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中传统美学和现代文化意识之理念

时间:2022-09-11 07:47:51

园林设计中传统美学和现代文化意识之理念

摘要:园林景观是提供给人们休息活动的室外空间环境,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关键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不经过切身体会与实践怎能造就人性化的园林环境。园林设计需要用智慧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指导,将其引入蓬勃发展的正轨,本文提出园林设计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文化意识在其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文化意识应用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的主要的特点都体现在与其它学科的横向交叉中。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等, 它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共同作用于园林设计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园林设计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综合统一的完美整体;人与生俱来的对艺术、传统、装饰、民族感的执著追求, 导致了人们对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审美观念的制约成为园林设计的一大逾越点, 美学也成为园林设计的一大支柱。

一、传统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美学在中国园林展现的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以有限的空间模拟了无限的自然风景产生了极致遐想的意境。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这种意境不断被加强。

1.化平淡为神奇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揣摩与思考。通过平淡的暗示触发人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如西湖景色虽然轮廓简单色彩平淡,但处处体现自然,宛如一幅优美的国画景有尽而意无穷, 游人观后坪然心动。这种氛围不仅仅是景致的幽静,更重要的是在时光的积淀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在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以水体为中介,转化自然之神韵。

通过山水进入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自然之道,水体作为自然的镜子在园林中的运用比比皆是。水景艺术是反映自然的镜子,其实镜子意象最早出现在佛教里代表纯净、善美、真实无漏。这种意象也成了中国园林的设计基本元素,能动地反射自然景观, 但这种反射决不是照相式的抄袭;要产生逼真的镜像奇景有几个条件要考虑: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光学原理找到观赏倒影的最佳地点;要想水体反射效果好,必须水体的平面高而边岸低, 被倒影的物体轮廓清晰。视距近水体深、光暗,边岸色彩重才能实现水面倒影明显。

如园林设计中应用镜像的典范作品应属于西湖十景之一, 三潭映月。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坡在杭为官,疏浚西湖时所创设。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 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映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

3.弘扬文化之美升华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 言外之意,即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核心, 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文化美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 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 借物抒情, “以形写意”、“形神兼备”。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的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下表现形式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注重表现整体造型的气势,并富有生命的张力。

植物的神形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尤为突出。如松竹梅傲雪霜被当作正直、高洁孤傲不羁的象征。“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象征着简朴淡泊的生活之道。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比喻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之士。清雅淡逸的兰花具有君子风范,尤为文人韵士所吟诵。拟人化的花草树木皆有情, 其文化意蕴深化了植物美。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兼顾是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艺术组合。这种寓意的沿用, 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 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二、现代文化意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将生态环境概念置园林设计的首位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设计、组织园林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 使物质、能源有秩序地循环转换, 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和生态平衡的人居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生态型园林已成了现代城市公共绿地发展的主体。

具体措施:一是物种乡土化,防治外来物种的侵袭,品类多样化,保证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是结构复层化,因时因地制宜,乔、灌、藤与草花并重构建丰富多彩、层相繁杂的植物景观, 同时节省了园林空间;三是搭配合理化,既要布局得当、景观优美,又要科学利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配置成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种植结构;四是种苗本地化,要尽量减少长途调运植物种苗的数量,严格控制跨地区、跨环境采挖移植野生植物。本地采收的种子或培育的苗木,已经过一定的耐性、抗性考验,播种或栽植后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之中,对病虫害表现出较强的抵御能力。

2.充分利用废水、废物、废地进行园林开发

人类面临很多生存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 农业面积的急剧减少,而比这更严重的是水危机。由于绿化面积大我们必须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下工夫, 安排生活洗浴等废水做水处理。用于园林绿地的喷灌。水景中的水全面执行循环利用。

最大限度保证原有植被和森林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在都市城郊植被稀疏的坡地、台地、河滩地上开发绿地。在这些区位上较大面积地植树种草,以对自然的生态环境进行人工的拾遗补缺。针对规划的文物保护地,不可动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尤其珍贵的物种即使枯死也要进行防腐保护,不要轻易砍伐。可以在其周围种植攀援植物形成独特的景观,废旧材料制成高附加值的木材替代品从环保方面来讲一可以使废旧塑料、废弃木材再利用, 减少污染。二可以节省木材, 防止森林的破坏。同样有自然景观的效果。

3.节约开支防止乱开发,执行集成式规模开发概念

大都市城郊的园林开发应该依托已建成的大容量快速道路系统轴线附近的区位优势, 发展集成式园林绿化。这种开发在规划上统一以品牌性大公司为龙头, 联动中小开发商协同运作;在开发和建设上滚动。形成规模开发格局,无疑有助于打造区域性的园林消费热点。发挥园林开发与建设中的积聚效应, 形成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洁静、生活舒适并且居住效率高、生态效率高、运行效率高、集聚效率高的现代住宅社区。集成式规模开发既可考虑区域优势, 又可以实现区间优势放大。使园林设施能够配套、共享, 居住环境能够更加具有人气和生机。更大的优点是降低了开发成本, 防止了盲目开发。

三、园林设计“借景”理法

对于园林设计者来讲,主观的情感志趣要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化表现委婉含蓄的传达出来。首先需要主体对客观景物内在规律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穷其形而得其理。这种观察可以说是一种体验,需要主体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摆脱外在形式的干扰,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似乎神经出了问题,此时主客体界限才有可能会消失,进而“心与物婉转,物与心徘徊”,再化景物为情思,由眼前景激发景中情,进而由物中之理转化为人类社会之理,情与景相结合创造出“灵奇”的作品。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随机”;“借景无由,触情俱是”。核心内容是创造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艺术形式美和思想内涵美的臆绝灵奇的风景园林作品。“借景”理法的实质就是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

本着因地因人制宜和触情俱是的原则,巧借自然之“造化”和人文之“精巧”,创造出“得体合宜”、“情景交融”的风景园林景物。中国风景园林的“借景”理法本着《园冶》所提出的“善于用因”“从心不从法”的创作原则,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人传统的古老智慧—“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文化总纲,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把人同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共同遵循一个客观规律。应该说,“借景”理法无论是对古今中外的风景园林设计都是适用的,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1.“借景”理法在风景园林创作序列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创作序列与西方比较有较大的差异。西方的设计思维序列首先强调理性分析,分析空间的功能、性质和形态。有时甚至最后才确定用什么植物种类进行点缀。而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中国的文化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对其影响至深的首推中国的文学。文学,可视为中国一切文化艺术的鼻祖或源头。一部《诗经》不仅确立了“赋、比、兴”的文艺思维体系,并且影响到其后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成长与分化。中国风景园林创作的基本理法和设计序列也基于此脉,不过另具有其环境艺术的特殊性。中国风景园林不仅有高度的艺术境界,而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身的风景园林艺术创作的方法。“借景”中“借”是沟通情意与景象、景境的一步,是将无形无象的情意转化为实体境象的一步,是将情意寄入境象的一步,是由精神性的情意转化成精神与境象相互交融成为意境的重要的一步手法,所以称之为中国风景园林创作的要法。

借景在风景园林创作中不仅与立意、相地和布局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园林设计细部处理的灵魂。具体而言就是先有建园的目的或宗旨“借的明旨”,再通过“借宜相地”及“借景立意”把建园宗旨变为再具体一些的构思或塑造意图,草拟“景题”和抒发景题的“意境”,有了这些主观上构思以后,便据此布置和组织景象空间结构,使园林创作以精神空间化为物质空间,从抽象到具体。有了具体的景象布局之后,再结合具体的景题和意境来设计具体的景象形式,进而创造出满足使用者物质与精神需求,符合时代审美风尚,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象和景境。这其中借景手法始终贯穿各个环节,它将无形无象的情意转化为实体景象,完成由精神性的情意和看似自生自灭的自然物转化成物我交融的园林景境。

2.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之创作序列

借的明旨。明旨,就是首先建园的目的或宗旨。世人做事皆应有的放矢,园林亦然。现代风景园林建设的总目标是:不断满足人们对人居环境中在物质及精神两方面的综合需求,建设生态良好、优美的环境;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提供既有利于健康、同时又可供文化休息和游览的生态环境。

四、结语

中国园林是富有哲学思想的自然风景的延伸魅力无穷,展示的是中华园艺独树一帜的风采。如何将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用于现代中国人的快节奏、舒适、自我、个性鲜明的居住模式如何使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文化意识相结合,才是现在园林设计真正的课题。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现代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 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园林设计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地思考、自省;需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判以及听到不同的声音;需要更多的人重视设计思维的过程;需要用智慧创造出符合当代的美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梁隐泉、王广友.园林美学. [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2、顾孟潮.信息,思维,创造-空间环境设计创造思维特点与思维类型.[J].建筑学报, 1996.

作者简介:马少军(1966年6月出生)、男、籍贯(浙江省绍兴市)、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职务、高级工程师职称、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园林设计)。

上一篇:漳河柳扦插技术 下一篇:高强预应力管桩的浮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