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物理备课

时间:2022-09-11 07:19:49

浅说物理备课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全面的备课不但对一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且也是一次次教学技巧的历练过程,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备出一节好课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正确认识备课的含义,纠正对备课的片面理解

笔者经常听到周围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的抱怨:备课时下了不少工夫,将教案编写得工整规范,但一到课堂上总感觉课备得并不充分,达不到预期效果。经观察了解后发现,原来这些教师对备课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备课就是编写教案,那么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备课呢?真正的备课应该包括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写教案只能算是备课的一部分,课前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大量的备课在教案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当然教师还必须翻阅相关期刊或上网查一查,在教案的备注栏做注解记录。除此而外,还要充分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精心制定预案,以期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导权。所以,要备出一节好课,首先一定要正确、全面的领会备课的含义,全盘考虑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备学生,备教材,备实验,备教法,准备教学图片,设计合理教学环节,查找各种相关资料,设想学生的提问,思考课后作业的时效性等,这样才能备出一节准备充分、结构完整的课。

二、系统分析教材,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充实备课内容

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物理学的各部分内容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备某一节课时,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本节知识内容,而要将视野拓宽到整个中学阶段的物理教材中,甚至有关联的学科教材中,把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弄懂、弄通、弄透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搞清本与本、章与章、节与节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备课时灵活引用。通过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引用,既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了已有知识,帮助理解了新知识,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了线,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应用。

三、做好课题导入环节的设计

新的一节课课题导入的怎样,对上好整节课关系很大,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力等。在备课时要重视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认真构思设计方案,反复推敲新课的导入时机和方式,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被激发聚集起来,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课题导入环节设计的关键是导语的设计,该如何设计导语呢?因为每节课的内容、重点不同,导语的设计也不一样,所以导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模式。但总体看来,导语的设计要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①语言要精炼概括,不要繁琐冗长;②导语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重点;③语言要准确恰当,不要含糊其词,模棱两可;④导语的设计要巧妙新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的方法和全过程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知识、思维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深浅适当;怎样使课堂语言生动准确、通俗易懂;要考虑学生会在什么地方迷路,出错,对什么问题难以理解,教师应如何点拨;要考虑教材在什么地方需要铺垫补充,怎样过渡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给学生予留充分思考的时间;哪些地方需要重锤敲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对不同的知识类型,根据其知识特征及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对理论性强的抽象概念,重要知识点的应用,应举例说明,以讲为主,让学生彻底理顺知识概念。总之,备课时要常常站在学生的一面,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备出来的课才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筛选课堂例题,深化拓展理论知识

课堂例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概念、公式和原理等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对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拓展思维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例题的选择应以教材提供的例题为主,但不唯教材,应将视野拓宽到各种教辅材料中以扩大选择的余地,必要时对有些题目可根据教学要求用心修改,赋新完善。选择设计例题应坚持以下原则:①基础性课堂例题的选择一定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和主干知识,把学生获得的概念、知识点通过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夯实基础,达到灵活掌握。② 典型性题目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设计科学,启发性强,有普遍指导意义,能给学生留下不少值得思考的东西。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程度选择一些集知识和能力于一体被大家一致看好的经典例题。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时,可举例题:求撑竿跳的最大高度?既让学生掌握了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思路,又能培养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型本身又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③层次性对于有一定综合性的例题,可将题目的问题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解为若干个分问题,分层次解答,以延缓知识梯度,使学生进一步明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帮助学生理清分析思路,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④延伸性为了体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例题内容在贴紧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知识点和形式上可做适当的延伸拓展,加强与教材其他相关内容的交叉结合,给学生提供深层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备课的内容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在备课时,不能过分地迷信名师名校的教案范本,照抄照搬;不能盲从地、机械地套用别人的“经验”,做不切实际的“面子工程”――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而要下功夫认真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设计出真正体现教材知识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备课才是充分的、有效的备课。

上一篇:创质量名校 育高素质人才 下一篇:如何通过“谈话法”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