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时间:2022-09-12 02:15:04

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摘 要]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中深入探索社团管理之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的高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社团发展中的困境,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科学的高校社团管理新路。

[关键词] 高校社团;发展困境;管理新路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诞生

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当时的青年学生可以通过集会、演讲、办报、发传单等方式抗议日本、俄国在我国东北发动战争。1919年“五四”前后一大批现代意义的社团风起云涌,这是“五四”新文化和民主爱国运动的直接产物。

二、高校社团发展的困境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学生社团发展困境,受多种因素限制。

(一)经费与场地的限制

1、经费问题

学生社团的正常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经费的问题。其一,政府和学校对社团的经费支持不够;很少有社团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部分社团能够得到学校经费的支持,但是经费都相对较少。其二,学生社团筹集经费的渠道和能力有限。社团自身筹集经费的渠道主要是会员的缴费,少数的社团可以拉到一些校外的单位的少量经费赞助。

2、场地问题

场地是限制社团顺利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一,有部分高职院校对社团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第二,学校的场地资源比较紧张。第三,由于社团的种类较多,场地的使用和时间的配置上存在冲突。只有处理好场地的问题,社团才能正常顺利的发展。

(二)社团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不够专业

根据访谈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不高。也就是大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高年级的学生来兼任,很少有专业的教师来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长此下去,一定会阻碍社团的专业性发展,有很多社团就是因此被迫逐渐取消的。

2、指导教师参加社团活动的频率不高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不够重视。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偶尔参与一下,对学生有个交代就可以。其二,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紧张。很多老师会同时担任好几个社团的指导教师,因此其精力非常分散,导致社团指导工作效果不好。

(三)社团发展部分缺乏活力

大学生基本是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社团的,在各高校社团发展中,从学生社团数和社团规模上,兴趣爱好型社团数量多,且规模庞大;学术科技型社团和社会公益型社团次之;理论学习型社团往往是门可罗雀。与此同时,社团活动整体缺乏稳定性,缺乏持久的活力,各社团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四)社团发展的内部局限性

学生社团由学生自主发起后,在社团内部范围展开活动,与其他社团活动交流的机会少,与校外交流的主动性差,造成了固步自封的活动状态。社团发展由此产生停滞不前的局面。

三、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新思路

高校社团自身所具有的自发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使得在社团建设中政府及高校政策倾向至关重要。政策性的倾向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学院在方针政策上较多的关注学生社团,有助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资金的支持

适量增加学生社团资金的投入,可以帮助解决活动经费的不足,及满足聘请校外社团活动指导老师的需求。有资金的支持社团活动场地,指导老师的不专业,指导频率问题都可以得到一并的解决。

(二)构建学生社团的价值体系

社团发展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关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把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把社团工作纳入高校工作的总体格局,坚持社团文化的多样化与导向性,越是多样性,就越是需要一种主导的价值取向,需要唱响主旋律,形成健康的舆论,是社团均衡发展。

(三)注重“以人为本”的社团发展指导思想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理应成为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舞台。社团建设发展要注意挖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把更多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等一系列的工作。在社团管理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人为本”可以使社团更好的保持激情与活力。

(四)注重社团发展的“开放性”。

社团文化要体现开放性,因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一种文化就是一种与自然界和其他文化相互联系的开放系统”。高校内五湖四海的学生、文理交融的学科、兼收并蓄的思想,决定社团建设必须要体现开放性。学生社团要树立开放意识,努力打破系、校、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加强学生社团之间的联系、协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社自身发展,提高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学校要坚持社团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同时还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成社长的现实需要,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高校社团建设遇到高速发展遇到瓶颈期,一定要按照“大力扶持理论类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使政府,高校给予社团更多的关注,构建社团发展的合理结构,鼓励创新,注意培养特色,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简要阐述了学生社团的概念和发展现状,重点研讨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高速发展中的困境与管理新路,希望能够使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赵明吉.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乐.大学生社团:理论管理棠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志坚.高校学生社团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8.

[4]冼季夏.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论校园文化》,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6]《提高文化素质 培育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教育学》,班华主编.

作者简介:

岳兵(1987-),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干事,研究方向:学生社团的管理。

上一篇:关于高校工程训练作息时间管理的建议 下一篇: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