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认同与英语专业学生“全球公民意识”教育

时间:2022-09-12 02:32:51

论文化认同与英语专业学生“全球公民意识”教育

[提 要]文化全球化在丰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对本土文化产生影响。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英语语言的学习也对学习者的文化认同产生了影响。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全球公民及相应的公民技能的“全球公民教育”已成为共识。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好符合这一要求,这与保持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不仅不相冲突,反而是相互依存。文章拟从文化认同、全球公民教育等理论出发,结合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现状,指出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英语专业学生;全球公民

[作者简介]何艳秋(1982―),女,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江西南昌 330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201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文化认同视域下对英语专业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的实证研究(14WX205)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毋庸置疑,文化全球化在丰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本土文化造成威胁,更有人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1]。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各国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伴随着英语语言的学习,英语文化也随之渗透,对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年轻学习者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全球化既带来了机遇,也产生了许多“共享的”全球性问题,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就是“伴随着全球化而致的全球公民社会的新现象。”[2]尽管当前对于全球公民这一概念尚有争议,但总的来说,“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全球公民,并进行与之相应的教育,这个观点则是一致的”[3]。

本文拟从文化认同、全球公民教育等理论出发,结合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现状,指出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意义之所在。

一、文化认同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作为一个涵盖性术语,几乎包含了世间一切事物。正因为如此,对文化的界定,也就众说纷纭,并无统一的定论。Edward Tylor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4]。Samovar则将文化定义为“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等级、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概念等等的集合,以及个体与群体奋斗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器物等等”[5]。显然,Edward Tylor是从文化的精神层面上对文化加以界定,而Samovar则试图将自己的定义涵盖文化的每个层面。

Keoeber & Kluckhohn在总结前人对文化的各种界定之后,提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与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转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式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6]在本文中,我们认同此条关于文化的定义,即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尤其是思想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二)文化认同的定义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Erikson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正如对文化的界定一样,对于文化认同也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culture identity”是与一定的社团相联系的个人自我概念[7];我国部分学者则认为,文化认同是指民族群体或个体对本民族价值的笃信,对本民族生活方式、命运的理解和关注以及对族际关系的认同等。[8]在本文中,我们则认为,文化认同是某个群体中的群成员在长期的民族共同体中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对本民族而言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识。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的认同构成文化认同的核心。

文化认同具有继承性与发展变化性两个特点。一方面,个体的文化认同由该群体的成员世代相传,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在当下依旧被传承沿用;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受到外部影响,个体传统的文化认同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或跟上时代潮流,或吸收他者文化,从而构建新的文化认同。

二、全球公民教育

(一)全球公民

如同上述两个理论术语一样,对于什么是全球公民,当前学术界也并无统一的概念。英国非政府组织乐施会教育培训机构(Oxfam BG)认为:“全球公民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可又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是将世界视为一个全球社区并承认在这个社区内的公民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的人”。[9]在乐施会看来,全球公民的核心要素或基本特征应该为:“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每个社会个体应学会适应全球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能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和观念,诸如懂得合作与消除分歧,尊重多元文化,重视公平正义、积极承担公民责任等。”[10] 美国哲学家娜斯鲍姆(Nussbaum, M.C.)则认为,“全球公民”应是那些对世界上的各种文明、种族、多元文化、社会边缘群体有所了解和认知,并能够对他们富有尊重和理解心情的公民。[11]从上述表述中,不难发现,全球公民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对于他族文化持尊重理解态度,且积极投身世界事务,促进全人类利益的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公民要抛弃自己的国家利益,相反,全球公民应该“既维护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又超越民族文化的狭隘局限,将两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12]

(二)全球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则是指“以公民为对象的教育活动,是现代社会培育人民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培养明达公民意识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13]

公民教育在西方的历史比较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到了近代,公民教育在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崛起。以美英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本国推行公民教育,希望借此教育的推行,提升公民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公民技能。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公民教育有了新的使命,即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全球公民教育(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或 education for global citizenship),简言之,“就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并愿意为全球和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行动的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14]。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能够放眼于整个世界,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有责任心的人。

三、文化认同在全球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对全球公民教育而言,“要成为有效能的公民,学习者一定要有了解世界事务的复杂性,具有跨文化互动的技能。”[15]这就意味着,在全球公民的培养中,必须培养公民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能力、对他文化尊重理解的能力以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换言之,必须培养公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它可以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间交际,也可以是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通常,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是指前者,全球公民间的交际也当属此类。按照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交际双方都应有自身文化的输出,这才能被称之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否则,仅仅只有一方的文化输出,必定会造成交际双方文化输出的不对等,其结果则是强势文化必定会对弱势文化造成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用途与使用范围已无需赘述。正因为此,许多国家都将英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赋予其十分突出的社会地位。毫无疑问,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唯有此,方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发挥交际主体的作用,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这也是全球化对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球公民的相应技能的要求。由此可见,英语教育在培养合格的全球公民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自己的沟通技巧,也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他文化,开拓了视野,建立了平等的文化价值观。

如前所述,跨文化交流不单单是语言的交流,还有文化的交流,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还是母语文化的认同,都必须协调统一。否则,就会产生认同危机,或者出现此强彼弱的问题。故而,跨文化交际必须将文化认同作为其顺利实施的基础,“一些合作或者跨文化交际不理想或者不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认同。”[16]一方面,对他人的文化认同意味着对他文化的理解尊重,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展开;另一方面,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则能确保在跨文化交际中,立足自身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利于文化输出,构成平等交流。

四、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自2005年在北京召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与认同”会议以来,国内有许多学者以当今中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鉴于其专业学习情况,英语专业学生是高校内最易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群体。高莉君(2009)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调查了贵阳某高校本科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结果发现这些学生中有大部分人都存在着文化认同困惑的问题,这种困惑体现在民族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以及宗教政治制度认同层面。[17]杨玉,李红(2013)对昆明8所高校的1290名学生进行英语教育背景下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汉语文化认同情况总得分不是很高,这说明英语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有一定的影响。”[18]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母语文化认同的调查,陈新仁认为,总体而言,我国现有的外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19]

通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英语文化已是游刃有余,但他们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却着实让人担忧,他们能够熟练的说出英语文化Valentine’s DAY, Christmas Eve, 但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的“七夕”,“除夕”,诸如此类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这种现象被国内学者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学生汉语文化的缺失,更从深层次暴露出学生对母语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长此以往,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语言与身份认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了平等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实现,英语学习者除应具备深厚的母语文化基础之外,还应该有正确的母语文化认同观念。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表达,最终只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而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五、结束语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日渐频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全球公民具有深刻而又迫切的现实意义。其首先是要求对公民进行“全球公民意识”的教育, 并培养其具有合格全球公民的能力,这正符合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故而英语专业学生也更容易较好的扮演全球公民的角色。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全球公民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也要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将公民意识和全球意识结合起来,并要将这种意识深深植入他们的脑中,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为全球公民的职责。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作为交际主体,应该秉着平等、宽容、尊重的态度去理解与对待他族文化,坚定不移的恪守民族文化,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观。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忘输出我们的优秀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只有这样,方能在成为合格全球公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将维护全人类利益与本国利益相统一,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克钦.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认同构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2]冯建军.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3][12]陈以藏,邓涛.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 鸡西大学学报,2011,(10).

[4](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树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Larry A. 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6](美)克利福德.格尔茨(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任小华.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8]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9][14]陈以藏.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J]. 外国教育研究,2010,(3).

[10]卢丽华,姜俊和.“全球公民”教育:基本内涵、价值述求与实践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13,(1).

[11]Nussbaum, M.C. 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李娜,冯秀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公民教育及对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15]万明钢.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全球教育与世界公民培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6]朱丹,李琳琳,宋玉萍.跨文化交际下的文化认同与建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17]高莉君.创新中国主流文化消除文化认同危机―提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7).

[18]杨玉,李红.英语全球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及教学启示――以昆明8所高校为例[J].江苏外语研究,2013,(1).

[19]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尊重知识”的活力从哪儿来 下一篇:寻找梦中失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