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12 04:47:2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5月31日期间来在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体膳食控制、体质量指数、糖基化血红蛋白等因素对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LDL-C达标率的影响。结果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总胆固醇(TC)、LDL-C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密切相关。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进行正确的护理对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复发风险很高的疾病。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如心肌梗死、猝死等;脑卒中后的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因此卒中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是临床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应重视和加强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根据我国《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2010》[1]中的建议,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应通过饮食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和药物治疗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更低水平。本课题主要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及影响因素,更好的推广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减少脑卒中复发。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1日~5月31日所有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共105例,其中男性患者为61例,女性患者为44例,年龄56~83岁,平均( 65.4±8.5)岁。

纳入标准:① 确诊缺血性脑卒中,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② 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除外脑出血、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或可能增加出血危险性的大面积病灶;③ 上述诊断经神经内科医师的医疗记录证实;④在南昌居住时间>1年;⑤ 有>1种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⑥能定期随访者。

排除标准:① 静脉系统梗死;②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卒中及其他非缺血性脑卒中;③有任何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脏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④拒绝参与调查者。

1.2 方法首先评估个体存在的卒中危险因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健康指导,包括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坚持长期用药及康复训练,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避免不合理饮食,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在患者出院后每2w由护士电话随访1次,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康复训练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情况。每4个月进行随访,行血脂检查,周期为1年,判断患者LDL-C是否达标率及饮食控制、服药等情况,若患者未坚持服药,注明原因。

1.2.1 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测量患者的体重(kg)和身高(m),计算体质量指数(kg・m-2)。按照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3],以体质量指数>24 kg・m-2为超重;体质量指数>28 kg・m-2为肥胖。根据腰围和臀围计算腰臀比,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男性>0.90、女性>0.85视为中心性肥胖。

1.2.2 膳食控制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中膳食评价标准为合格者,判断为膳食控制。

1.2.3 生化指标用I-Chromatm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用GPO-POD法测定甘油三酯(TG);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Synchro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试剂盒测定(贝克曼公司提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所有患者于服药前1w内,检查1次,服药后1w内,各进行1 次血脂检测,指标均用平行双管,且严格按照质控要求进行。

1.2.4 评价指标达标率(%)=达到目标值的患者人数/患者总人数×100%。受试者LDL-C根据危险等级,达到《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中目标值,判断达标率。

1.2.5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独立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他汀类降脂药物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TC、LDL-C较服药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其他因素对LDL-C达标率的影响

2.2.1 膳食控制的影响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前,有无膳食控制人群的各组LDL-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膳食控制组LDL-C达标率高于未膳食控制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体重的影响在105例的入选患者中,体质量指数(kg・m-2)正常的患者为32例,占患者总数30.5%;超重患者为42例,占患者总数40.0%;肥胖患者31例,占患者总数29.5%;中心型肥胖患者为67例,占患者总数63.8%。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前,患者LDL-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体质量指数正常、超重和肥胖患者LDL- C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性肥胖患者和无中心性肥胖患者LDL-C达标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年来呈增加趋势,据统计约占脑卒中发病总数的70%以上[4-5],因此成为脑卒中重点预防对象。缺血性脑卒中由多种病因诱导产生的疾病,研究表明动脉硬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慢性疾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动脉硬化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因此血脂异常可能会与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相关性。

血清中TC、LDL-C水平高与冠状窦性性心脏病的发生相关,但是否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中TC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中HDL-C水平呈负相关,血清中LDL-C水平增高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虽然TC水平不高,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患者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结控制血脂,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后,TC、LDL-C较服药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人群是已经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其目的在于通过危险因素的评估,全面深化干预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以期达到阻止或推延目标人群的复发事件、实现功能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撰写.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1, 3(3): 84-93.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380.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 [J]. 营养学报, 2004; 26(1): 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 [R].北京, 2005.

[5]张茁.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05.

上一篇:5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治体会 下一篇:妇科急腹症12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