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深意远 6期

时间:2022-09-11 11:31:14

摘要:本文从空间组合、空间序列、空间构成和空间尺度四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传统住宅建筑院落的空间美,着重对空间组合、空间序列、空间构成进行论述和分析,就其特点也与西方古典建筑进行了比较,空间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突出特色,研究这一特点,对于总结我国传统建筑的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其与西方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环境的发展与联系,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并以此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带来的转变、启迪与影响。

关键词:住宅;院落空间;组合美;序列美;构成美;尺度美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101-004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极大,但院落式民居是我国各民族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住宅方式。这种住宅形式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灵活地对应不同气候、地形和环境,也被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所接受,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发展到后期最典型、最成熟的住宅形式。其空间美感在中庭式院落住宅中反映最为突出,其有两种构成模式——院庭式分离型和天井式毗连型。院庭式分离型的代表是北方合院式建筑,天井式毗连型的典型是南方合院式建筑。这些住宅建筑强调空间的巧妙组合,讲究体量、尺度的配置,注重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尤其侧重对意境美的追求,它使建筑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的恢宏与气势,又能在近视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和亲和感,具有和谐之美,充满了现代有机精神,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空间构成形式。

一、院落空间的组合美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体系,建筑形体并不高大,但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组合的手法来满足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住宅建筑也不例外,以“院”为基本构成单元,通过对称均衡的“组群布局”组合方式将院落组成不同规模的建筑群组,一个院落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型建筑组群,重重的庭院造成组群空间纵深延展,给中国建筑带来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

组群内建筑都为内向布局,形成了特有的空间设计理念。稍大的建筑都不是单一庭院,而是由两个或以上的院落组构而成,以一个位于建筑群中轴线上的核心单元为主院,另外的为从院。在每一个子系统中,又有小范围的主从关系,形成明确的层级结构和从属关系。大型的则有多个类似的院落单元前后纵联或左右横连,再加一些附属小院,形成一主路、多附路的多进格局,这样就在建筑内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室外空间性质的庭院,这与西方建筑有很大不同。

中国建筑以院落为基本单位,建筑物被有组织地分布在同一空间中,空间的中心是院子,建筑物处于庭院四周,将不同建筑功能组织在不同的建筑里,这种重视整体时空构成、轻视室内构成的设计意匠与西方古典建筑构成理念恰恰相反。梁思成曾精辟论述:“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1]

中国建筑组群内的时空构成,主要呈现在院落之间的历时性观览。在同一组建筑群中,若干相似且重复的封闭院落所产生的景象和意境常常不一样,对建筑规划重点主要在不同院落空间的转换和变化上。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院落模式,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顺应多于征服、积累多于探索的文化理念,也反映中国数千年来以聚居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民族历史心态。

从布局上看,较强的封闭性、防御性是中国住宅建筑另一个重要特点。建筑的外观高墙耸立,处其内具有强烈的安全感、领域感,对外则具有明显的界限性、边界性的特征。《易经》曰:“不出户庭,无咎。”[2]385“户庭”即家门,这里指的就是在家的安全感。住宅入口处也设有照壁作为屏障,呈现出内向保守的心态,反映出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内向特点,具有以家族或家庭为核心的心理特征。这种氛围的创造,也是道家所推崇的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适宜空间,充分体现了“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3]。的理念,具有内敛的性格特质。

二、院落空间的序列美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各个院落空间不是单一封闭的,而是严谨、连续的序列空间,是种有机有序的状态,整个建筑空间呈现出清晰的导向性,人流主动线与空间主轴线重合,这种空间序列美感也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重要特点。

每个院落单元是由门、堂、厢、廊空间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各种空间构成。门空间是住宅建筑的起始部分,里侧一般有照壁作为屏障,通过这个迂回空间,视觉继而在街道与住宅内部上停顿和转换,它使住宅建筑与外部街巷保持一定距离和层次,在视觉上也把公共和私人空间分割开来。接下来是以庭院、厅堂为中心的房舍,它们位于整体住宅的中心部位,宽敞庄重,又有辅房、庭院与之相互呼应。堂与堂之间以院落相连,创造出既有深刻内涵又有浓郁生活情趣的院落空间,这就是所谓的“门堂分立”,其目的在于产生内外之别及中庭,将露天空间纳入住宅设计的目的和内容上。每一组“门堂”既是建筑平面组织的一个单元,也是变换空间景象的转接点。大型住宅中有多条从住宅内部通往外部空间的可选择路径,虽然如此,但仍旧特别突出“纵深空间”的路径,它是住宅的中轴线,是最主要路径,这是轴线层次的一大特色。有堂必有门,门与堂、堂与堂之间以院落、门廊相连,公共性房间置于前处,私密性强的房屋置于里边,体现出深藏不露、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理念。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民居的典型形式。主入口设于偏旁,从宅门开始,进入后首先是一个小庭院,往左进入一个稍大的院子,再往北转,经过垂花门进入主院。主院面积不是很大,但经过前两个小空间序列变化后,给人的感觉是豁然开朗。照壁、月亮门、垂花门形成了一道道遮挡和入口,在路径转折过程中以强化曲径通幽的意境。在多进的院落中,这种序列感和深度感更是得到强化。每个院子的正房、厢房、耳房形式虽然雷同,但面阔、进深的尺度并不相同。厅堂建筑高大宽敞、庄严雄伟,是建筑的主体;辅助空间建筑较低矮,空间尺寸小巧宜人,有亲切宁静之感,起衬托作用,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形成隔而不断、空间通透的效果。整体呈现出主次分明、虚实对照、错落有致的空间感,在花木光影的映衬下,自成一个静美的天地[4]。

从庭院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从一个院落进入另一个院落,各处景观在行进过程中逐步展现,通过视点移动形成一连串连续画面,必须行走全程才能将建筑全貌整合在脑中,建筑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多空间流动的综合感受,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时空构成。停步观赏,属于静观;穿行游览,属于动观。不同大小的庭院与高矮、朝向不一的建筑相互穿插,形成开阖变幻的空间序列,如同一首节奏起伏的旋律,引人入胜。冯友兰先生曾说“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遗,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5]同样它也是中国建筑的境界美和艺术美追求。这种经历一定时间的叠加式景观正如一幅长卷式的中国画,动态展开,步移景变,且走且思,檐不尽而意无穷,道不完则思不止,只有在自外而内、逐渐展开的序列空间变化中,方能了解它的全貌与高潮所在。

三、院落空间的构成美

中国传统住宅单个院落空间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其中的建筑物单纯规整,形成的空间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等特征,追求的是一种整体和谐、多层次递进的美学效果,具有严谨秩序、界限分明、合乎尺度等空间美特点。

作为院落空间的典型——中庭式院落,在纵轴线中央北沿正中先安置主房,在整个建筑构成中,堂为最重要建筑,一般坐北朝南,再在院子东西两侧院墙、廊庑部位,各设一座体形相对较小的厢房相互对峙,此为三合院,如果再在主房对面建一组次要建筑,则为四合院,院落四角通常采用走廊、围墙等将建筑连接起来。主要建筑与院墙、廊庑一起贴边布置,起到庭院空间的围合构成作用。中心处是开敞的院子(或天井),这种布局既可以形成宏大的开敞院,也可以成为小巧的内聚院。在同等大小的院墙范围内,中庭式布局能够取得最大的院子空间尺度,这有利于突出庭院空间的宽阔、庄重气势。我们也可以把院子周围的房屋、庑廊当作是墙壁,天空看为是天花板,那么院子就是一个厅堂或房间,这是一个很大的房屋了,正是:“天穹隆,同乎天下。”天穹就是其屋盖,这是古人的巧妙构思,充分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为一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这种理念本质是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造房,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环境,人与天的融合就是人与自然的根本统一。中国人将内院看成是人与天地、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通过庭院建筑而把中国传统哲学最崇尚的理念“天人合一”达到无限,这是中国人最高的生存理想,意境深远。

整组院落建筑只有大门朝外,其他一概向内,院墙采用实墙围合,既能切断院内外的人流交通,也能隔绝内外视觉联系。住宅外观除了宅门,几乎全被院墙和屋墙包围,外向窗户小、高、少或不开窗。主要厅房都面向内部庭院或天井,是一种封闭性显著、限定性明确的整体,这种内向性布局是住宅院落突出特征之一,对中国建筑审美特色的影响至大[6]。中国传统的单体建筑平面简单,它们必须以“院”为中心才能达到机能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将建筑群的层次逐级组织起来,做出形状和大小的变化,将内、外、主、从等关系表达出来。不过分追求其中建筑物本身的高大奇巧,只要建筑群的平面组织好,就会达到高度的艺术表现境界[7]。

庭院内部也具有明显的室内化倾向。庭院内的建筑物立面既是房屋的外观,又是庭院的内景,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室内空间由于进深较浅,不形成深邃的空间,因此很少把庭院处理成指向室内的结构,而把人的视线从室内引向庭院中来,所以给这些室外空间以不同程度的内化,突出庭院内向空间的表现力,并增加了介于室内外的复合空间,即中国古人自然与生存空间之间的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多重屏障。檐下空间就其空间形态而言,属于室内空间的外延,以模糊性来达到内向和外向空间之间的过渡调和,可以直接吸纳室外景观进入室内,正如白居易诗句所体现的: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两极之间的过渡空间正是中国建筑多层次的具体体现,它使人的视线不能直接达到目标,不让空间一览无余,也孕育了无数的可能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留给人无限遐想,由此而带来“流通空间”的感觉,使室内外之间产生了柔和的过渡。[8]建筑的内向品格,艺术的时空交织,内外的有机交融,序列的起、承、转、合以及自然景观的收纳渗透等,表现出庭院式布局审美上的独特意蕴。

四、院落空间的尺度美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实用思想,使用有节制的建造原则,“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9]最好的房间是阴阳调和的空间,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0]在建筑体量上,以人体尺度为原则,主张“大壮”、“适形”。《易经·系辞》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2]403“宇”是指一个封闭且规限的空间,“取诸大壮”意指构造坚固;汉代董仲舒曰:“足以避寒暑而不高大也,夫高近阳,广室多阴,君子弗为也,故室适形而止。”也就是说,建筑的尺度、大小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形体的高大和空间的深邃,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种与人的尺度相配的建筑理念,顺应自然规律,符合人性需要。所以中国建筑从群体到单体非常注重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的巧妙组合,营建出一种和谐通融之美,尤其被围合的庭院空间,既可以在尺度上缩小到极狭窄的不到1平方米的小天井,也可以放大到极宽敞的超过3万平方米的巨大庭院,是种处于建筑内部的、可大可小的室外空间。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空间注重水平的组合变化而不是向高空发展,很少出现像西方建筑那样超高尺度。英国李约瑟曾说:中国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通常是可以任意加建若干根据认可的高度和比例来设计的重复单元——房屋中柱间或架间的间隔(“间”)以及庭院中的空间。……在水平方向上把相对说来比较小的空间加以扩展,在许多方面比企图架成愈来愈大和愈来愈高的空间更加令人满意,后者只会使居住的人们显得矮小。[11]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气势是通过小尺度的“院”不断规律衍生出来的,不管建筑群多么宏大,人在其中活动感受的是与人亲和的尺度,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

堂建筑是庭院的视觉中心,在庭院构成中起着主控作用,庭院则是主建筑作用的放大、强化和补充。堂威严则院空间宏大端庄;堂轻巧活泼,院空间也应随之灵活多变。院庭空间大小与围合界面的尺度比,是制约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庭院空间越大,围合界面高度越低,围合分量越低,则内化的隶属度越低,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都是尽量扩大庭院空间。反之,庭院空间越小,围合界面高度越高,围合分量越重,则内化的隶属度越高,南方的云南“一颗印”、徽州天井式等住宅都是如此。徽州天井式住宅普遍采用开敞式堂屋,天井尺度也不大,使得天井与厅堂连成一片,边角部位还穿插一些小尺度的天井,加强了天井的内化品格;浙江地区的天井四合院,其庭院尺度介于北方四合院和徽州天井式住宅之间,房屋进深较大,比较阴凉,这主要依据当地的气候,既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又可排湿降温[12]。苏州民居的天井小的仅有1~2平方米,又称为“蟹眼天井”,这些都是小尺度庭院的代表。

五、总 结

院落空间集中体现了中国住宅建筑的物质和精神功能,它在真正意义上塑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最重要因素,具有高度的审美内容和形式。它使中国建筑空间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独特空间形式,其展示出的韵味正是建筑空间通过情景交融所产生的一种艺术魅力,在当前人口膨胀、城市化的进程中,想完整地继续实施确实有一定难度,这需要发挥聪明才智,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为以后建筑事业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5.

[2]佚名.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85.

[3]庄子[周],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93.

[4]贾珺.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5.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0.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8.

[7]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41.

[8]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56.

[9]吕不韦[周],张双棣,译注.吕氏春秋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6.

[10]老子[周],陈鼓应,注释.老子今注今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33.

[1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3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7.

[12]杨鸿勋.中国古代居住图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313.

上一篇:试论方言与民俗的互动关系 下一篇:章子怡 星海沉浮的国际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