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我为峰

时间:2022-09-12 09:23:40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在正常的课时内传授绘画知识,还要传授绘画的技能,要求学生不仅做到“形”似,更要做到“神”似的飞跃。所以,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 教师 积极性 美术教育

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注重科目内在联系的大板块记忆法,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在知识的记忆中适当还原,真正做到灵活地记忆。二是学生绘画技能培养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量身定做练习计划,避免重复劳动,事半功倍。三是在美术课堂中,通过合理地进行艺术欣赏,使得学生的绘画知识加深、加强,而且建立起内在的联系,最终使得学生在美术的殿堂中越走越远。

一、注重科目的内在联系

在美术教育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与其他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注重把零散的知识点建立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网。既然存在于同一个网之中,这些知识点必然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从而把零散的小知识构成一个大的记忆板块。学生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个小知识,而是条理清晰的大板块,记起来自然就容易。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可以使得知识体系的建立有着一定的标准,而对知识本身进行还原,可以使得知识体系的建立更为便捷。

二、注重绘画技能的提高

1.人性化的监督完善基本功,完成“形”的飞跃

在美术学习中要注重基本功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的作用就是人性化的监督。首先要让学生端正态度,基本功是不可以略过的,而且古今中外画家练习基本功的条件都很艰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比如给学生讲一些名家的例子,以激励学生;尽量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得学生尽量避免重复劳动;对传统的基本功进行革新,尽量让学生的练习更加有意义。还可以多开展一些基本功的比学赶帮竞赛,与兄弟院系多多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有动力来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的练习,才能实现第一步,完成“形”的飞跃

2.形成独特的艺术观,完成“神”的飞跃

对于美术的学生来说,学习基本功是非常苦的,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绘画的重点在于作品的“神”。许多“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家”,都是形神兼备,而且独有韵味;而许多艺术家相比之前的艺术大家,“形”上的功夫不会差得多远,甚至更为成熟,但是所欠缺的在于其“神”。艺术家们尚且如此,美术的学生更应该重视对“神”的大力培养,“形”是可以通过刻苦练习而实现的,但是“神”却不能,如果一个人的作品,空具“形”而缺乏“神”,则是很令人惋惜的。

3.通过有意义的练习,完成“形”和“神”的统一

美术教育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真正地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量身定做出学生的练习计划,学生练习的“量”也要尽量减少,但是学生练习的“质”一定要提高,争取练一个作品,产生的效果要比过去练十个作品还要大。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在减轻负担的同时,真正地学到了东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练习,使得自己能够用最纯熟的笔法把想表达的理念表达出来。这就完成了“形”和“神”的统一。

三、注重科目间的融合

在美术教育中,还有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把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往往因为学到的东西得不到很好的融合,不能灵活运用。这点大多体现在艺术类毕业论文创作之中。许多学生因此心灰意冷乃至自暴自弃,丝毫没有积极性可言。

在正常的艺术教学里,艺术欣赏史、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作品四个科目是相关联的统一体,缺一不可。但是在现行的美术教育中,艺术欣赏往往是被忽略的。教师和学生都把艺术欣赏作为一种放松。教师期末放部艺术电影敷衍了事,而学生则旷课。这种艺术欣赏是不健全的。艺术欣赏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可以促使学生的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作品等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地做到科目间的融合,在欣赏之中找到知识点所在。这样的过程会令学生的记忆非常深刻,并且有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这种对自我的肯定,是积极性的最好推动力。艺术欣赏更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活体现,是以往所学的抽象艰涩的知识具体生动的表现,是知识的直接承载。缺乏了艺术欣赏的艺术,是一门死气的艺术,只有四者共同发展的艺术,才是健康的艺术,才是学生爱学的艺术,才是学生有兴趣的艺术。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任务多、课时短,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教育,如何迎接这个挑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美术教师应在日后的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时时刻刻都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美术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谢南斗.个人化写作与艺术发生学[J].中国文学研究, 2005(1).

[2]汪晓云.艺术发生学与艺术人类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3]林君桓.艺术本质与艺术发生的动因[J].中华艺术论丛, 2008.

上一篇:解读宫崎骏动漫中的日本文化元素 下一篇:管窥藏戏阿吉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