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的口误打好“补丁”

时间:2022-09-12 02:17:05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出现口误,虽然原因有别,但后果几乎是相同的:轻者留下笑柄,重者得罪于人。一旦出现口误,如果能够及时补救,乃是一个人的聪明之举,但不同情况,补救的方式也不同,这其中的奥秘,需要我们认真揣摩。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自我解嘲求谅解

有道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听到了可能会有不同反应。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是,玩笑开得不好,本来出自好意的话可能会无意中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如果硬着头皮挺下去,可能会和对方造成更深的误会,如果能及时采用某种技巧加以转化,就可能“驱除迷雾,重见光明”。当然,弥补口误的方法很多,其中自我解嘲是求得对方谅解的较佳方式。

某中学寝室,刚入学的新生争排座次,李家玮心直口快,与王心妍争执了半天,见比自己稍小几日的心妍终于落在末座,便说道:“好啦,你排在最末,是咱们寝室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以后就我们叫你‘疙瘩王’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王心妍长了满脸的疙瘩,俗称“青春美丽痘”,平时很忌讳别人说“疙瘩”二字,此时焉能不恼?李家玮见又惹来了风波,心中懊悔不已,表面上却不急不恼,揽镜自顾道:“‘蜷在两腮分,依在耳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唉,心妍,我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王心妍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李家玮也长了一脸的雀斑。

李家玮在无意中冒犯了别人之后,马上含蓄地进行一番自我调侃,并巧借余光中的诗句点明了自己也是面生雀斑。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语,既是对自己面部雀斑分布形状的自嘲,又是对自己口没遮拦两番惹来风波的含蓄自责,这种含蓄幽默的语言往往能产生喜剧感,使大家在笑声中解脱困境,因而博得了王心妍谅解的一笑。可见,言语失误时,及时调整思路,用自我解嘲的方式解围,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饰要有效得多。所以,我们在言语交际中,如果发生了口误,且已不易遮掩或转化,不妨也采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围。

借题发挥息众哗

借题发挥是正面文章的反面做法,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言语失误的情况下,如果能就地取材,借用言谈中所提到的内容来个巧妙类比,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

相传,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一名侍者急冲冲地跑进来报告说:“有人杀死了母亲!”阮籍不假思索地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有人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连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这一席话,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也因此避免了杀身之祸。

阮籍在失口的情况下,机智地用一个比喻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痛斥杀母比杀父更没人性,从而巧妙地平息了众怒。可见,口误时善于借题发挥,不仅可以牢牢掌握说话的主动权,还可以把话题巧妙地引入到自己预先构想的范围,自然得出令对方满意的结论来。但借题发挥时要注意所借事物要和所表达的事物之间要有合理性,要

恰如其分,否则会陷入诡辩或狡辩之中,结果落得“捉鸡不成反蚀米”!

巧用“歪解”打圆场

在某些特殊场合,如果口误后马上改口反而不美,甚至可能把错话越说越黑,如果将错就错,巧用“歪解”弥补口误,也可以化尴尬于自然。这里的“歪解”不是强词夺理,而是在口误的情况下,能顺着话茬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言他人所未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表现的是说话人“骏马跃栏不失蹄”的机敏,是说话人应变能力高低的体现。

欣欣的舅舅到欣欣家做客。这一天,正赶上舅舅60岁生日,欣欣主动为舅舅烧火煮蛋。蛋煮好后,欣欣端着蛋走到桌前,喜滋滋地对舅舅说:“舅舅,给您,六个蛋!”可舅舅迟迟没接。欣欣妈一听,生气地责怪欣欣说:“你怎么给舅舅‘6 个蛋’呢?你知道它的谐音是什么吗?”欣欣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原来,“6个蛋”的谐音是“禄断”,这是人们最忌讳的。于是,欣欣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说:“你们怎么那么看呢?依我看,一个蛋一个椭圆体,满满的红心白肉。6 个蛋象征舅舅已经稳稳妥妥,圆圆满满地度过了 60 个春秋。这就是福,合起来就是有福有禄。我再敬舅舅一个鸡蛋。”说着,从自己碗里夹过一个鸡蛋给她舅舅,“祝舅舅健康地进入 70 岁高龄。等到舅舅 70 岁生日时,我再来敬送鸡蛋,祝舅舅健康长寿。”一席话,说得妈妈和舅舅眉开眼笑。舅舅赞扬说:“还是欣欣会说话呀!”

在口误的情况下,欣欣将错就错,先由“6个蛋”象征舅舅“稳稳妥妥,圆圆满满地度过了 60 个春秋”说起,然后顺着话茬说舅舅“有福有禄”,并祝舅舅“健康长寿”,合情合理地为自己打了个圆场,使妈妈和舅舅转怒为喜。这种方法的高妙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不由自主地转移原先的思路,不自觉地顺着我之思维而思维。

顺手牵来“替罪羊”

“替罪羊”,顾名思义,是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意思。当出现口误,事情已成僵局,而且越解释越糟糕时,不如将计就计,利用言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偷换概念”,顺手牵个“替罪羊”转嫁“灾祸”,往往也会摆脱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如“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是……”这样,会自然地把已出口的错误纠正过来,对方虽有感觉,但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有一天,东东家里来了客人,客人和他的父亲在客厅里天南地北地聊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用晚餐的时间了。七岁的东东跑了进来,趴在父亲的肩膀上咬耳朵。父亲聊得正高兴,很不耐烦地训斥儿子:“没礼貌!当着客人的面咬什么耳朵?有话快说!”东东顺从地大声说:“妈妈叫我告诉你,家里没有菜,不要留客人吃饭。”一时之间两个大人都愣住了,多尴尬,怎么解释啊!可东东父亲脑筋一转,伸出手来,在东东的小脑袋上轻轻打了一下,然后说:“小笨蛋!我不是告诉过你?只有在隔壁唠叨讨厌的林妈妈来的时候,才要跑出来说这句话吗?你怎么弄错了?”

面对尴尬的局面,东东父亲没有慌张,而是随机应变,顺手牵来个“替罪羊”――“林妈妈”做挡箭牌,机智巧妙地把自己的错误转嫁到“林妈妈”头上,摆脱了尴尬局面,避免了朋友间的不愉快。

有人说,语言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无论是说话还是问话,都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这不是真理,但一定是道理。当我们因口误而陷入尴尬困境时,不妨运用上述技巧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不过,世上没有如何说话的专业教科书,也没有在不同场合说什么话的标准答案,与其说口误后去弥补,不如在说话之前先经过大脑这扇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口误会越来越少,人缘就会越来越广。

上一篇:发怒是一种内心的脆弱 下一篇: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之唐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