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回译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12 12:04:16

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回译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回译是将自己或他人的译语文本再翻译回归源语文本的过程,将互文性理论与回译研究结合起来更能指导对回译的本质和功能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回译对翻译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回译 互文性 英语专业本科 翻译教学

一、引言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翻译能力,为以后从事职业翻译打下基础。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翻译理论与技巧并进行一定量的翻译练习。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影响了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回译运用到翻译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翻译教学方式,提高翻译教学效果。

当今,现代翻译学正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跃进态势。翻译研究开始由动态走向静态,由单一走向多元,人们不再单纯地就翻译而研究翻译,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本质入手,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研究翻译与社会、翻译与文化已成为翻译研究的话题,从回译角度来研究翻译也会成为一种趋势。而将互文性理论与回译研究结合起来更能指导对回译的本质和功能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将回译运用到翻译教学当中。

二、理论依据

回译,也称反译,指的是将自己或他人的译语文本再翻译回归源语文本的过程。翻译中常常有需要回译之处,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回译并非易事。从广义上来讲,口译笔记中所做的速记符号,译员翻译时将其转化为语言的过程也可视为回译。从狭义上来讲,回译主要局限于翻译学的范畴。本文所研究的回译指的是狭义上的回译。回译是另一种形式的翻译,在回译过程中,原来的译语变成了源语,而原来的源语变成了译语。回译又是一个特殊的翻译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前一翻译过程的回逆。同一般的翻译过程相比,译者回译时的自由度比较小。回译问题由来已久,虽然没有文献记载回译何时出现,但我们可以确信随着翻译活动的出现,回译就已存在。早在唐朝,玄奘就开始了从汉文到梵文的回译。印度佛教名著《大乘起信论》早已失传,玄奘将其译回梵文。

1970年R.W.布利斯林,创立了一套回译模式,至今仍为很多跨文化学者使用。布利斯林的回译模式为由一位独立译者将语篇由源语翻译到目的语,再由第二名独立译者将译文译回源语,然后将源文本与回译文本将行对比,如果回译文本中发现错误,再由第三名译者重新翻译该处,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一组双语译者都认为回译文与源文一致。布利斯林回译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我们在翻译之前无法预测需要几名译者,因此操作起来受一定的局限。随后又有一批学者如H.C.特里安迪斯、O.贝林等跨文化学者又对布利斯林的这一回译模式进行了改进,尤其是P.S.琼斯等人又引入了组合翻译技巧。首先由两位双语学者分别将源文译为译文,再由另外两位译者分别将这两篇译文回译到源语,这四位译者再讨论源文与回译文的差别,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一篇译文,再由另外两位译者将这篇译文回译到源语,六位译者再共同商讨形成最后的译文文本。琼斯等人的这一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就是涉及的译者过多,在实际操作中可操作性不大。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于196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里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互文性在源文本构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译是典型的互文翻译。

三、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回译用于翻译教学,可以作为一种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比较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译文,了解英汉语的特点,摸索翻译的规律。台湾师范大学何慧玲博士认为,回译就是将英文译成中文,再从译好的中文译回英文,用来作对比的分析,使学生能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结构上的相似与差异,经过亲身的尝试与体验,学生的印象较深刻,从而在英文写作上更能掌握语法的转换。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取用于回译的语料,即顺译文,让学生回译,然后提供源文给学生,让其分析源文和回译所得的译文,这一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中英语言文化和思维不同的理解,使学生在英译汉和汉译英过程能灵活地处理中英文语言文化因素,从而产出高质量、地道的译文。进行逆向思维的回译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翻译学习的乐趣,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翻译人才的质量。

顺译文:人们早就怀疑,大气层中有个“高温带”,其中距地面30英里。利用火箭进行研究后,这一奇异的事实已经得到证实。

回译文:It is suspected that there is a high temperature belt in the atmosphere whose center is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The rocket research has proved this strange fact.

源文: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s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 “high temperature belt” in the atmosphere,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英汉语言在句法结构上主要不同点在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重心相同,一般都落在结果结论上,但重心的位置不同,英语一般是前重心,而汉语句子一般是后重心;英语句子结构复杂,多长句,而汉语多短句;英语多用被动,汉语多用主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顺译文多短句,是典型的汉语表达方式,脉络清晰,主次易辨,而回译文照搬了顺译文的结构,句子的重心转移到了后面,不符合英语多长句、前重心的特点。通过比较回译文与源文,学生会对英汉语言的差异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翻译过程中灵活的处理中英文语言文化因素,提高翻译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许多文学名著翻译读物以中英文对照的格式出版,翻译课程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回译外国名著,通过比较回译文与源文,更好地掌握英语的特点,提高翻译能力。

回译是译文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各个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一种语言当中的词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词汇,因此译文很难完全对应源文。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尽量传达源文的意图,我们需要高质量的译文、合格的译者。回译检验译文质量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在译者将源文翻译为译文之后,由另外一位独立译者再将这篇顺译文译回源语,然后将源文本与回译文本进行对比,从而判断顺译文和回译文的质量。回译不仅可以检验回译文译者的翻译能力,同时还能考查顺译文译者的翻译水平。在翻译教学中,让学生以“忠实通顺”为翻译标准,比较源文和回译所得的译文,从而确定顺译文和回译文的质量。

通过回译的方法来检测顺译文和回译文的质量是可行的,但不能把其作为唯一的评测标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译者的意识形态、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译文接受对象和源文文本类型等都会影响译文,因而会出现同一源文文本会有不同译文文本存在的现象。若以回译性作为译文质量评判的唯一标准,就会得出异化法翻译出的译文质量高于归化程度大的译文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过分强调回译性作为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会产生一些僵化、呆板的译文。

四、结语

将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回译运用到翻译教学中对翻译教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突破当前翻译教学的模式的局限。翻译理论家、实践家和翻译教师应当加强该领域的研究,提高翻译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顾玉萍.论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3).

[2]刘倩.力求唯真求实――浅谈翻译中的“还原”问题回译.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

[3]王建国.回译与翻译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之间的关系.外语学刊,2005,(04).

[4]张鲁艳.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校教研课阶段成果。

上一篇:英语中歧义句简析 下一篇: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