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定律,难道是中国田径选手的命门?!

时间:2022-09-12 04:27:20

23岁定律,难道是中国田径选手的命门?!

23岁之前运动成绩辉煌灿烂,23岁之后竞技状态急速下降

“7秒79”,在多哈室内世锦赛上,当刘翔以一个追逐者的姿态冲过终点线的时候,很多人或许觉得印象中那个飞人般的英雄形象逐渐模糊、黯淡。习惯就好像一种上瘾的毒药,习惯刘翔一次次以刷新纪录的方式带来震撼,习惯刘翔在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后的潇洒、张扬……我们却不习惯刘翔这样的踉跄、勉强。有人说,刘翔“老”了,在北京奥运会时就老了。

世界田径赛场上称雄的大都是欧洲人或者非洲人。翻开历史的画卷,中国田径能与之抗衡的人不多,朱建华、黄志红、徐德妹、王军霞、曲云霞、刘翔等,然而,刘翔、王军霞、朱建华这三位传奇人物,却被一个奇异的数字缠绕――23。过了23岁,他们的竞技状态都开始走下坡路……23岁,难道是他们从事田径运动的命门?!

在中国,23岁是他们成绩的最高峰

刘翔,中国田径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人物之一。2000年10月20日,智利,圣地亚哥,第八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刘翔以13秒87获第四名;2002年10月9日,釜山亚运会,刘翔以13秒27夺得冠军;2003年3月16日,英国伯明翰第九届国际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刘翔以7秒52获得第三名,并打破亚洲室内纪录,成为参加本次比赛惟一获得奖牌的亚洲选手,实现中国男选手在该项赛事18年来奖牌“零”的突破;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21岁的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1993年创造的世界纪录,打破12秒95的奥运会纪录,当之无愧地夺得了冠军;2006年7月12日,刘翔以12.88秒打破世界纪录,当年他23岁。这是刘翔迄今为止个人成绩抛物线的最高端,此后便坠入下行之中,直至今日的多哈。

无独有偶,1973年出生的中国女子田径代表人物王军霞,保持8分06秒11成绩的3000米和29分31秒78成绩的10000米纪录迄今仍无人能够接近,被称为“东方神鹿”。1996年,23岁的王军霞首次参加奥运会,以14分59秒88的成绩获得女子5000米金牌,并获女子10000米银牌。在1993年至1996年,也就是在20岁到23岁之间,完成了她拿世界冠军、破世界纪录和夺奥运会冠军的“大满贯”,随后急速坠落。

和刘翔、王军霞同病相怜的是1963年出生的朱建华。1983年9月22日他在第五届全运会预赛中,跳过2.37米的高度,首次打破世界纪录,事隔三个多月后的全运会决赛中,又以2.38米的成绩再次打破世界纪录。同年在第五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上获跳高冠军,在赫尔辛基第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第三名;1984年在联邦德国埃伯斯塔特举行的国际跳高比赛中,他以2.39米的优异成绩第三次打破由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1985年在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南京国际田径赛中均跳过2.23米……屡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和夺得奥运铜牌的朱建华,也是集中在20岁至23岁,达到竞技状态的最高点,随后便一跳不如一跳。

在国外,23岁才刚刚起步

“23岁定律”难道对所有田径运动员都是致命一击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专家的测算,这条定律只对中国田径运动员有效,而世界田径明星的最佳竞技年龄,约是25岁到29岁,远远高于中国田径运动员。

1961年7月1日出生的美国田径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跳远中,35岁的他居然还夺得了冠军。

出生于1967年9月13日的约翰逊,32岁时在400米比赛中跑出了43秒18的好成绩,并打破了保持达11年之久的该项世界纪录。

1959年12月21日出生的美国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格里菲斯・乔伊娜,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田径赛场上,28岁的她以10秒54的成绩夺得了汉城奥运会女子100米金牌。还是在汉城奥运会上,在不到2小时的时间内,乔伊娜两次刷新了由德国选手科赫保持了9年的200米跑世界纪录,以21秒34的绝对优势再夺一枚金牌。两天后,这位“黑美人”同队友一起再创女子4×100米世界纪录,成为该届奥运会唯一夺得3枚金牌并创两项世界纪录的田径明星。

“23岁定律”为何偏爱 中国田径运动员

中国田径选手,不在最佳竞技年龄列当中,这个“中国特色”,是一个巨大的学术命题。对于这个“23岁定律”,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教练表示:“这个‘23岁定律’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田径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偏力量型和技术型。像标枪、铅球、铁饼等投掷类的项目属于偏技术型,需要经过多年系统、科学的训练,坚持不懈地探索,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在这些项目上运动员不太可能年纪轻轻就能出好成绩。“只有慢慢地将技术‘磨’成熟,与器械合二为一,才有可能达到成绩的最高峰,但这时候,这些运动员应该已经要到27、28岁了。”这名教练如是说。然而,偏力量型的项目则不同,更需要强大的爆发力和精力。在人的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在21岁―23岁之间,再加上中国田径运动员从小接受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往往在23岁之前,中国运动员最能出成绩。“就拿我们浙江的田径运动来说,至今已经有5名运动员拿到了世界青少年比赛的冠军。”

然而,欧美、非洲运动员在神经、肌肉结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魁梧的肌肉、高大的身材让他们在起步前就领先了中国运动员一大步,然而他们天生喜欢“自由”,不爱枯燥乏味的系统训练,所以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当他们发现:别国的运动员拼死拼活地训练才能达到的水平,他们只需狠狠发一发力就能到达时,他们醒悟了,也开始慢慢接受日复一日的训练。这样好的底子加上适当的训练,必定要比中国运动员好上一大截。

为了追赶这些世界高手,拉近彼此的距离,中国运动员唯有通过更高强度、更高密度的训练加以实现。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地区滋生出 “拔苗助长”的怪现象:为最大限度提高那些“苗子”的运动成绩,一些田径教练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如大幅度增加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这名教练透露:“就拿做负重深蹲这个力量训练来说,有些运动员原本只能承受70至80公斤的重量,但有些教练就把重量加到120、130公斤,很多孩子在接受这种超强度的训练时,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超负荷的训练方式的确在短时间内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看来,孩子的身体、发展潜力及其未来就被那些功利熏心的教练无情地扼杀了。”

伤病,是影响中国田径职业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头号杀手。虽然“23岁定律”未能在标枪运动员李荣祥身上体现,但他认为,“23岁定律”与伤病密不可分,2006年在训练中十字韧带断裂至今难以恢复是李荣祥选择在去年全运会后退役的主要原因,而刘翔、王军霞、朱建华在23岁后所表现出的怪现象也是伤病所致。

李荣祥表示,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一直存在争议,但他认为,举国体制仍然是中国体育界在世界取得成功的关键。许多运动员在父母的“引导”下确定自己的专业化方向后,往往从六七岁就开始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不管喜欢与否。年复一日地进行着艰苦训练,挑战着自己身体极限,有时,也许就因为一个不规范的动作就落下一辈子的伤痛。

很多运动员年纪轻轻可能早已伤病累累,如此的身体怎能为他们提供连续持久、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正如刘翔赛后所言,“今天反应很大。因为脚的缘故,我不敢撑,脚发不上力。其实我今天浑身状态都很好,就是脚不太好。”立志要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再续辉煌的刘翔,一直脚伤缠身,我们到底该对他寄予怎样的期望?受伤、休养、受伤、休养……反复无常,这样的竞技状态怎可能让一个运动员一直站在巅峰?!

上一篇:亚运的脚步近了,广州人急了 下一篇:体坛腕儿们易患“迷信”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