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我乡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方法

时间:2022-09-11 08:44:20

概述我乡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是我乡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无论山区和坝区均有发生,造成减产30%以上,严重时造成毁灭性损失,对马铃薯产生威胁极大。

现将其发生原理和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理―晚疫病的侵染循环

马铃薯晚期的病症除了可以寄存在土壤里面之外,还可能寄生在一些比较容易感染的主体内部。其中,种薯一旦染病,那么就变成了传染源,而且会不断在泥土里发酵变质,腐烂,最终会殃及到旁边的幼苗,出现条纹状病斑。这种情况下,病斑会不断地生长和传播,直到叶片开始出现症状,那个时候,整个幼苗都已经成了病株。中心病株上面的病毒如果感染到周围的幼苗,就会再次形成片状感染。尤其是当游动孢子遭到雨淋,那么伤口就更容易感染,传染也更为严重。感病的块茎及田边的病株、病薯成为下季的侵染源。

2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侵染所致。该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这种真菌除侵染马铃薯外,还侵染番茄等其它作物,其菌丝无色。无隔膜,在寄主细胞间生长,然后侵入寄主细胞,菌丝是侵染寄主作物的唯一形式。寄主作物发病后症状为:

2.1 叶片上的症状。这个病的一般会先感染植物下部的叶子,然后使其呈现出苍白色的深绿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会逐渐变为褐色病斑。之后就会从下部直接向中心扩散,然后随着温度也进一步扩大,大概一周的时间,整个植株就会受到感染。

2.2 茎秆上的症状。叶柄和茎秆会受到直接感染而染病,并且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褐色条斑,在比较湿润的地方还会出现一些霉斑。

2.3 块茎上的症状。薯块发病分为干腐和湿腐两种类型,干腐型病斑稍凹陷,皮下组织变黑。潮湿时发病为湿腐型,病部深入内部后变黑腐烂,长白霉、恶臭,严重时整个病薯在土中腐烂。

3 影响发病的因素

3.1 温度。温度在二十度左右的额时候,最容易滋生细菌。假如在这个温度内,细菌就变得非常有活力,而且会使病毒快速扩散和传播,一般仅仅需要三天的时间,就会导致整个植株受到感染,一般气温高达二十四度之后,就会发生更严重的病变。

3.2 湿度。湿度大时易发病,湿度小时不易发病。相对湿度75%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3.3 品种。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异。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较易感病,如米粒、金冠、大西洋等;株型直立的品种、叶片小而多茸毛、叶片厚、叶色深绿的品种较抗病,如合作88、威芋3号等。

3.4 生育期。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样。幼苗期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弱,最易发病。

3.5 部位。不同的部位对晚疫病的感病也不同。老龄叶片最感病。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感病。

3.6 田块。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病重,反之病轻,平地较垄地病重。

3.7 施肥水平。氮肥施用过大,植株过密,长势过旺的发病重,反之发病轻或不易发病。

4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最好方法是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

4.1 选用抗病品种。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异。分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两种。马铃薯晚疫病菌易发生变异,垂直抗性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抗病力。生产上应选择水平抗性的品种。经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我乡适宜品种为:合作88、会-2等。

4.2 选用无病种薯。无病种薯的选用是马铃薯生产的基础,这样可以减少或消除田间侵染源。应在无病地留种和播前严格剔除病薯。

4.3 种薯消毒。种植前用福尔马林200倍稀释液浸种5分钟后,闷2小时,晾干后种植。

4.4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稀植、灌溉。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砂壤土种植的基础上,加强中耕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提沟培土,及时发现、清除中心病株。随时保证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用氮肥。注重磷、钾肥的施用。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残薯防止下季侵染。

4.5 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后立即喷药防治。可选用1:150波尔多液或硫酸铜800-10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倍稀释液或50%敌菌灵500倍稀释液或25%瑞毒霉(甲霜灵)粉剂800-1000倍稀释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数稀释液,58%雷多米尔粉剂(瑞毒霉-锰锌)800-1000倍稀释液等喷防。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上一篇:谷子病虫害防治技术 下一篇: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