少也说明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高,只有最弱最弱的人才需以死明志,一个正常的有合适规则的社会是不需要用人命来唤醒社会良知。现代的女明星,有社会地位,有大把金钱,也不想依赖男人,谁能逼她们自杀,她们逼别人自杀是有可能,只要气不顺,发封律师函,咱们秋菊打官司,法庭上见!

上一篇:上帝保佑韦斯安德森 下一篇:看不见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