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案向学案转化的思考

时间:2022-09-12 04:00:12

新课程背景下教案向学案转化的思考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备课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学法。这就要求教学重心必须从研究教师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学法上,即“教案”向“学案”转化。

那么什么是“学案”?它和“教案”有何区别?在编写时怎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呢?

教案是教师在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方案,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学案”是导学方案,它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它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它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特别强调的是“学”。编写学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传统的教案,为了方便教学,只强调教师怎样教,教案过程详细复杂,呈现性。上课时,教师像背书一样与学生沟通、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演电视剧一样按照老师“编导”的思路进行着,使学生钻进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又一个“圈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像木偶一样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完全泯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机械、呆板,没有活力,没有创新。新课改应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宗旨来备课,备课的重点由“怎样教会学生”向“学生会学”转移,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探究问题,并形成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编写时应有一些弹性,对可能出现的情境有相应的谋略;对一些问题和设想不要一厢情愿地让学生接受,而必须让学生真正回归主体地位,获得质疑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只有从思想上完成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变,才能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案”来。

第二,学案的编写应与教学进程同步。因为“一篇好的学案往往都是在课堂上产生的”。我们编写的学案只是初稿,所设计的方案不会一下子就完美无缺,甚至可能还有比较严重的错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检验、修改和补充。再者,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即使我们所作的预想再好,也无法预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如我们沿袭以不变应万变的信条,做充分教案的执行者,不越雷池半步,那么几十个学生只能集体失语,这完全违背了课堂动态生成这一规律,教学也就成为不了一门艺术,教师也就成了“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因此备课时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案,应学生动而动、应学情的变化而变化,随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在教学回顾中补充完善,使教案成为动态的并在动态中完善。

第三,编写学案时应由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转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案在动态形成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这样教师备课时就要时刻想到对学生创新信念的培养和形成,真正树立教育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使备课服务于教学,同时也使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上一篇: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给每个学生创设一个亮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