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混胰岛素起始治疗的病例分析

时间:2022-09-12 04:10:41

预混胰岛素起始治疗的病例分析

病历简介

患者,女,56岁。主因多尿、多饮、多食1.5年,血糖控制不佳5个月就诊。患者于1.5年前发现多尿、多饮、多食,来院就诊,查空腹血糖9.5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4 mmol/L,HbA1C 8.8%,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饮食、运动治疗,口服二甲双胍0.5 g,3次/日。10个月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二甲双胍 1.0 g,3次/日联合格列吡嗪5 mg,3次/日。治疗后血糖水平控制尚可,5个月前监测空腹血糖8.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9 mmol/L,HbA1C7.8%,调整格列吡嗪剂量至10 mg、5 mg、10 mg,早、午、晚餐前30分钟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现来院复诊查空腹血糖8.4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2 mmol/L,HbA1C 8.3%,收入院进一步治疗。既往体健,其母和兄患有2型糖尿病。查体身高160 cm,体重70 kg,BMI 27.3 kg/m2,血压128/80 mm Hg,余查体未见正常。血清胰岛素相关抗体(-),血脂及肝肾功能正常;尿酮体(-),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眼底检查正常。

诊疗经过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超重,有多尿、多饮、多食症状,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及HbA1C值均升高,相关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查阴性,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故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

患者确诊2型糖尿病1.5年,经饮食、运动治疗,并联合应用较大剂量的二甲双胍、格列吡嗪两种口服降糖药后,空腹血糖为8.4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2 mmol/L,HbA1C 8.3%,仍未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提示β细胞功能欠佳,宜及早调整治疗方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讨论稿)指出,2 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HbA1C仍>7.0% 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综合考虑该患者病情状况,选择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早、晚餐前2次/日皮下注射+二甲双胍1.0 g,2次/日。

该患者既往未使用过胰岛素治疗,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的推荐初始剂量为6 U,6 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并进行血糖水平监测,每3~5天调整一次剂量,每次只调整一餐前的注射剂量,首先调整晚餐前剂量,然后是早餐前剂量。主要根据餐前血糖,同时考虑餐后血糖水平调整剂量,如根据空腹血糖调整当天晚餐注射剂量;晚餐前血糖调整第2天早餐注射剂量。一般按照前3天的餐前血糖最低值来调整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剂量,如果发生低血糖,则不再上调剂量。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剂量调整方法参考表1。

经过调整,患者出院时治疗方案为:饮食、运动治疗,二甲双胍1.0 g,2次/日,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 12 U,8 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监测空腹血糖5.5~6.8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3~9.1 mmol/L,睡前血糖6.2~7.4 mmol/L。

维持此治疗方案,6个月后该患者血糖水平为空腹血糖 5.1~6.4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0~8.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6.9%,无低血糖主诉,治疗满意度好,体重70 kg。

讨论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与西方患者相比,BMI较低,具有β细胞功能更差、餐后血糖升高更为突出的特点,因此需要针对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作用障碍两个方面,兼顾基础和餐时胰岛素的干预策略。预混胰岛素中的速效成分模拟餐后胰岛素分泌,降低餐后血糖,中效成分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降低基础血糖。故为该患者选择2次/日预混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

预混胰岛素分为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人胰岛素需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部分患者餐前等待不足,会导致餐后高血糖及增加下一餐餐前低血糖风险。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可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整体血糖控制好,HbA1C达标率高,并且低血糖发生风险少;餐前即刻注射,更加灵活方便,依从性更强。并且对于那些随着糖尿病病情的进展,β细胞功能持续减退甚至衰竭,而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3次/日注射血糖控制与传统的4次/日胰岛素强化治疗相当,而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是简单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并且使用单一剂型,1支注射笔,操作起来更加简单。

上一篇: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 下一篇:心绞痛的分类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