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9-12 06:51:00

处理好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几点体会

一、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一是学校的因素。应试教育冲谈了德育教育,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校园缺少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沉重的学业负担使许多同学想通过早恋转移注意力,希望由此得到片刻的轻松和愉快,忘掉那烦人的习题和试卷,这与古人寻找世外桃园的表现差不多。二是个人的因素。大多数家长往往只在乎学生的成绩,甚至有些家长的脸成了孩子成绩的“晴雨表”,孩子考出好成绩,家长整天乐呵呵,反之,就板着脸。孩子为了寻找感情的寄托,也可以走向另一个极端。三是家庭的因素。有些家庭,父母平时不注重自我修养,不能给孩子起好的表率作用,对孩子放任自流以及过分的溺爱,也很容易使孩子走向极端。

二、处理“早恋”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选择方式,转变处理“早恋”问题的思想观念。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中学生都会开始关心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况且异往在人生中必不可少,青少年与异性正常交往获得情感的完善和健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不是一件丢人和见不得人的事,也与道德品质无关。这一点作为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恋爱”和“单恋”过一个很喜欢的异性,这并无可厚非,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关健是如何正确处理恋爱、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指责、阻拦。反对过头了,反而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带来相反的结果。其实,真正的早恋是极个别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和家长过于敏感,只要男女生站在一块儿说话,就认为苗头不对。有许多父母偷听孩子的电话、擅自翻阅孩子的日记、翻查孩子的抽屉和房间等等。这些为了防止孩子早恋而惯用的手法,一旦被孩子知道后便有可能破坏家庭的和睦,伤了自家人的和气。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改变,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可以的,只要把握好分寸就行。如果有些同学拿捏不好,那老师、家长就要适时适度地加以提醒。

(二)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减轻“早恋”孩子的精神压力。对精神空虚的孩子要加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注意控制孩子用钱和在外活动的时间,督促孩子将精力放到学习上来;对爱慕虚荣的孩子应鼓励根据他们自身特长参与有益地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对盲目钟情的孩子,要帮助他们用理智勒住感情野马,认识到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任务。

(三)不张扬,冷处理,是处理早恋问题的重要原则。在处理孩子早恋问题时,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要留给孩子转变的时间。只要对青少年多一些理智的宽容,多一些正向的理解,多一份人性的尊重,就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正面引导,展开对话,改变教师和家长谈“爱”色变的恐具心理。学校方面可利用讲座、咨询、辅导等形式,从心理方面多视角的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化解青春的疑惑。多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分散异性同学情感受单一的取向,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笔者围绕中学生早恋问题对所教的班做了一次调查,并开了一次班会。会后,同学们以心得体会的方式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章。家庭方面创造宽松民主、协调和睦的生活氛围,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回避孩子有关性生理、性心理问题上的感受和疑问,以过来的心理历程去解读孩子青春期的思想和行为,以旁观者的资态参与讨论和引导。社会方面应该加大文化环境的整治力度,确保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总之,如果说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的话,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说明孩子长大了,不再处于男女的无知状态之中,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同,对异性也产生了强烈的认识欲望,这与寻求数理化的知识没什么两样。师长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尤其是鼓励孩子和同学广泛接触,共同成长。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既能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防止单独来往的意外,使孩子正确处理好与异性间的关系。

上一篇:开放环境中瘦客户机的应用 下一篇:近三年德甲引援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