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1 07:00:16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介绍了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特点,指出了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对策;安徽舒城;干汊河镇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42-02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活依靠。实行土地有序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定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笔者根据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的经验,并结合舒城县干汊河镇的实际情况,对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1 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特点

1.1 土地流转基本现状

干汊河镇位于舒城县县城西郊约5 km处,是通往国家AAA级风景名胜万佛湖的第一门户,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商贸繁荣。辖20个行政村,1个街道。全镇总面积80.4 km2,总人口58 360人,16 383户。耕地2 610.29 hm2,其中水田1 954.30 hm2。目前,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正以转包、互换、托管、租赁等方式向大规模集约式流转。其中6.67 hm2以上土地流转面积为1 100 hm2,涉及农户逾6 450户,规模经营在26.67 hm2以上面积504.07 hm2,涉及农户4 155户。分别占全镇耕地承包面积和农户总数的41.3%和48.2%。

1.2 干汊河镇土地流转主要特点

一是形式多样化。干汊河镇土地正以转包、代管、租赁、互换、托管等形式进行多样化流转。二是流转规模逐步扩大。当前,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离开土地寻找致富路的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劳务输出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离开土地,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促使农村土地的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干汊河镇实行了大面积多渠道兴办示范园,发展规模经营、连片种植,发展优势产业,从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特别是土地流转承包大户的相继涌现,66.67 hm2以上的精品蔬菜规模化种植,66.67 hm2以上的水稻精种植,33.33 hm2以上药合连片规模种植基地,精品蔬菜、药合、葡萄等都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展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2 干汊河镇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法制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在进行土地流转实际操作中,不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与发包方签订书面合同,大多实行口头协议,即使签订了合同也未到管理部门进行备案公证。虽然少数农民签订了合同,但是合同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农民未在合同中明确自己最基本的责权利关系和对方的违约责任,更是没有实行专人负责管理合同。致使大多数的土地流转没有较强的严谨性、集中性、明确性,而是自发、分散和盲目,双方的权益不能得到合法、有效的保护,为后期引发纠纷和矛盾留下隐患[1-2]。

2.2 农民思想观念传统

由于农民的思想观念传统,土地流转进展缓慢。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实行农村土地承包改革的新生事物,农民对流转政策不甚了解,所以对于土地流转放弃经营权,农民的思想顾虑很多。一方面,农民担心把土地流转给承包大户之后,承包大户肆意施加化学肥料,从而破坏了土质,土质难以恢复到原状而影响土地后续使用。另一方面农民怀疑承包大户的经济支付能力,担心租金不能正常发放,因而没有安全感。再一方面,农民更是担心放弃土地经营权后,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诸多因素使农民宁愿把土地撂荒、弃耕,或者自己粗放经营,也不愿意轻易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而放弃土地经营权。最终导致土地流转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不能够高效快速地运行。

2.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干汊河镇没有建立明确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为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提供有力的生活保障。没有为农村年老体弱的农民建立健全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但农民的看病、子女上学、养老等所需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来解决,因此农民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不少农民为了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宁肯把自己拥有的土地用廉价的辅助劳力(即老人、妇女、儿童)粗放经营,甚至贴钱把土地耕作着,也不愿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外,由于当今政府及相关部门没能很好解决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留守孩子随城上学待遇无法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的待遇,所以不少农民无法安心进城务工,而不得不从事农业生产,放弃将土地流转出去。

3 干汊河镇土地流转对策

3.1 加强法制教育意识,规范土地流转操作流程

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土地流转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土地流转政策法规。通过法制思想教育让广大农民知法、懂法,用法律的手段加快土地流转进程,积极引导、教育农民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签订规范有效的流转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明晰土地产权。做到土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规范合同的登记、立卷和归档。时下也应因地制宜,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合适的土地流转新机制。

3.2 加强多渠道引导,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通过媒体、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深入到农村基层,向广大农户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相关政策;通过宣传典型的能人致富先进模范事例,充分发挥外出创业有成人员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向传统观念的农民多方引导,逐步消除农民传统思想束缚。使更多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从而快速有效地促进土地大规模的流转[3-4]。

3.3 切实健全保障措施,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建立农民社保资金,加大政府在社保资金中的配套比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筹集发展农村社区保障,通过政策激励农民自行自愿主动参保;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就业、养老、合作医疗等基金的筹集,引导农民降低对土地的生存依赖性;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使农业灾害降到最低限度;健全产业化协作体系,鼓励工商企业投资,从产前、产中、产后和四荒开发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订单农业的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化经营;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扶持,为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4 参考文献

[1] 国家金库安仁县支库课题组,卢兵生,李松.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2011(4):57-60.

[2] 陈万军.探析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现状[J].现代农业科学,2008(8):96-97.

[3] 余小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合作[J].经济与科技,2010(16):32-33.

[4] 牛永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晋中市榆次区为例[J].山西农经,2010(3):11-15.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及管理方法分析 下一篇:永安市丘陵地区方竹栽培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