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09-12 11:27:45

大学新生适应性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摘 要: 为了探讨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2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①大学生新生的总体适应性状况良好;②专业兴趣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③大学新生的适应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依赖、抑郁、躯体化对适应性具有消极的影响。这表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依赖、抑郁、躯体化对适应性具有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性 心理健康

从高中向大学转变,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容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甚至出现适应障碍,有人将新生适应不良称为“新生综合症”[1]。大学生适应问题已受到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但多是在经验或理论上阐述新生适应问题及教育对策[2]。本研究针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旨在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南通大学2009级新生215人,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回收率为99.07%。在新生入学6周后进行团体施测。被试的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的统计学特征

1.2研究工具

1.2.1自编的《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被试的性别、专业、独生子女状况、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专业兴趣等。

1.2.2《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由7个分量表构成,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整个量表有60个项目,描述了大学生在校生活各个方面的适应状况。60个项目均采用自陈作答形式,每个自陈式语句后面有5个选项,分别是: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同意。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适应越好。

1.2.3《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主要反映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退缩、攻击、性心理、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共12个维度,主要用来测量大学生心理困扰的症状。104个项目均采用自陈形式作答,每个自陈式语句后面有5个选项,分别是:1=没有;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总分或因子分得分越高,说明健康水平越低。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新生的总体适应性状况

表2 大学新生的适应总分及各项目得分等级

表2显示213名被试在“差、较差、较好、好”四个适应总分及项目分等级上的频数(f)及百分比(P)。被试在适应性总分及各项目分的等级分布上呈正态,即处于“较好”“较差”等级的大学新生比例最高,位于“好”“差”等级的大学新生比例较低。

2.2不同类别的大学新生适应性状况分析

表3显示了不同性别、独生状况、生源地、家庭经济、专业兴趣的大学新生适应性差异。在“校园生活适应”和“情绪适应”分量表上,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两者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适应”、“满意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校园生活适应”上农村学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城市学生(p

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专业兴趣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对专业有着一定兴趣的学生入学后在学习、校园生活、择业、情绪和自我适应、满意度分量表上的得分及适应总分均显著高于专业调剂的学生(p

表3 不同类别大学新生适应性差异的t检验

(注:***表示p

2.3大学新生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3.1大学新生适应性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

CCSAS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均与CCSMHS总分及因子分有着显著性或者极其显著性相关。在适应性上有困扰的学生,其精神状态和健康水平也相应较低。

2.3.2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因素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新生适应性状况的影响因素,我们以适应性状况为因变量(以CCSAS总分标准分为指标),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的标准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适应总分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见,依赖、抑郁、躯体化三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依赖性对适应状况的预测性最大,抑郁和躯体化这两个因素次之。依赖、抑郁和躯体化三个因素的回归系数均为负,表明依赖性越强,抑郁程度越严重,自我感觉身体不适感越强,适应状况越差。

3.讨论

总的说来,本次调查的大学新生的总体适应性状况良好,这与李晓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得益于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本研究调查的高校近年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新生入学伊始就开展了一系列的入学适应教育,包括生活、学习、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还为新生班级配备了由高年级学生担任的助理班主任。这些举措对增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不同类别大学新生适应性差异的t检验结果(表3)来看,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总体上不存在性别、独生状况、生源地、家庭经济上的差异。但是,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对大学生活满意度上的适应性都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家住农村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从小就尝试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生活上比城市的孩子更早独立和自主,进入大学后第一次远离父母,生活上的事情需要独立完成,农村学生比城市的学生能更快适应校园生活。专业兴趣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这与钟向阳、张莉[4]的研究基本一致。对专业有着一定兴趣的学生入学后在学习、校园生活、择业、情绪和自我适应、满意度分量表上的得分及适应总分均显著高于入学时被调剂的学生。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调剂过来的学生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科学的规划,当问及对未来就业目标的设想时,不少学生表示“没想好,走一步算一步”,由此可见,没有考入满意大学或者专业的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会发生变化,在心理调适中需要对自我和专业重新审视,这必然要经历艰难的心理历程。这启示我们,在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中要重视专业教育。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适应性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5]表4显示,依赖、抑郁、躯体化水平对适应性具有消极的影响,且依赖的影响作用最大。依赖感较强的学生,生活中缺乏独立性和主见性,他们要较好地适应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需要一段时间;时常感到心情郁闷、压抑的学生,个性相对来说比较内向,对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差,势必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夏纪林[6]的研究启示,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进入大学生活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由于大学新生大多是初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面对大学校园的全新环境,必然会出现因不适应或者适应困难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和障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针对大学新生的种种适应困扰,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尤其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校情教育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新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设计校园生活困扰、学习困扰、情绪困扰等方面的团体辅导方案,将会更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的环境,明确自己的爱好与努力方向、掌握一定的大学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和与人相处的艺术,从而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8-173.

[2]刘红斌,钟向阳.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04,69,(3):63-64.

[3]李晓,王有智,王文霞.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54-1356.

[4]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128-131.

[5]姜峰,张淑媛,郭秀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41-642.

[6]夏纪林.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心理调适[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66-68.

上一篇:简析《广韵》四声的双声叠韵格式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