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三个育人要素

时间:2022-09-12 02:44:33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三个育人要素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品质培养的有利保障。感恩情愫的养成,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懂得感恩,才会珍惜当下,把握现在,争取明天。

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样,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需要不断地营造良好环境,需要恰如其分的引导,更需要在实践中体会和加深理解,才能最终显现出感恩教育在知恩、懂恩、送恩、传播感恩的全过程中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感恩教育中的细小案例,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实际是规避思想教育的刻板和程式化,是尽量让思想的影响与引导处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使大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避免大学生的年轻逆反心理。

良好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注重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层建设和双面互动,保证思想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不脱节。

学院在学生工作中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宽心的话语,一点经济上的帮助等,即使微不足道,却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例如,在学校迎新广场上,学院设立了教师节留言墙和许愿书,鼓励新生写下对教师的祝福,也让新生进入师大后就树立和坚定了教师最光荣的职业信念。不少学生留下“老师不要太辛苦,健康第一”“光和热的奉献,普通的伟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感人的寄语。一位2007级新生在给班主任的短信中,坦言“老师您好!记得报到那天第一次见到您,就感到您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您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今天,我和我的家人祝您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学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引发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在新生的第一份假期作业中,学院要求新生寒假里,“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并在返校后的特别班会上予以分享和总结。这样,家庭的良好反馈会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也拉近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离。

新学期开学,学生们在交流班会上从不同的角度述说了发生在自己家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给母亲泡茶、护理生病的父亲、给父母洗脚……大一新生小石特地为新疆哈密的父亲寄出了一封“感谢信”,在信中记述了三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事,抒发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第一次!我们把信读了又读,高兴啊!听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要好好感谢老师!”电话的那一头,石爸爸的兴奋与欣慰清晰可感。

二、文学育人,抒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文学院的学生工作,向来注重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优势,采取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双赢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在文学育人的理念下,学院注重让学生拿起笔来,用语言和文学做工具,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封写给爸爸/妈妈的家书”,是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布置的一次特殊作业――每个月至少给父母写一封信。尽管学生们认为发短信、打电话等方便快捷的现代沟通方式足以取代书信,但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学生们还是认真地完成了这项“家庭作业”。这一次感悟亲情的自我教育,收到了出乎学生意料的反馈。

“我没想到父母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如此激动。妈妈说她感动得哭了,爸爸也激动得不得了。他们说从来没想到我会给他们写信。我决定以后要坚持给他们写信!”

“我发现在信中更能把我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以前打电话、发短信,不过是泛泛而谈,甚至只是日常问候而已。而写信就完全不同了,我感觉爸爸妈妈好像并不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他们其实除了在乎我的学习,也考虑别的……”

于是,学院在更大范围内发起了“感悟父爱、感悟母爱”的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学院、学校、兄弟院校的积极响应。短短三个月,全校10余个院系和兄弟院校的千余份稿件纷至沓来。细心遴选出的103篇文章,在社会力量支持的基础上结集出版,它们是《来生让我做您的母亲》和《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两本书籍。

厚厚的两册书,为社会深入了解80后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阅读参考,也成为北师大“感恩”教育的范本。

三、实践育人,引导学生传播感恩

实践是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离开实践,整个感恩的教育活动将会变得苍白无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1]。只有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才能够为大学生在实施感恩的过程中找到突破口,提供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和升华的平台。

在农村基层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就是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在反哺社会。每年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会奔赴平谷农村,为当地的民俗旅游作宣传策划,将自己的所学回馈于农村发展。学院也积极鼓励党团支部到基础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进行义务支教,先后200多人次都走入了打工子弟学校、农村基层小学,和孩子们亲切交流,积极捐书捐物,并申请社会力量捐赠书籍,切实地解决了孩子们最迫切的问题。

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在第一阶段的感知和回报后,还需要将感恩教育的情愫传递下去,不断用实际行动传播感恩。学院本科生和博士生党支部携手共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将感恩教育送进社区,送进校园活动。大学生们不仅向中学生们赠送了“感恩书系”和《中华敬老故事》书籍,还亲手制作了近百张爱心卡片送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中学生们和大哥哥大姐姐交流后,在爱心贺卡上整齐地写着自己的感言:“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意味着母亲对我们的关爱;父母的教育是独特的,也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去珍惜和理解;学习的同时让我们懂得感恩回报父母,理解他们的不容易。在此,有些话我实在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就让我在此对天下所有关爱、疼爱我的人说一声,‘谢谢’!”“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现在认真地想想,觉得以前对你们发脾气真是太不对了,你们每天风吹日晒地在外面,而我却还怎么也不满意。现在我想对你们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在城市中小学学校传播感恩心是高校将感恩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主动向外界输送的有效举措。高校德育工作也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得到了延伸和展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的挑战,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的感恩教育具备充分的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文学院通过一系列感恩活动的举办,将感恩教育贴近实际生活,跟进大学生成长的背景环境,加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新的建设者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 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试论“自为自知”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湖湘文化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