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校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

时间:2022-09-11 09:00:02

再论高校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

【摘 要】从广西中医药大学慈善义工活动实施状况来看,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要促进高校体育与慈善教育的进一步结合,应挖掘慈善教育的深层次理论根基,提升发展层次;端正认识,提升慈善教育评价层面;与公益创业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慈善教育的空间;将慈善元素与“阳光体育”相结合;在高校体育教材中增加“慈善养生”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体育 慈善教育 慈善养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63-03

围绕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传统保健与养生课程(以下简称为传保),自2005年起就将大学生慈善教育内容――学生参加慈善义工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及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育总评成绩挂钩。

一、广西中医药大学慈善义工活动实施状况

每学年的10~12月份、3~5月份,固定组织20周40次(2.5h/次)以上的社会慈善义工活动,利用双休日及“元旦”、“五一”、“重阳”等节假日时间到社区广场、企事业单位或护老院为社会群众开展“三义”服务活动:一是义诊、义务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二是义务提供中医保健按摩服务;三是义务演示及传授养生功法(以下合称“三义”)。每名学生均发给一本“三义”活动手册,要求将每次参与活动的时间、地点、服务项目内容均认真记录,由学生代表、教师、护老院职工或资深受众进行考勤,每学期回收手册汇总与考勤总表进行校对,并将“三义”慈善义工参与实绩与学年总评成绩挂钩。从而建立一种常态的活动组织模式。

自2005年迄今,“传保”专选班共组织了324场次的慈善义工社会实践(包括业余时间进行的心理协调及技术技能培训活动)。历届学生参与人数达11220人次(见表1)。因为活动与教学评价挂钩的缘故,考勤档案建立要求严谨而详实,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参与者姓名均有记载。目前,以“三义”活动为主的慈善义工社会实践活动正朝着越来越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成效与不足

2004年以来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效,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拓展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大学生所组织的慈善义工社会实践活动,均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有运动负荷,加上业余、休闲的特征,故可以满足体育教育之要求,实现运动参与、增强体质、技能学习、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高校体育教学的五大目标任务。结合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项目实施和研究的展开,广西中医药大学2007年成立了以项目活动为中心任务专门的学生社团――广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保健体育会。因为项目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计划大纲)的缘故,该社团享有比其他任何社团都丰富得多的教学资源,诸如场地、器材、指导教师的配备等,因此活动的次数最频繁,活动的内容也是最丰富的。在每个学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内,几乎每周均安排3~4次的活动,包括校内的技能培训及校外的慈善义工服务。只有在受气候条件影响及期末专业课考试期终止活动。这些都非常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广西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学生四种能力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锻炼培养。慈善教育以服务他人、慈善义工为主要形式,其劳动成果能获得社会的极大认可。这种认可是一种潜在而且巨大的社会存在力量。简单地说,以克己奉献、慈善利他的形式来锻炼修养自己,对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发展极有益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协调人际关系(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及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这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是个人内涵建设、提升和完善的有效保证。

第三,提供见习的良机。以广西中医药大学的“三义”活动为例,这种活动实际上能为医药类学生提供专业见习、实习的良机。“三义”活动服务的受众,尤其是护老院的院民大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老年疾病,在为其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对其治疗及调养的方法手段作更为详尽的了解。这对医药专业的学有裨益。体育教学与慈善义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丰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这也是他们高度认同并且自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例如,开发程度和层次不够,存在认识层面上的问题。

三、高校体育与慈善教育进一步结合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挖掘慈善教育的深层次理论根基,提升发展层次

1.以慈善、和谐为标志的文明社会,其特征可主要概括为:第一,富人之富并不是永无止境的,富至一定程度或某一域境,财富的目的及价值取向将会朝着社会公益的方向转移,回馈社会,资助穷人。第二,穷人之穷并非不可改变之状态,在和谐文明的社会体制下,是一个由下往上流动畅通的社会,是任何穷人都充满着发展机会、充满着通过努力可以不断改善现状希望的社会。第三,经济不断发展,而贫富两个群体不是无限拉大,而是不断趋同及接近,中间群体不断扩大。

2.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理念中有大量的慈善思想和理念。老子:“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损有余,补不足”。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恻隐之心,仁者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类“德者康,仁者寿”的驻世养生理念中,对人性“善根”的论述及教养极为重视,“慈善之气”与儒家倡导的“浩然正气”以及中医学“元阳心火之气”的论述高度契合。慈善源出于人类恻隐、怜悯、同情的本性,由慈善向公益发展,这一趋势是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客观要求,它将指向的是社会全体公民共同的幸福。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存在慈善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无产阶级”,讲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那都是“术”,是方法,而非“道”,非终极目标。从马克思、恩格斯众多的原著之中可以窥见,其关注、研究的对象多以社会弱势群体(如产业工人、无产者)为对象,价值取向也是要让这一阶级的境况得以改善提高,倡导“重修个人所有制”,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鲜明观点,在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下,有着鲜明的、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慈善公益的突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人,而为了创造这种人,必须先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条件”,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我,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端正认识,提升慈善教育评价层面

在指导、实施开展大学生慈善义工的具体实践中,就应该多作正面认同表扬。这主要体现在慈善教育的评价层面:第一,慈善义工的参与者,只要参与了,贡献大小等同。第二,对尚无服务能力的学生而言,参观慈善与参与慈善行为等同。第三,对参与慈善义工者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加分),而对不参与慈善义工者不能作否定的评价(不加分,不减分)。第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某女生(三年级)到所在城市南宁福利院做义工,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到护老院慰问工作,勇敢地到了精神病区,受到一正在发作期的狂妄型患者的言语惊吓,结果自身产生幻觉,调整了近半年才恢复正常。此个案迄今仍是各单位部门及相关人员引以为戒的事情。简言之,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社会效益再好也不应勉强而为。第五,慈善教育的组织者必须认清,学生和受众一样。同样属于必须关爱、照顾的人群,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可体现为:遇雨则不往不做,气温低于15℃不做;气温高于33℃不做。将某些自然环境状况设置成刚性的门槛条件,过者不为,并告示于众,形成惯例。

(三)与公益创业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慈善教育的空间

在关注大学生慈善教育和公益教育问题上,湖南大学的王忠积极倡导公益创业的理念:“在大学生中应该倡导一种公益精神,尤其是那些热衷于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公益创业。”参与慈善义工的实践行动,可以广泛深入地接触、了解社会现状,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本身就是创业能力锻炼和聚集的有效过程,足以证明慈善不仅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

(四)将慈善元素与“阳光体育”相结合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级行政部门、各类学校都加大了“阳光体育”的实施开展力度,其核心思想是大力推动开展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进而保证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能力。体育与慈善义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自身健康的“阳光”,还可以自身青春的朝气抚慰温暖着别人,这是仁爱,和谐的又一个“阳光”,以“逐义”为首要任务的慈善行为是个人乃至社会群体卫生、养生的最佳方式。可以认为,注入了慈善元素的大学体育,是更加完美的“阳光体育”。慈善元素和“阳光体育”的结合,两者相互促进,能够将体育与慈善教育的结合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五)在高校体育教材中增加“慈善养生”方面的内容

可考虑在高校体育教材中增加“慈善养生”方面的内容,这样既能用慈善养生的理论来指导学生体育活动的展开,又更利于慈善观念深入学生的心里。笔者参与编撰“十二五”规划的高校体育教材,专门添加了“慈善养生”的章节。这套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材,将第一次出现“慈善养生”、“行为养生”内容。

总之,“服务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是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高校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是这一方向的有益尝试。大力开展学生慈善义工的“三义”实践活动,不仅完善丰富了学校体育工作内容方法,收获教育宣传及服务社会等诸多效益,而且有极强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未来开拓价值。此类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各级各类院校中鲜有,属于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在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组织管理服务,努力将此项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兰兰.大学体育和慈善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与职业,2008(1)

[2]陈勇.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伦理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6(3)

[3]高卫华.清教传统与美国民主的精神[J].书屋,2008(1)

[4]夏征农.大辞海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诸子集成[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6]朱尚同等.来自欧洲的马克思[J].书屋,2008(7)

[7]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论群众战略研究――2005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8]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9]谁来关注国内大学生的慈善教育和公益教育[DB].中国新闻网,2009-12-14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农村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与实践一... 下一篇:如何对体育学困生进行中考前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