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语言上增加应用文的文采

时间:2022-09-12 04:08:57

如何从语言上增加应用文的文采

【摘 要】应用文注重实用,这是一直以来人们的固定想法,但我们可以跳出惯性思维,讲究应用文语言的文采美。本文将重点阐述如何增加应用文的文采。

【关键词】应用文;语言;文采

应用文的实用性很强,所以,应用文的语言美不能与文学作品的语言美相提并论,也并非像文学作品那样通篇描绘整体形象,语言要求生动含蓄,文采飞扬。它主要是局部运用一些具体可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对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词汇及其意义、语法三个部分,增加应用文语言的表现力同样可以从这些方面表现出来。

一、语音上,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这为应用文的写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必要时,可运用双声和叠韵词,应用文虽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刻意追求语言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但如在行文中适当使用双声和叠韵词, 无疑会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如一份农村工作总结写道:“过去是头遍敲钟,被窝里哼哼;二遍敲钟,才把被子蹬;三遍敲钟,慢慢腾腾去上工。现在是,哨子不吹钟不响,群众自觉把地上。联产连着心,挑担有众人。干部操心,群众关心,人人都有责任心。”“哼哼”“慢慢腾腾”很好地运用了叠词,形象生动;“哨子不吹钟不响,群众自觉把地上”运用了格律诗的形式,最后一句的“干部操心,群众关心,人人都有责任心”都以“心”字结尾,这些读起来都朗朗上口,非常具有节奏感。

二、词汇上,运用表现力强的词语(如古语、熟语等)

(一)古语。现代的应用文比古代应用文的内容丰富充实了许多,社会功效性也比古代有所增强,但很多文体的用词依然还留有古代的痕迹,如机关公文,起首语“鉴于”,引述语“奉”,经办语“业经”、“迭经”,目的语“谨此”、“特此”,结束语“此令”、“此复”、“谨启”、“以资”等等,处处留有古香古色的气息,简练自然。

(二)熟语。熟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精华,文章中适当运用这类语言,会让文章增色生辉。同志的演讲和报告中,就运用了大量这类语言,使他的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通俗易懂,人们看了也乐于接受,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如谚语“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格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失败是成功之母”等。

三、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把修辞划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类。在应用文语言中消极修辞是基本的,而积极修辞是必须争取用好的。在写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区分和使用。

(一)消极修辞。消极修辞即选用恰当句式。句式可以分为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等。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应用文中,主要应运用长句和整句的形式,但为了增加应用文语言的表现力,也要适当运用短句和散句,做到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如果仔细加以推敲,国家领导人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几年出台的许多公文,都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在句式方面长短错落、整散合一的修辞风格特征。

(二)积极修辞。积极修辞即主要运用比喻、对偶、排比、引用的方式,使应用文语言生动,增强感染力。

1.比喻。比喻是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在应用文写作中,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比喻为形象、具体的事物,使深奥的论述变得浅显易懂,有利于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达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如同志借“星星之火”比喻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借“大锅饭”比喻责任不明确的生产经营方式等。

2.对偶。在应用文写作中运用对偶的形式,可以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同一事物特点,同时对偶句的语言凝练概括,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等等,这样的表述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既有结构上的外观美,又有音节上的格律美,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3.排比。应用文写作中使用排比句,可使阐述更严谨、更透彻,文章气势更贯通、条理更清楚,也便于抓住某些特点对事物做重点勾画,使现象更清楚、更具体。例如,同志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其中在谈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时,将10个句子并列对举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句式整齐,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即“把……同……结合起来”,有条不紊,一气呵成,是当下对改革开发宝贵经验的经典论述之一。

4.引用。在应用文写作中,运用引用手法可以增强公文的理据,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更强,也很容易同听众或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公文的者事半功倍。比如总书记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三个代表”重要性时,就引用了《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句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样很好地说明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我们敬爱的温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也分别引用了《诗经》和《诗品》中的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前者解释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后者则用来说明其艰巨性和可能性。

四、恰当运用情感因素

应用文虽然不是直接用来抒发感情的,但它也绝非无情之物。纵观古今,那些流传下来的应用文佳作,无不深深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1962年,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在《漫谈说理文》一文中对应用文运用情感的问题做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说话或作文都免不掉两种情感上的联系,首先是说话人对所说的话不能毫无情感,其次是说话人对听众不能没有某种情感上的联系,爱或者憎。”他还在文章中批评了那种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的所谓“零度风格”,赞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的那些有立场有对象有情感有形象,既准确而又鲜明的作品。

任何事物, 只要对人类生活、社会文明和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就具有美的品格、美的价值和美的效果, 而对美的认识和接受、把握和追求就一定能够成为人的审美意识并升华为一种人的审美品格。应用文在当今社会交流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它的审美性也不可忽视,使应用文在适应表达需要的同时,也增加美感,更好地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爱荣.应用文的语言美[J].语文学刊,2010(10).

[2]李霞.论应用文的审美特征[D].长春理工大学,2007:1-14.

[3]鲁晓霞.应用文美学特征初探[J].洛阳师专学报,1996(02).

[4]谢延秀.应用文语言的审美特质[J].愉林学院学报,2006(1).

[5]赵春辉.文学语体和应用文语体的差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0).

上一篇:由《菊与刀》看中日“耻感文化”的差异性 下一篇:日本地名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