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瓠子孙的文明

时间:2022-09-12 12:59:04

盘瓠子孙的文明

我听朋友说滇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生存着头顶红布的民族。她们崇尚红色,把红色定为自己的族标,把红色作为自己的骄傲,用红色象征着美丽和漂亮,象征着文明与富足。

这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开往滇南小镇金平的班车,寻访这头顶红布的家族。穿过那咆哮的红河,翻越茂密的原始森林,看见了山坳里的金平,大山环抱着,绿色簇拥着,一条清澈的河流从小镇淌过,恰似世外美丽家园。

真巧,今天是这里的街天,一群群穿着民族服饰的人们挤满了小镇,像似民族服饰大展演,有的插着小红旗,有的穿着五彩裙,有的全身黑油油,把整个小镇演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出于好奇,追着美丽而漂亮、深深浅浅的红尖尖,像艳丽的小红旗飘来飘去,璀璨亮丽,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手中的快门伴奏着这浓浓的氛围,不时对她们咔嚓,很快她们就和我亲近了很多,原来她们就是我要寻找头项红布的民族,是瑶族支系的一支,自称“尤勉”,被人们称为“红头瑶”。

街子散去,我随着她们坐上开往瑶山的农用车,车上站满了顶着红布的人们,有说有笑,我无法听懂她们说些什么,但我在她们中间感到热乎平的。看着那红红的尖尖,那五彩斑斓的花花裤,就像在一座民间艺术殿堂,被那浓浓的乡情、浓浓的乡味所震撼。热情而朴实的红色,红得鲜艳,红得可爱……

顶着红布的阿姐阿妹们有的叫盘妹、邓大妹、李小妹、赵二妹,我感到有些费解,这时有位大爹告诉我,我们瑶家的女人都称妹,从生下时就排列好了,老大叫大妹,老二叫二妹,以此类推。有位叫盘大妹的阿妈热情邀我到她家做客,我满口答应了她的要求,一路上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瑶族的习俗。车子爬上山顶,顺着那绿油油的梯田边行走,穿过片片竹林就到达了瑶山。那美丽的瑶寨布满整座山岭,星罗棋布,一间间土房在绿阴和竹林中闪现,条条小溪从寨子里流出,一首首小红旗在寨子里穿梭,为瑶山增添了几分亮色。

我走进了这片被红布点缀的家园,这飘扬的红布,这五彩斑斓的花花裤,这古朴的山寨,这纯朴的红头瑶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住进了盘阿妈家。热情的老阿爹把水烟筒递给我,盘阿妈忙着做饭烧菜,老阿爹和我聊了起来,他们是从广西、广南、开化、蒙自、临安{建水)迁而来。从古至今,女人们戴着这块红布游耕迁徙、传续文明、繁衍子孙,扎根于滇南的大山深处,享受着这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生活。

晚饭了,一位背着草藤,不顶红布尖尖的小姑娘走进了土房,我还没来得及问,老阿爹就说这是我姑娘,今年十七了,去山上采草药回来。我问她为什么不顶红布尖尖,他说瑶家女人,顶红布尖尖的是媳妇,顶靛蓝色布绣有“盘王印”的是姑娘。说话问,一股股中草药味从竹篱笆门缝隙飘飘而来,把整个土房闹得药味浓浓的。老阿爹说 “同志去泡泡我们瑶家的木缸草药浴,洗去你一天的疲劳,我说你老阿爹先洗,不,我们瑶家人有个习俗,有客人先给客人洗,才轮到老人、男人、女人、孩子。”我无法推辞这种盛情,老阿爹还特意告诉我不能用香皂。我顺着草药味飘来的方向走去,在微弱的光线下,四周用竹篱笆围着,中间放着个大木缸,冒着热气,瑶寨的夜空早已升起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色把整个山寨罩得更加宁静,远处不时传来汪汪的狗叫声,给人种神秘的感觉。

早就听说,瑶家有瑶浴,能治风湿和妇科病。今天让我赶上了,我没有过多的顾虑,把衣服全,躺入了热乎乎的木缸,一股股清香的草药味,一股股清凉的山风在树林早飘荡,一曲曲山沟甲的水声丁东丁东在山野里回响,山野里唧唧喳喳的虫鸟在歌唱,就像清脆的古乐声在大地放歌,这早就是原汁原味的瑶族家园。这时药效立刻就反映出一股股热流涌进了我的血液,不断头上冒出颗颗百大的汗珠,我胡着眼享受着这短短的三十几分钟。当我慢慢从浴缸中站起来,用毛巾轻轻擦去全身水珠,穿上衣服,顿时觉得全身舒畅,精神抖擞,身上还余留着淡淡的药香味,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瑶族草药浴的魅力果然名不虚传。

我没有很快入睡,而是听老阿爹讲述神奇的瑶药。瑶药历史悠久,很早以前,瑶家人在迁徙中,常受毒蛇毒虫的侵扰,加上路途艰险,人们常生病,无法医治。为了生存,瑶家人就从山里采集野藤野花野果医治,天长日久,瑶家人就懂得了民间草药医术。现在他们常用的草药有降血压的萝芙木、活血苏木:抗癌的通光散、红豆杉,还有千年健、肉桂、雷公藤、何首乌、百部、石斛、白艿、玉竹、黄精、灯台树、两面针、五味子、木通、虎杖、重楼、百合、威灵仙、绞股蓝等。还有治疗结石、胃病、皮下脂肪、风湿疼痛、妇科等方面的特效药方。

据有关资料表明:瑶族药浴有排毒,促进产后恢复,改善心脏输出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清除疲劳等作用。现在被包装的瑶族排毒药浴有“妇科型”、“保健型”、“美肤型”、“风湿型”、“运动型”、“普通型”等具有独特疗效的产品在全国畅销。

一大早,老阿爹就在篱笆墙下看着一本很旧的书,我凑过去看了一眼全是一些汉字,但念不下去,老阿爹却认真地看着,使我有些费解。老阿爹笑着看我一眼,他才开口说, “这是瑶族文字,你们只识汉字,看不出意思,这就是瑶族文字的精 华所在”。

瑶族文宇是采用方块字及其变体字记录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在红头瑶中广泛使用。文字记录了瑶族创世古诗、迁徙史、叙事长诗、祭祀歌、劳动歌、生活习俗歌等文明史话。现在瑶山还有很多古老文字及文献古籍,他们用这些文字传承自己的习俗,传续自己的文化,沿袭自己的文明,这些优秀的文字记录了人类的起源,也记录了人类的发展,这些不仅属于创造她的民族,而日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老阿爹从屋里抬出他多年收藏整理的瑶文古书古籍,有《盘王传说》、《过山榜》、《盘王歌》、《度戒歌》、《甲子歌》、 《三字经》、 《千字文》、 《卦灯书》、《招魂书》、 《生死书》等等。我翻开几本古籍,当中记载着瑶族祖先的历史:“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获犬戒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之以女,时帝有畜狗,甚毛五采,名日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逐衔人头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

帝不得也,乃以女配盘瓠……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这说明瑶族向来笃信盘瓠(盘王),把盘瓠当作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这时老阿爹高兴地唱起了《造天地歌》:

太极先生帝 开辟元年皇帝身

未曾有天未有帝 未有日月及乾坤

先有玉皇共 我共玉皇共出身

两我不是爹娘养 浮云结成自我身

玉皇在天多变化 造天造地造乾坤

玉皇三百六十眼 三百六化身

左眼化作太阳日 右眼化作月太阴

牙齿化成金银宝 身骨化成大石头

身肉化成泥共土 红向化成江水流

岭上荒毛是头发 深潭鱼黾是肝心

手脚化作山上树 手儿只上化身形

九旭明天是我肝 田塘都是爷脚跟

头变是天脚是地 人民都在爷中心

听了老阿爹的《造天地歌》,使我震撼,瑶族文字不愧是古老文化演变的文明。

穿在身上的工艺

吃过早饭,我跟着老阿妈穿过条好长的小道才来到晒场。 群群一堆堆,顶着红尖尖、“盘王 印”、小铃铛的人们挤满了晒场。处处是飞针走线、挑花绣朵的姑娘小媳妇们,像似刺绣比赛,那靛蓝色的土布在她们巧手早变成了五彩缤纷、洋洋大观的美景图案。

老阿妈告诉我,她们长期居件在大山早,穿着紧紧与大山联系,从大山上采集野棉花织成土布,从山早抬来青石烧制成石灰;从山里背米泥土垒成靛缸,采来蓝靛植物与石灰水浸泡,再把纺织的土布放入靛缸中浸染。染出的古韵古色,成为山早一绝。

千百年来,尽管瑶族人民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服饰仍保持着原有的款式风格,色彩夺目,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的鲜明特点。老阿妈说:“我们红头瑶服饰世代相传,你看花花裤绣着的图案,像不像一部红头瑶的迁徙史和农史画面,那红尖尖像不像我们的族标。”我说:“像,就像一幅美丽幸福的生活画卷。”

自古以来,红头瑶都是穿着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花花裤。她们有句古老的俗话“女人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因此,小女孩从小就会舞针弄线,成年后都争当刺绣高手。其穿在身上、绚丽多彩的花花裤都出自于她们多年来对美的向往。尤其是那红色的头饰,更是代表了姑娘小媳妇们对于生命的真情向往和对于幸福的追求,其独特的魅力和摇曳的风情点缀着滇南马帮古道的人文景观。

刺绣从整体上看,有内容美、层次美和具有特殊的艺术美。从内容美上看,突出了迁徙路线的美,反映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的美,从层次美上看,自上而下分为七层,每一层都以红、黑、白、绿等粗线条环绕。老阿妈指着色彩斑斓的图案解释说“这些线条代表土地,这些代表迁徙路线,这些代表小树和种子,这些代表月亮和星星”。我看得眼花缭乱,瑶族妇女刺绣全凭心灵手巧在土布上一针一线挑出各种十分对称、形象逼真的花纹图案来。传统刺绣还有口诀呢,老阿妈讲着讲着就一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花角”三步,即挑三压三,再压一;“牛”五步,即起步;“中花”五步起,即挑三压一,再压一;“牛”五步;“收尾”挑二压一,“交花”压一压一; “牛对花”挑三压一;“牛”五步起,“花倒花”一步起头就走。其中,每步门诀间隔三股线,她的声音就像古朴悠久的刺绣史,久久同荡存我的耳边。多少年来,她们把各种菱形组成艳丽精美的花纹图案,并将这些图案融进自己的花裤上,用鲜艳的丝线穿插其间,利托出图案走向的线条美。图案上绣的有花开蝶飞、龙腾凤舞、繁星花草、栩栩如生,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就像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爱不释手。同时,还体会到一种朴素、粗犷和自然美,称得上是精妙绝伦的绣服饰。

我看着大山里勤劳的红头瑶妇女们,惊叹不已,她们个个身怀绝技,用灵巧的双手将民族内迁与传统农耕文化描绘域如诗如画的美丽图案,她们用手中的五彩线在土布上传续文化、用针在土布上耕田种谷,用双传传承自己的文明,使人们看了赞叹不已。

丁当…… 丁当……丁当,有古朴幽静的瑶山里久久回响。我被这清脆神秘的古乐声所吸引,老阿看我惊奇的样子,她笑着说你:老阿爹在忙着为山那边的亲戚家打银饰。我迫不及待地向响声方向走去,竹篱笆围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阿爹手拿铁锤,弯着身子在丁丁当当锤打着,发出清脆的声音。顿时,我发现那不就是昨天晚上洗药浴的地方吗?我走过去看着老阿爹憨厚的背影,那红红的头舌燃烧着,旁边放着一口大木缸,我问老阿爹这是不是我赤身裸浴的木缸,老阿爹看着我笑了,我们瑶家洗草药浴都是在大自然里享受自然和谐的温馨。

老阿爹边说边做,他手早的小锤丁丁当当地锤玎着,会儿烧一会儿打,很快就出炉一件精美的银饰工艺品,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这也许是中国最原始的民间银饰工艺作坊。他们的生活以农耕为主,利用农闲或早晚进行银饰打造加工,听说这门手艺只能父子传承,传男不传女,是一套繁琐的传统民间技艺,也是瑶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老阿爹说:瑶家制作银饰在材料选用上非常严格,过去大都是选古银币制作。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变化需求也有所不同,选择的材料发展到金、银、铜、锑、铝;但金子仅限于制作戒指,铜限于制作手镯 银、锑、铝、镍等均可制作各种首饰。制作工具有鼓风炉、风箱,坩埚、小锤等等,,工艺流程有熔炼、锻造、抽丝、色泽还原等,但工艺流程相对比较严格。凡有经验的人,视金属在炉中的色泽度便可以从炉中取出金属进行捶打。制作工艺有相加工、精加工两种。红头瑶银饰种类有银项圈、手镯、头链、发簪、银钗、胸链、耳环、戒指、银铃、纽扣、排扣等等。

瑶族民间银饰花纹图案较多,多以动物为主,仅手镯图案就有筛子头、鱼背骨、盘王印(瑶族的标志)、浪花、太阳、月亮等,她们的银发簪形态各异,意趣无限,工艺手法独特,有微雕、铸模、花丝、镂空、烤蓝等。是瑶家人工艺的集中展现,也是代表瑶家人富贵的象征。

老阿爹把他制作的各种银饰工艺品搬出来给我欣赏,看着这些图纹清晰明快,精雕细凿,线条奔放流畅,端庄大方,富丽堂皇,五彩缤纷,洋洋大观的工艺精品,使我感到滇南边陲瑶山是最纯朴的民间银饰手工艺传续地,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银饰点缀了红头瑶的女人们,看那银链、银泡和银针在那红尖尖上银光闪烁,醒目而独特,再看胸前长方形的银饰排扣,两侧挂数条银链和银项圈,手上的银镯,耳部的耳环和耳柱等等从头到腰,把姑娘小媳们装扮得更加靓丽。

晚饭过后,夜幕渐渐来临。这时我听阿妹说,“山那边来了几个小伙子,她们要去接待他们,她说瑶家有个不成习俗的规矩,如果哪个寨子的姑娘来了,这个寨子的小伙子就要出来接待,我们到哪个寨子小伙子同样出来,到时还要杀猪宰鸡热情款待,大摆宴席,三天三夜对歌”。这就是有名的滇南瑶族对歌会。

征得她们同意后,我就尾随阿妹们前往小伙子居住的亲戚家,因为要到小伙子们的住处,姑娘们就开始打扮起来,有说有笑,把整个山野活跃了起来。我不敢出声躲在姑娘们的身后,姑娘们看见小伙子的住处灯还亮着,就放开歌喉唱了起来,小伙子们听到歌声,也发出响亮的回音,她唱一调,对方又回一调,把整个山野的夜晚变成了歌的海洋。虽然,我听不懂她们对唱的语言,但看她们的动作和眼神就能读懂她们的语言。

走出繁华都市的我也被这古朴、自然、纯真的歌声所吸引,不知不觉我也成为她们中间的员,嘴不停地哼起歌来,

放开胸怀,久久陶醉在这歌声中。

将近午夜,小伙子们就邀请姑娘们进屋,主人家也摆出丰盛的晚餐,大家边唱边入席,规定夹一次菜,就要唱一首歌。这时,瑶家的姑娘小伙们抛开平时的羞涩心理,争先恐后地唱开了。不久他们唱的歌比夹的莱次数还多,不知他们哪来这么多歌。一位阿妹说一“瑶家的歌比山还高、比水还深、比树还多,山泉水甜到哪里歌就唱到哪里。”瑶家的歌多得多,什么盘王歌、飘洋过海歌、历史歌、六十甲子歌、东南西北歌、四季歌、送君歌、云梯歌、叙事歌、坐地歌、出门歌、猜谜歌、爱情歌、为人歌、教人歌、情歌、落难歌、敬酒歌等等。说也说不完,唱也唱不完,我们瑶寨就是歌的山寨,歌的天堂,歌的世界,歌的民族。

几天来,那歌那情在山寨里唱来唱去,一群群一对对姑娘小伙们歌来歌往,姑娘们咬来咬去,咬得男人手上无数的节疤,咬得他(她)心中的歌儿满山跑,咬出了兴奋,咬出了友谊,咬出了爱情,咬出了瑶山的文明。

我走出了对歌堂,脑海里装满了歌,走着走着首首歌从嘴里冒出 今天约妹上山坡/来到山坡唱山歌/唱支山歌来相会/望妹有心来唱歌

今天跟郎上山坡/累得小妹无奈何/累得小妹无力气/哪有声音唱山歌……山歌好唱口难开,梨子好吃树难栽,白米好吃田难种,小妹好玩哥难连 有心唱歌好开口/有心连妹好相逢,爱吃白米妹来种/爱吃梨子妹来栽

此时我的手被阿妹咬了一口,我红着脸跑上了山坡

山野里的红色婚礼

一大早,老阿妈就叫醒了我,邀请我去山那边的亲戚家吃喜酒。她拿着打好的银饰和批红布及用芭蕉叶包好的糯米饭放进了背篓里,到了路口还有我认识的赵大妈、李大妈、盘大姐以及好多人。听说也是去吃酒的,因为路远等着大家一起走。有的还说,要走一天的路,晌午(午餐)给带了,东西带齐了,七嘴八舌的半天才上山路。

踏着远古的马帮古道,走过那翠绿丛全的原始森林,山泉丁东的清脆声伴随我们爬上了一坡又一坡,山风吹动着我们走了一山又一山,一幅幅美景存眼皮下飘过,一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飞舞,一曲曲山早的歌存山野里回荡,我们好像是在大自然中游动,这山美水美的地方就是顶着红布的民族居住的美丽家园。

中午,快到亲戚家,几条山里的狗汗汗叫起来,像欢迎我们似的。我们走进了亲戚家,几位憨厚的亲戚高兴地帮我们拿这拿那,这里热闹非凡。很多亲戚有的唱歌,有的吹着唢呐,有的在做饭,把整个亲戚家变得人头攒动。这时候,几个头顶红布的瑶家妇女唱着歌,端来了热茶、热酒,老阿妈也唱着答礼的歌,回敬远方的亲戚,感觉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加亲近,彼此就像一家人。

晚饭时,我吃着山珍野菜,喝着山里的米酒,吃着大块的肉,大碗的米饭,让我大饱口福。吃过饭后,热情的亲戚还把我当作上等的贵宾,摆出了木缸草药浴,让我泡一泡,洗去一天的疲劳,再让我享受一次瑶药的魅力。

当我从亲戚家的骚动中醒来,天已放亮,山民们早就把一头头大肥猪杀翻了,亲戚叫我吃早饭,这是我一生最早的早餐。老阿妈叫我跟着亲戚们去接新娘,我高兴地跟着接亲的队伍走出了山寨,踏上了山路

接亲的马帮穿行在大山的古道上,驮着酒、肉、米及红布和部分银饰品前往山那边的女方家。在这条古老的滇南马帮古道上,瑶家山民千百年沿袭的习俗一直在演绎着。他们不与外族通婚,实行一夫一妻制,恋爱方式主要在赶集或节日中对歌相爱,双方情投意合后,简单送一些礼金就算订婚。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为滇南的瑶家婚恋习俗。

新娘家早就热闹开了,伙伴们在为她梳妆、打扮,父母在招呼来祝福的人们,院坝里的小孩抢着刚放完的鞭炮。晚上全寨的亲戚都来享受嫁姑娘的晚餐。厨房里做厨的全是阿妈家的亲戚,不管女方家里请多少客,阿妈家的亲戚一定要款待好。晚饭过后,双方摆开了对歌的阵势,从遥远的刨世神话到如今的男女私情,从“盘瓠”到如今的幸福牛活,唱一调对一调,如果哪方对不上,就罚喝下一碗酒,整个晚上变成了洒的歌会。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还通宵达旦对起情歌:“青莱白菜一起栽,十冬腊月梅花开。一年到头望年过,年轻小郎望妹来。送郎送到橄榄坡,橄榄树上橄榄多。吃口橄榄喝口水,橄榄回甜妹想哥”

次日清晨,亲戚们吃过早饭,姑娘告别父母,从后门走出了娘家,踏上新的生活道路。

我们走在弯弯曲曲的马帮古道上,不时微风轻轻送来缕缕庄稼和泥土的芳香来,薄纱似的雾在山野飘米飘去, 个个红得鲜艳的女人头饰,像彩虹样在大山里穿梭,山里的小溪哗哗地歌唱,树上的小鸟吹奏起动听美妙的乐调,花蝴蝶在绿野里起舞,就像欢送新娘似的。中午时分, 块绿色的草场f 堆堆送亲的、接亲的,人们在享受温暖的阳光,品尝着姑娘恩赐的午餐,送亲人们的嬉闹声在山峦中回荡。

离亲戚家不远的一片森林里,夕阳的万缕金辉灿灿,姑娘们打扮得溢彩流光,红色的服饰点缀着绿色的大地,生机勃勃,犹如一朵盛开的樱花。幸福的爱神在姑娘心早飞扬,项着红布更显得神美。

墨绿的森林里,缕缕炊烟从木房中升起,古老的马帮古道露出漫长岁月的遗韵,远古的围墙,色彩深深浅浅,叙述着遥远的梦境。村口站满了迎亲的乡亲,就像一面面红旗,红光灿灿,令人目眩。

鞭炮响起来了,唢呐吹起来了,锣鼓敲起来了,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走进了山寨,来看热闹的、祝福的聚满了山寨,像过节似的,顽皮的山里娃争抢着喜糖。有的抽着滇南有名的“水烟筒”发出轻快的祝福声,有的吃着橄榄回味当年的婚礼,有的喝着醇香的米酒,唱着古老的歌,女人们论这论那谈笑风生,像一幅纯朴的山寨快乐风俗画。激情的唢呐、轰鸣的锣鼓声在人群中热闹穿梭,此时的瑶家山寨变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此时,新郎却在伙伴家编织鸡笼,心里像潮水般的涌动,脸红红的,手不停地表现自己的编织手艺,因为这是瑶家的习俗,新郎须编织鸡笼,装上鸡送给来送亲的亲戚,意思是新郎感谢乡亲们把新娘送来,有的一天要编织30多个呢。这天,外人是根本无法看到新郎的,看见了你也不知是新郎,如果打听新郎的下落,会惹得村民们一阵哄笑。

瑶家婚宴开始了,古朴的新房内摆着长长的瑶家酒龙桌,桌上摆着大碗大碗的肥肉和热乎平的香米酒,阵阵的唢呐声、歌声回荡在整个瑶家酒龙桌上空,前来祝福的村民们吃着大片大片的肥肉,喝着大碗大碗的香米酒,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好客的主人端着大碗的香米酒,筷子穿着大片的肥肉(每片约3―4两)向客人祝福,对上一曲歌,喝上一碗同心酒,吃下一大片肥肉,交流着山里人的感情。

瑶家婚礼是一次歌的盛会,唱着历史,唱着生活,唱着古老的传说,独特的曲调,丰富的内涵,一首首古老的歌成了婚礼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村民们唱道:一对新人到婚堂,齐贺鸳鸯配成双,四方朋友来贺喜,同饮一杯欢喜酒

午夜了,婚礼的热闹程度有增无减,小伙们手里拿着一串鞭炮,围着新郎新娘边祝福边狂欢轰炸,噼里啪啦的鞭炮发出光芒四射的礼花,震耳欲聋,使参加婚礼的村民全部散离新房,只有新郎新娘接受全寨人的狂欢祝福,此时,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在夜空中组成一曲古老而神秘的瑶家婚礼狂欢交响曲。

顶着红布的山寨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山美、水美、歌美、刺绣美、红布美、人更美。这里虽然交通不便,却有青山绿水,这里的村民喝着自然流淌的泉水,吃着山里生长的野果野菜,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文明,享受着绿色的美好生活。这片被红布点缀的美丽家园,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我的假期已到,告别阿爹全家。阿妈还把我送到了寨头,紧紧拉着我的手说明年再来 明年再来,说了好几遍才松开。我走出了瑶寨好远好远,阿妈那顶着的红布尖尖还在那里飘荡,久久才离去……

上一篇:此刻,请你抽出时间做好四桩事 下一篇:个人合作建房,梦想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