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笔下女主人公的新女性意识

时间:2022-09-12 05:38:40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女主人公的新女性意识

[摘 要] 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从不同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当时觉醒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以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简•爱》为例,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旨在表明其女主人公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具有反叛意识、经济独立的意识和追求平等的意识。

[关键词] 夏洛蒂•勃朗特;女主人公;女性意识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1]19世纪的英国文坛涌现出了一批关注女性生命体验的女性作家,她们在英国女性主义文学和女权主义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她们创造的带有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这些女作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生活的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女性完全处于男性的社会压迫之下,在缺乏女性主义思想熏陶的情况下,其作品传达了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女性在压迫之下对提高自身地位、获得男女平等的急切渴望。《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更是无数女性读者的偶像,她也被认为是具有女性意识的代表。

一、反叛意识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主人公是父母双亡的孤女,这可以被理解为作者用近乎隐喻的形式表达出的抗争,让我们窥视到夏洛蒂•勃朗特潜意识中对摆脱男权的束缚,和对自由平等的生活氛围的向往。把主人公安排了孤女的命运同时又更加突出了凄苦无援的女子在女性处于劣势的环境中的生存的艰辛,于是,夏洛蒂•勃朗特更多的是把反抗精神隐藏在女主人公的执著、坚忍的品性中。正是这种品质才使得这位孤女在茫茫人世中有可能立足,并且找到了幸福。可以说,夏洛蒂•勃朗特的忍耐与屈从事实上意味着顶住压力,与强权相持并为争取最终的胜利而努力。首先,夏洛蒂•勃朗特赋予她的女主人公的忍耐与屈从只是阶段性的,是她最终奏响胜利凯歌的前奏。比如,简•爱的早年生活是在舅母家和罗沃德孤儿院度过的。在舅母里德太太那里,她不愿做小绵羊式的“好姑娘”,不愿屈服于舅母的专横,也不愿任由约翰里德的刁难。尤其是有一次,当她被约翰打了之后,她在内心发出了这样的呐喊:“‘不公道!――不公道!’我的理智说。被恼人的刺激所迫,我的理智虽然暂时地,却是早熟地变得有力起来:决心也同样被激发了,煽惑着奇怪的方略来逃脱这难堪的压迫――例如逃跑啦,若是这不能实行,就决不再吃喝,让自己死去”。她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2]。简•爱的童年生活让观众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罗沃德孤儿院是一所为穷苦人家的孩子开办的寄宿学校,那里条件极其恶劣,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这种所谓的“儿童教育”实际上是对儿童身心的一种摧残。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多数孩子都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屈从于教师们的管教,“好姑娘”海伦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遭遇了一些责难后总是这样说:“不过若是你不能避免的时候,忍受就是你的义务了;把命中不得不忍受的事说是不能忍受,那是软弱,糊涂”。这就是海伦的忍耐学说。而简•爱则不同,有一次,海伦被教官鞭打之后,她说:“我若处在你的地位,我会讨厌她;我会反抗她。假如她用那根荆条打我,我会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当她面折断它”。她多次顶撞蛮横无理的院长和学监,即便遭到无情惩罚也不屈服。由此简•爱身上的倔强、反叛与不屈于权势的反抗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2]

二、经济独立意识

女作家对经济地位的关注,也反映了她所处的社会现实,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女性地位低下,可以从事的惟一职业,就是地位卑微的家庭教师。夏洛蒂•勃朗特对此深有体会,连她在出版作品时,也只能列出“埃利斯•贝尔” 这样性别模棱两可的笔名。正如夏洛蒂所说的,人们对女作家往往怀着偏见。因此夏洛蒂•勃朗特在无奈挣扎的主人公身上可谓是抒发了自己的心声 。[3]

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英国妇女无法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此大部分的妇女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婚姻上。当时的女孩子大都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只有少数富有家庭才请得起家庭教师或把女儿送进寄宿学校,女孩们所学的才艺也大都是为出嫁时装点门面所用。人们公认的女性的美德标准是谦卑、自我克制。未出嫁的女子需听从父亲、兄长的意志,出嫁后,应时刻为使丈夫生活的舒适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妇女不应该有自己的意见或愿望,而应赞同丈夫的愿望,而且即使她受到了虐待,也很少能离婚,因为在1875年前离婚的案件要通过议会的《关于个人利益的议案》,[4]而审议的费用非常昂贵,只有极少数富人才承担得起。在这种对女性的扭曲的、丑恶的、歧视的秩序中,夏洛蒂•勃朗特不可避免地让笔下的女主人公有过盲从的表现,如简•爱曾对罗切斯特言听计从,但她偶尔的盲从与她捍卫生存原则的执著信念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创造一个“灰姑娘”式的神话般的故事,女主人公没有企图借婚姻寻找衣食无忧的生活。无私的简•爱把从叔叔那里继承的两万英镑的遗产与三位表兄妹均分后嫁给家产毁于大火,并已双目失明、手臂残疾的罗切斯特,简•爱自始至终欲靠自己努力创造幸福的决心不言而喻。这一形象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是绝不多见的,她靠自我奋斗的精神赢得了爱情,她事实上已确立了在婚姻生活中的独立性。[5]

三、追求平等的意识

19世纪的英国虽然女性已经取得了一些诸如选举权、财产权、离婚后孩子的监护权,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权利,这个时期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女性想象力得以驰骋的黄金时代。这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包括夏洛蒂•勃朗特在内的女作家,她们创造了大量具有觉醒意识的新女性角色。然而,在意识形态领域起主导影响的依然是父权制下的女性观,妇女仍处于男性附属的地位。所谓理想的女性是纯洁无私、顺从男人、固守家庭的“家中天使”,而拒绝依附男人或因环境所迫而偏离所谓妇道的则被视为“魔鬼”。在这种女性观的制约下,在批判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女作家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她们一方面强烈控诉19世纪妇女所受的社会压力和痛苦遭遇,另一方面开始试探着、但又是大胆地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女性的深层心理感受。如《简•爱》这一作品就表达了19世纪西方女性独立的期望与女性性别角色的矛盾,体现了一种新的女性意识。[1]

由于简•爱忠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势必与传统社会发生冲突,这一点表现在恋爱和婚姻方面。她敢于冲破阶级鸿沟和蔑视社会习俗,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个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而在罗切斯特面前奴颜婢膝,相反却又极其理智而有教养。且听简•爱对主人说的一段话:“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她多次陷入理智与感情的矛盾,从理智压抑感情,到感情迸发,又到理智与感情的趋于统一,经过一系列内心冲突之后,才真正体现出她崇高、优美而感人的性格特点。她大胆地爱上贵族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作为叛逆贵族的典型形象,在当相貌平平的简•爱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时,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虽然他表现的依然是愤世嫉俗、盛气凌人,仿佛永远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虽然他在家中开舞会接待那些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但又对她们嗤之以鼻,虽然表面上他对简•爱冷淡、发脾气,而内心他已深深地爱上了她,而且希望和她结合并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6]正如他对简刻骨铭心爱的表露:“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特别是像现在这样,你靠近我的时候,我左边肋骨下的哪一个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体同样地方的一根类似的弦打成了结,打得紧紧的,解都解不开。要是那波涛汹涌的海峡和两百英里左右的陆地把我们远远地隔开,那时候,我内心就会流血”“对于只是以容貌来取悦于我的女人,在我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又没有良心――在她们让我看到平庸、浅薄,也许还有低能、粗俗和暴躁的时候,我完全是个恶魔;可对于明亮的眼睛,雄辩的舌头,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稳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屈而不能断的性格,我却永远是温柔和忠实的”这话既打动了简•爱,也打动了观众。

同样地,简•爱对罗切斯特的大胆表白也成为爱情电影中的经典。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上帝若赋予我一些美,许多钱,我会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如你现在使得我难以离开你一样。我不是在借着习俗、惯例,甚至不是借着可朽的肉身来和你谈话;――是我的精神向你的精神谈话;就如同我们都从坟墓里复现,我们站在上帝的脚旁,两人平等,――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里也表达了来自女性、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平民女性内心的强烈愿望,即:要求和男子平等;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以及自由表现自己的爱憎。相信每一位观看过这一情节的人都会被它折射出来的坚强自信和平等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打动。[7]

四、结 语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鲜明的女性人物性格的典型塑造,不仅反映了妇女摆脱压迫和歧视的强烈愿望而且也体现了她们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决心,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首创,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后人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英.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2003(01).

[2][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李霁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黄莺.浅析《 呼啸山庄 》中的女性意识[J].作家,2009(01).

[4]Merryn.Women in the english Novel 1800-1900[M].Hampshire:Macmillan Press,1982:52.

[5]李涛.夏洛蒂•勃朗特与女性意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6]张耘.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7]向岚.从简•爱到玛丽亚[J].电影文学,2009(16).

[作者简介] 吴敏焕(1971― ),女,陕西大荔人,硕士,西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大英教学一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影视翻译中情景省略的多因视角考察 下一篇: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电影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