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11 06:18:05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领悟到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4.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学习运用联想、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理解以顽强的毅力与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初步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品词析句,由文本矛盾处生发思考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家实笔下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

2.听写词语,同桌检查,及时订正。

极其平常 神奇 崇拜 望而生畏 敬畏

3.出示文中三个重点句子: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教师启发,读读上面这三句话,你读出了什么疑问?

这一株柳树,在作者的眼中是“极其平常”却“神奇”,甚至于“崇拜到敬畏”,这是什么原因?这样写是否矛盾?

【设计意图:从“极其平常”到“神奇”到“崇拜到敬畏”,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这株柳树情感的变化。抓住四个词语和这三个关键句子,由“平常”还是“神奇”生发开去,在课堂中巧妙设疑,可谓是“抓住了牵牛鼻子的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一咏三叹,解读柳树的“神奇”

1.直奔中心,找到这株柳树神奇的原因。

作者为什么会觉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如此神奇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交流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作者觉得它神奇是因为——引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还因为——引读“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找到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重点句子,作为教师与学生、文本展开对话的切入点,为组织教学理清了思路,同时也奠定本课学习的情感基调。】

2.体会生长环境的恶劣。

青海高原的环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课文中哪些词句告诉你了?细读课文,及时批注,抓重点词语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出示一组短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恶劣的环境。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

铁铸一样的青山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这些短语中,从课文的句子中读出画面,从而了解青海高原的特点,感受高原柳的神奇。】

3.感受自然的独特锻铸。

(1)默读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思考:在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中,大自然给予它怎样独特的锻铸?

揣摩、交流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等)

“锻铸”是什么意思?是谁锻铸了这株柳树?(高寒缺水、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发挥想象,说说这株柳树被“锻铸”时是什么样的情形?

【设计意图:抓住“锻铸”一词,引领学生仔细涵咏,反复追问,重锤敲击。通过品读想象,再现柳树成长历程中遭受的挫折与磨难,感悟在逆境中成长的生命伟力,从而真正走进了这株柳树的内心。】

(2)干旱和寒冷决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作者说——

出示句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生齐读。

【设计意图:一叹神奇——在恶劣的环境下,这株柳树能存活下来,令人感慨。】

(3)揣摩表达的特色:排比的句式;反复的手法等。

4.欣赏“一片绿荫”。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片绿荫?从哪些关键词句中读出这些感受的?用一两个词语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独特锻铸”“生铁铁锭的色泽”“撑立”“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等重点词句,揣摩品味,从这株柳树的神奇挖掘开去,体会到这株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2)这么顽强的一株柳,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作者怎能不感到神奇呢?

出示句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学生第二次齐读。

【设计意图:再叹神奇——在恶劣的环境下,这株柳树不仅能存活下来,而且能创造出自己的一片绿荫,令人敬佩。】

5.出示高原柳的插图,迸感。

课文学到这里,第二课时也已过去一大半,我们还未真正见到这株柳,同学们,想不想去亲眼目睹作者笔下的神奇的柳树?(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插图)

在深入了解了这株柳树之后,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依托直观形象的画面,借助丰富的想象,强化感知,引领学生与高原柳对话,使得柳树的顽强坚韧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你的内心一定有很多想法,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朗读读出来吗?

出示句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学生第三次齐读。

【设计意图:三叹神奇——在深入了解了这株柳树之后,在与这株柳树对话之后,学生对这株柳树的敬畏情感油然而生。】

6.对比高原柳和灞河柳,感悟写法。

(1)引发讨论: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和作者一样觉得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都无比地崇拜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作者还写了第八自然段,是否多余?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故乡柳,用家乡柳对比高原柳,为的是衬托高原柳的坚定信念,这是对比衬托的写法。)

【设计意图:学一篇课文,不光要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关注言语形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讨论,把学生的视角聚焦在表达方式的揣摩上,做到了既“得意”也“得言”。】

(2)继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高原柳、灞桥柳谁最幸福?你会选择做高原柳还是灞桥柳?

三、走近作者,感受生命的“神奇”

1.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听写第九自然段,同桌检查后订正。

2.现在你眼前的一株柳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真英雄)

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透过这株柳树,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自己。(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略)。

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株柳树这样的人,你知道哪些人?

学生交流,回顾书本中或生活中的人物司马迁、谈迁、海伦·凯勒、霍金等。

3.教师小结:从这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身上,从作者实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抒发着作者的情怀。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把这株柳树的神奇升华到人的生命的神奇的高度。从这株柳树和作者实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坚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是对今天的孩子成长有益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枫桥实验小学)

上一篇:小型LNG厂挑战 下一篇:连线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