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哈飞、昌河的重组,由于彼此间生产资源的高度重合,难以形成有效的互补,当初兼并的成功也多由于行政的干涉而不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一切维持昌河汽车公司目前格局和发展现状不变,包括昌河汽车作为独立法人地位不变,昌河汽车公司与日本铃木的合资合作不变,独立的景德镇总部生产基地昌铃汽车企业生产资质不变,三个生产基地不变,品牌不变,目录不变,承诺的所有发展规划、发展项目、新车型不变。”
这是近日景德镇市政府与长安汽车联合的对于昌河汽车现有状况的通告。昌河汽车的一切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1月13日,由于质疑昌河汽车的轿车生产资质会被转让出卖,昌河汽车生产工人罢工进而有了后续的长安派往昌河的高管纷纷调离和上面所发的联合公告。一场风波暂时平息,昌河汽车也保住了自己的轿车生产资质,看似回到了冲突前的局势,但是昌河与长安之间的整合不利也让业内感到吃惊。
一年前,哈飞、昌河作为中航系并入长安汽车,长安也立马有了底气和实力重现其在微车市场上的辉煌,但是一年多的整合,并没有让三方的资源得到妥善的优化利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前10个月,长安品牌微车销量41.6万辆,哈飞微车5.8万辆,昌河3.1万辆,三个品牌销量之和不到60万辆,而排名第一的上汽通用五菱同期有着93万辆的市场成绩,看来很容易实现的目标,在市场面前刹羽而归。
长安与哈飞、昌河的兼并及后续的重组,让徐留平“大长安”的梦想有了施展的空间,但是重整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远超过了兼并重整之初的构想。就如本次昌河事件,本来长安想为长安马自达铺路,但是在昌河的坚持和地方的保护下,昌河汽车的轿车生产资质得以保留,但是这份资质对于昌河来说,只能会成为今后的一个价码,自从放弃微车为主流业务发展轿车后,昌河就已经走了下坡路;长安则被放到了浪头上面对业内的质疑,双方没有赢家。
长安、哈飞、昌河的重组,由于彼此间生产资源的高度重合,难以形成有效的互补,当初兼并的成功也多由于行政的干涉而不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兼并重组,是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再造,而不是简单的数字的堆砌,虽然三者都是微车生产商,但是整体销量仍然低于上汽通用五菱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仅仅依靠行政的力量来促进行业整合,内部利益的纷争就不会避免,内斗也会成为常态。
对于昌河来说,此次事件保留住的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轿车生产资质,对于长安则是整体整合的失败和今后的难度增加,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则是兼并重组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教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上一篇:Part 1 Lazy Summer 下一篇:我国中学英语批判阅读能力培养现状与反思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