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事迹材料

时间:2022-09-11 04:34:07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是大地的儿子,朴质如大地上的一块土,山野里的一棵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履行着一名基层干部的职责,以那并不强健的肩膀,一头挑着党的事业,一头挑着老百姓的利益,走过了短暂而壮丽的人生旅程。他是做人的标杆,为官的楷模,人们将永远铭记他。

他是一首悲壮的歌,他是一部青春的诗,他是一段未了的情,他是一片洁白的云......朋友,这不是记者浪漫的描绘,这是山川苍劲的回响,这是百姓凝重的回声!唤一句:"*,你在哪里?"多少目光在顾盼,多少心房在激跳,多少泪水在涌流,多少话语在倾吐。归来吧,年轻的公仆;归来吧,大地的儿子!

让我们在期待中认识一下远去的*。*是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副镇长,由于累病交加、猝死在办公室,年仅35岁。他静静地走了,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做人的尊严。用党员的标准,交出了一份完整的答卷。他虽然资浅年少,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许多同龄人和常人没有做出的不平凡业绩。他虽然身处穷乡僻壤,职位不高,却不忘职责,为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呕心沥血,不改初衷。他虽然不事张扬、谦和沉静,内心世界却瑰丽多彩。他生前写下的3万多字日记,真实完美地展示着他的理想、情操和追求,给人以高尚,给人以充实,给人以震憾!

如果说,*是新时期基层干部的楷模,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忠诚实践者。那么,*用单薄的躯体承载的朴素年华和崇高品格,又是希望的火炬,生命的诠释。尽管他离开我们已经好几年了,但在宁城天义、在汐子、在二龙,基层干部和乡村百姓提及戴胄魄无不为之动容。人们流下了那么多依恋和悲伤的泪水,人们从心窝望受戴他、怀念他、呼唤他。至今,人们仍清晰地记得送他时的悲怆和凄婉。那是老百姓为他举行的最隆重的葬礼啊,汐子镇没有过,宁城县没有过......

他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千名百姓自发地为他送行,滂沱的泪雨惊天地、泣鬼神......

这是一个痛苦的时段,这是一组惨烈的场面:2001年8月29日早晨,祥和的宁城县汐子镇被噩耗笼罩了,老百姓怎么也不敢相信,他们朝夕相处的副镇长*竟然不辞而别。人们惊呆了,顿时哭喊连天,泪水浸透了汐子镇。

"戴镇长,你才35岁就走了,太可惜了!""戴镇长,昨天你还在兴隆山上,怎么一早就没了,你是活活累死的呀!"

人们在失声号啕,人们在揪心惋叹。很快,全镇19个村都派人从十里八屯赶往镇里。一时间,原本安排简朴的丧事居然大超"规格",300多个花圈从卫生院摆到十字路口,10多位村民哭昏在卫生院旁。

镇畜牧站站长冀常义泪往心里流。他说:"我好后悔呀,昨天晚上9点40分戴镇长给我打电话,让我找刘镇长具体落实明天宁城集团来参观的事。他说,我现在挺难受,得躺一会儿......我到镇里路过他的门口,看到他平时12点才熄的灯灭了。我本想问他的病情,又怕影响他休息,因为他太累了......假如我当时敲门,他病倒也会得到挽救......"

镇政府伙房师傅黄建军伤心地说:"傍晚时他说身上冷,我以

为他是感冒,为他做了姜汤,又做一碗疙瘩汤。见他捂着肚子弯着腰,劝他去医院,他说晚上还有事......”

*的妻子张瑞华哭得死去活来,她抱着丈夫的遗体,哭诉道:"成钧,你明明在山东发病,回来却瞒着我,只说是中暑了。你在家只休一天就上班去了,咱家搬到天义半年,你从未在城里好好呆两天。昨晚我和女儿还去火车站接你,哪知你再也回不来了......"

8月29日晚上,烧锅地村的百姓都没吃饭。村干部和8个村民组长,还有镇里的干部们主动为*守灵。年近50岁的王桂兰是烧锅地村二组组长,她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鼓励她:只要对党、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握紧拳头向前走,什么也别怕!上午,她听到戴镇长去世的消息,跑到镇卫生院太平房,扑在戴成钧遗体上,哭道:"戴镇长,老百姓需要你,咋不让我去替你死呀!"她见*眼睛微微睁着,就用手摸他的脸,说:"我知道你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你还有很多惦念呀......"

30日拂晓,灵车从汐子镇中心卫生院徐徐开出,整个汐子镇大街两侧早已站满了人,人们用泪水为他们的好镇长送行。按当地风俗,灵车先到烧锅地骨灰堂停一下,然后再去天义火化场火化。然而就在灵车出镇后,沿路农民放下工具,跑过来拦住灵车。他们跪在路上痛哭,说什么也不让灵车走。当地很多农民原以为要在烧锅地召开追悼会,当听说要到县火化场开追悼会后,人们一帮一帮地涌来拦住灵车,有人哭倒在地上。

烧锅地村70多岁退休干部王瀚跟着灵车哭了七里路。他说,戴镇长没给我本人办过啥事,可我亲眼看到他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老百姓就认这个,这样的干部多几个,百姓的日子哪有过不好的?他这么年轻,怎不让他多活几年啊!我跟着灵车,心里老想这个。

从汐子镇到烧锅地骨灰堂约有13里路,灵车却走了3个小时。灵车来到天义火化场已近中午,这里集聚了300多人。火化场外,停着小轿车、面包车、摩托车、"二马子"及"三马子"农用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辆出租车。那天,一些人为赶上参加戴成钧的追悼会,把天义县城的出租车几乎打光了。

兴隆地村护林员杨希彬老汉是从山上回来才知道戴镇长去世。他搭车就往天义镇奔,可*遗体已经火化。他哭着回村,向一杂货店赊一打纸、一把香,店主一听是祭戴镇长,马上说,戴镇长是好人,你的那份我不要钱,我再给你一打纸、一瓶酒,你替我也尽尽心!

据统计,30日这天参加悼念活动的干部群众多达千余人......

从未经受过的哀痛,从未经见过的送别,从未经历过的表达。这就是广大群众发自内心对*最深切的悼念;这就是他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鲜活见证;这就是当地百姓对他堂堂做人的伟大回报!

"一头是百姓,一头是国家(党委政府),哪一一-头也放不下"。

--摘自*日记

*英年早逝,无疑是人生的挽歌。他披着晨光来,沐着星光去,没有惊天动地之声,没有叱咤风云之举。然而,他的走却产生了如此强大的冲击波和震撼力,引发了人们广泛的思考。

熟悉*的人们都知道,*的字端庄流畅,可*是否会作画,谁也不清楚。这里有幅他勾勒的漫画"竖写的基层干部四字上平平地一条扁担,扁担两头挑着两个筐,一个筐里写着"国家",一个筐里写着"百姓"。画图下面写着这样的文字:"一头是百姓,一头是国家(党委政府),哪头也放不下"。这幅图画,是他2001年2月24日所作。

这幅图画,又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三万字的日记中发现的。他为什么要画这幅图?"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应是他人生的抉择,这应该是他使命的读白。

翻开一篇单纯的履历:*,男,汉族,1966年9月22日生于普通农民家庭,1991年9月入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助理畜牧师。从1985年开始,他先后在宁城县大城子镇、二龙镇、汐子镇工作,做过畜牧技术员、党委秘书、宣传委员、镇长助理、副镇长。直到去世,在乡镇基层干部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16年。16年中,他一直都在为这张画图实践着、耕耘着。

怎能忘,那是2000年9月,镇党委、政府按照县里的部署,在全镇展开建蔬菜大棚的战役。在党委、政府联席会议上,首先决策在机家窝铺村搞一片大棚。这时*在会议上主动请战,亮明想法,得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赞同,决定由他和组织委员于福志去烧锅地村抓点。*深知,调整农业结构是国家的大政策,调整结构目的是为农民增收。从这点上说,国家的政策同百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问题上,既要维护好群众利益,又不强迫命令,让农民接受,责任不轻。他和于福志赶回烧锅地村,召开村组干部会、群众会,从外地经验讲到实际效益,讲得嘴干舌燥,少数人同意,大多数人却不同意。他们担心不懂技术又怕把菜卖不出去,种玉米已习惯了,水浇地亩产一千六七百斤,有把握。

这天晚上,*迈进了父亲的家门。他说服了父亲。父亲说:"行,我这就去动员你叔叔大爷们。"把大棚建在哪儿?他选址在与杨家窝铺村蔬菜棚区毗邻。他认为,只有借势成规模,实行联片经营,才有市场、才有销路。可这荒芜的地块却是本村的坟地。

"*要挖祖坟!"这消息在村里引来争议,遭到很多人反对。*又一次迈进家门:"爸,咱们先把我妈的坟迁出,带个头"。父亲一时语塞,老伴死了不到三年,现在迁犯忌讳。半晌,父亲说:"成钧,可不是你妈一个坟,你爷爷、你太爷爷的尸骨都在那儿!""爸,人死如灯灭,埋在那儿冷清又占地。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想祭奠时上骨灰堂有多好"。

父亲点了点头。接着他又陪父亲到本家亲属家去说服。以后,又同于福志将迁坟的事通知在县里工作的有关领导,得到县民政部门的支持。尽管一场迁坟的风波平息了,可*还是掏自己兜,给迁坟困难户们垫了上千元火化费。迁坟让地总算有了眉目。始料不及的是,原来报名建大棚的30户中有7户打了退堂鼓。

而此时,他已同农业站的同志将大棚总体设计完成了。现在有7户不干了,他没有责怪群众,而是认真思索原因。他说,群众对新生事物还不认识的时候,我们不能责怪他们。群众不信任我们干部,说明我们过去有失于民,同干部在思想上有堵"墙"。打通这堵"墙"的关键,是我们干部要把心交给他们,用实际效果来说服引导他们。于是,*把攒着买楼房的钱投资承包6个大棚。

2001年,蔬菜大棚见到了效益,很多棚收入上万元。直到此时,才有人把他承包的大棚以三期付款方式买去。百姓们清楚,*垫钱投资建大棚,出让时又将政府补贴返还农户,自己里外相抵倒赔8000元。*从中感悟到,群众能不能得到实惠,只有这一条就是看给群众办了多少实事好事,群众对干部认可不认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他信这个理!

*心里放着百姓,为百姓做实事不遗余力。2001年5月以后,他在指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兴隆山流域生态建设时,白天上山踏勘规划,晚上回来就向农民宣传建蔬菜大棚。他说:"兴隆地村山地多,单靠种粮永远也兴隆不起来"。建大棚要先解决水源,他联系水利站的同志来帮助查找水源,定位打井。就这样,兴隆地村建起了56个蔬菜大棚。这期间,他发现后街住的房东家没水,一打听,整个后街都没水。原来是放水时由于这儿地势高,水放不过来。要解决问题必须另敷一条管线。他对村干部说,你们负责动员大家挖管道,我想办法解决管子,他找到有关部门支援了300米的管子,解决了后街群众"吃水难"。去年6月落雨,庄稼长起了,草也窜起来了。可人们都在会战工地,眼瞅拔不出苗地要撂荒。他几个中午给二龙等地打电话,雇来80多名劳力,解了燃眉之急。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他请来放映队放了一个多月的电影,兴隆地每晚都是欢乐之夜。

*心里放着百姓,关乎百姓利益的事抓住不放,有一个时期,某公司鼓动农民养狐狸,他调查发现是传销骗局,就到岳家窝铺村6组郑国恒家去做制止工作,并在全镇各村走到哪就宣传到哪,为百姓避免了损失。大八家村农民王泽民听说俄罗斯饲料菜喂獭兔好,想种拿不准"章程",就跑到镇上找戴镇长咨询。当时*不掌握这个资料,便让王泽民先回去,不几天,他查到资料手抄半页给王泽民捎去。王泽民按*提供的信息,从巴林右旗大板引种定植1.5亩俄罗斯饲料菜。他说,*那么忙,还记着我的事,太让我感动了!

是的,在老百姓眼里,*是不摆官架子的人,是有知识的"明白人"。村民们信服他,大事小情愿找他。他多次抄下致富信息,给养殖户捎去。还办起《汐子信息》,自任主编,经他手就编发60多期。他心里装着群众,也了解下情,全镇养牛1654头,谁家养几头牛他了如指掌。群众需要什么信息,怎样为群众服务好,成了他时刻牵挂的大事。

一个肩挑重担的跋涉者,一头担着国家(党委政府),一头担着百姓,脚踏实地向前走着。人们看清了那个人就是*。是什么力量使他步履坚定?他在手记中写道:"以一颗热心,一种激情,一份责任,一个坚定、求实、发展的心态,不断地追求工作和生活高目标"。这就是*作出的回答,这就是一个基层干部高尚的情怀。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窘困而改节"

--摘自*日记

一位同*并不相识却在同县工作的司机说,"过去的干部文化素质低,有德;现在干部文化素质高了,但有的德不好"。这话不免有些偏颇,但一针见血。*并没有听到他这位同乡的话,可是他却在现实生活中清醒地看到,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干部的如果生活作风不检点,追求享乐,,必然脱离群众,被群众所唾弃。而基层干部天天同百姓打交道,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为此,他时时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他把坚持党性原则,修身立德,作为世界观履行之本,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他在一起工作生活的人,说他有自己的做人准则,说他当官有官德,做事不含糊。

*是农民的儿子,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在清贫中度过的。多年来,他生活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一件半袖穿了四五年还舍不得扔掉。1999年冬要到呼和浩特市办事,才做了一套西服,只穿几次就挂起来。他叔伯妹妹不平地说:"二哥,你咋穿得这么破?你也买双亮皮鞋,穿件皮夹克,抖抖镇长的威风!"*笑呵呵地说:"哥抖什么威风,过草地还穿草鞋呢!"

他这样作不是为给别人看,不是矫情,而是在多年艰苦生活环境养成的习惯。他也不是小气,见别人有困难,解囊相助,在所不惜。汐子村8组白红梅手被摩托车撞残,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劝她养大鹅,还给她担保贷款。去年白红梅两个女儿都考上大学,报到时没钱,*拿了4000元送过去,说:"你家同时出两个大学生,是汐子镇的喜事,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学!"后来*又帮她丈夫贷款买了链轨拖拉机,推土、挖掘的活儿都是*给联系的。白红梅过意不去,非请*吃顿饭。*轻声应允:"白大姐,这顿饭我是吃定了,但要等你两个姑娘大学毕业时,我喝庆功酒,行吗?"

*对荣誉总是谦让。十几年来年终考评,大家都公推他最优秀。他说服领导,把名利让给别人。1998年前汐子镇畜牧站榜上无名,*调来后力抓产业调整、发展小区建设,2000年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个人表彰名额拨下来,他说啥也不要,硬把畜牧业站长推为全国先进个人。有几次镇领导果断拍板,不管他怎么推让,非报他不可。他去世后,人们看到他曾获过的奖励证书共12个,其中有市、县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公务员、政绩突出个人等。人们说,戴镇长的奖牌个个过硬、亮亮堂堂。

*严以律己,修身立德,与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丰富自己密不可分。他在手记中写道:"一天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天不学习同行知道,三天不学习群众知道"。"不学习就要落后。不抓学习,仍然要落后。古今中外,不是平庸之辈的也都不是懒惰厌学之人。""多看书,多读报,多学习,多思考,多听多看,多搞调查研究,多锻炼记与写,多办实事,多总结经验,多创新意,多争一流,做精明的实干家。"多年来,他每天坚持秉灯夜读,寻觅着、思索着,写下了270条3万多字的心得手记。他淡泊个人生活,在学习上舍得投入,见了好书就买。经自学考试获得了行政管理大专文凭,病故前还在攻读后本和大专英语。

*胸怀坦荡,守土有责。记得他在二龙镇当行政秘书分管食堂时,把伙食帐目管理得一汪清水,就在他离任交接时,哪怕一包茶叶、一盒烟都一一交代清楚。他分管常务管车,从未因个人私事而用车,也不因事开公车。他在手记里写道:"注意影响,自己开单位的车回家或办私事,会有损领导的形象"。他分管镇里招待费审核,又负责接待客人,一般都是安排好用饭,他不陪客。一次他同镇长、财政所长到天义县城办事,路上碰到当县委主任的表姐夫,中午一块用餐。吃完饭财政所长要算饭费,他说什么也不让。他说:"今天是我个人请客,得我自己出钱"。

*身体不好,因为工作忙竟很少上卫生院。可他临走前一件事,却成了汐子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慨叹。那是2001年8月26日黄昏,*顺路拐进镇卫生院,说连续发烧好几天,想开点退热药。接诊的杜萍大夫劝他明天来医院全面检查一下,他没来而是下乡了。据杜大夫回忆,那天戴镇长拿药是整钱,药房不好找,就说几片药不要钱了。他硬是站在那里外摸了五分钟,把找出的四角零钱塞进小窗口。他死后,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都惋惜他第二天没来住院,更忘不了他交四角钱的那一幕。

*在原则问题上对自己从严,对家人更"六亲不认"。他在手记中写道:"当官不能总照顾情面,该抹下脸来就得抹下脸来,原则问题决不让步"。一年秋季,父亲寻他说:"咱家一万多斤玉米卖不出去,你联系粮站可能每斤会多卖二分钱。"他却说:"爸,这个人情不去做,那二分钱,我给你补上"。还有一次,他妹夫因被罚,妹妹找到镇里让他给派出所讲情。他说:"你若有别的困难,我会帮你,这个忙我不能帮,让他受受教育好。"

*家住二龙镇政府的两间家属房。去年孩子到县城上中学,就在天义租了民宅。镇党委书记刘晓军深沉地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爱人和女儿住上楼房。他曾到县城看过几次房,但都太贵买不起。后来经人在公安局联系了一处楼房。一说得8万多块钱,只好又放弃了。他和爱人共有五万元存款,可他在家乡带领建设蔬菜大棚时,自己拿钱办大棚,临死前才把大棚转给他人,钱还不能还回来。直到死,*也没能让爱人和女儿住上自己的楼房。

群众说*是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好干部,这个评价是公平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这是他在1998年5月11日用于自勉的书摘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把平凡的事做好,你就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你就不简单"。

--摘自*日记

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能,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一辈子只有35年,太短暂了!然而,他却做了数也数不清的好事,细微之处见精神,堪小善积大善,善始善终。

*摘记于电视片一位百岁老人的话:"我长寿的秘诀有两个:一是热爱劳动,二是心地善良"。他追求健康,虽没有长寿,可生命有质量,因为他兑现了这两点。在二龙镇任宣传委员时,办公室有位同志患有关节炎,每天他扫地从不在该同志桌上洒水。他在汐子镇兴隆地大会战住在房东家,每晚进院时总是悄然而行,不惊扰房东休息。天一放亮,他起床给房东扫院子,喂驴,房东大嫂把他的脏衣服洗了,他谢了人家,再脱换衣服就藏在被褥下。汐子镇政府内有一片果园,春花夏果,他从来不碰。每到李子熟时。他不忘调往宁城报社的唐广川,托人捎去一袋......

也许这些小事微不足道,可他却做得认真细致。这里,我们听两段含泪的口述:我是二龙村四组的孙喜江,1997年农历6月20日,我和妻子开着四轮车往韩杞柳运砖。当车开到火车道口时,火车从南向北开过来正好撞到四轮车。我抱着被撞伤的妻子开始拦车上医院,路过的好几辆车都不停。就在这时,一辆小车"嘎'''',地停下,有一个人边跑边问,咋回事?快,赶紧上医院,说着同车上下来的几个人帮我把妻子抬到车上。到医院后,这个人又找大夫又取药,由于当时我已傻了,这人什么时候走的,长什么样我都记不清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打听,后来才知道救命恩人叫*,但他连个谢字都没有听就走了。我一想这事就心疼,他是好人,是恩人呀!

二龙镇广播站李桂莲和白莉,忆起*,没等说话先掉泪。她俩和*是同事、是邻居,感情太深了。李桂莲1988年9月12日晚难产,凌晨四点她丈夫跑到政府找人。值班秘书*见车在司机不在,就摸黑骑车8里路去二十里家子喊司机。李桂莲剖腹生一女儿,丈夫陪床在医院,他又给李家挑水、买菜,照顾老人。可他媳妇生孩子,他却忙着小麦播种安排,结果媳妇把孩子生在家里。白莉说:戴戏钧每天最早上班,最晚回家,他以单位为家。过年他顶班,下雪他扫厕所路,挑水他刨井沿冰,上房打烟囱不忘给邻居都打了。他家安了电话成了"公用电话"。有电话打来,他不管多晚也叫我们。他笑,一点不嫌烦。他心里只有别人,只有付出,唯独没有自己!他做人像他走路一样,轻轻的,总怕伤着别人,影响别人!

*是平凡的人,又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他爱人张瑞华贤惠秀气,是二龙中学的教师。*在二龙工作时,早出晚归,妻子从未责怪他。他调到汐子镇工作,一般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有时一去几个星期不回来。那时,他们已有了心爱的女儿红阳,妻子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女儿。他觉得欠妻子女儿的太多,每次回家他总是抢着干家务。他在手记中这样写道:"疼妻爱子,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这是人性,又是德性"。

1996年他去北京办事,生平第一次郑重地在西单商场转了一圈。他自己什么也没买,而是给女儿挑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给妻子选了一对耳环。妻子喃喃地说,以后别花钱给我买什么礼物了,咱不是合计攒钱办大事吗?是的,*夫妇工资不高,他家冰箱、洗衣机都没有,只有一台电视机。为凑钱买房子,他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现代意识极强,多次跟妻子讲,等咱买上楼房还完债,我要给你和女儿买的是电脑,这玩艺太有用了。遗憾的是,他没等到这一天!

隆冬,记者在天义镇一处平房院落里,探访了*的爱人和女儿。听张瑞华饮泣回首与丈夫最后的相会,禁不住让人潸然泪下。*从山东考察回来,回家住了一天。妻子见他特别疲劳,便劝他多在家休息几天,他说还忙着写考察总结。在家只呆一天就走了。8月24日,也就是他去世的前四天,他回家了,晚上写发言材料直到晚11点休息。第二天他到县里召开会议上发言,会后他要走,妻子说:"你去医院看看吧。"他说:"现在事情多,等事情少了再看病。"他见妻子仍然依依不舍地望着他,便说:"放心吧。我没啥大毛病。我周日就回来陪你们娘俩好好逛逛街。我想了,明年你和女儿放暑假,我要带你们去山海关,看长城、看大海......"没想到这竟是他的遗言。就在他去世的头天晚上,妻子以为他会回来,领女儿在车站等了很长时间,直到人全走没了,也没见到他的身影。张瑞华哭着对人说:"成钧是好丈夫,是好爸爸,只可惜走得太早了,他这一生没有享到福......"女儿戴红阳哭着说:"快过年了,我特别想爸爸,我爸不是答应暑假领我去看长城和大海吗?"*,你留给女儿一个永远不能圆的梦!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摘自*日记

而今,当人们跃上兴隆地大平顶山、小平顶山连绵起伏的山峦时,但见那密密麻麻的水平沟、鱼鳞坑,错落有致,整齐有序。那星罗棋布的方坑、树坑、台田,在冬日阳光的映照下,平展如画,巧夺天工。这个流域有大小十五六个山头,总面积有1.5万亩。在每一个山包,每一条沟壑,每一个平沟里,都仿佛闪现着*的身影,都洒下*的汗水,都留下*的脚印。直到这时,人们才真正领悟到*把工作当成生命全部的意义所在。

*是个忘我工作的人。他摘了一句格言:"生命一分钟,奋斗60秒"。镇党委、政府对他的工作最放心,只要交给他一项工作,他千方百计保证干好。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必定勇敢地冲上去全力完成。他多次说,现在一些干部作风飘浮,华而不实,应引以为戒,转变作风,要从我做起。其实,干部作风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比物质的力量还要大!

*一语中的,并"以身正法"。2001年4月,镇党委、政府决议拿下兴隆地村大小平顶山流域工程。*受命后,5月初就带上技术人员住进兴隆地村,进行全面规划设计。老护林员杨希彬在山上整天跟着*。他见*抱病指挥治山会战,悄悄写了"学习戴镇长带病不下山"的标语贴在村头墙上。一天,*躲在僻静处用酸枣刺挑脚底血泡,他心疼地上前劝导:"戴镇长,你在山上每天往返六七十里路,近90天你走了5000多里,就是铁打的汉,也吃不消这般苦哇!"*说:"我苦,我苦百姓更苦。我不老,也不小,咱只有多流汗,山才能早变绿。这叫先苦后甜,杨大叔,我拜托你把山看护好,等山绿了,我给您老披红挂花!"

把分管的工作干好,发自*内心,来自他扎实的工作作风。1999年到2000年,他到杨家窝铺村抓玉米秸秆青贮养牛,为转变农民传统观念,他逐户摸底访谈,了解情况,做说服动员作。他还利用电视差转台,播出科学养牛信息。杨家窝铺养牛很快发展起来,全村人均养牛近1头,2001年全村出栏牛上千;杨家窝铺成为赤峰市养牛示范村。烧锅地村土地条件好,过去一直种玉米,农民增收缓慢。镇里号召扩种经济作物,但分地时你五垄他家六垄,你种他不种,一时难统一。*到各家各户做工作,当年扩种了花生、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500多亩,亩收入比玉米增加800元。在实施结构调整的日子里,*成了忙人,这个村到那个村,从这家到那家,马不停蹄。一次,他在烧锅地村民组长家开会,正巧同父亲家一墙之隔。老父亲听说独生儿子回来了,忙招呼老伴包饺子。饺子包完后,继母去找他,可他已开完会骑摩托车到别处去了。父亲失望地对老伴说:"这孩子,再忙也得吃饭呀!"谁料,这碗饺子成了他父亲和继母心中的一个结!

*爱事业,也爱花草,可他从未拿公款给自己办公室买一盆花。每每他上山下乡,便顺手挖回几棵芍药、马莲花、红山丹栽在镇政府院内。他说,用野花草装点我们的生活,既省钱,又好看,何乐而不为呢?去年3月前他一直分管常务,镇里的吃喝住费用都经他手办,分管大农业后经手的开发资金达400万元。*去世后,有关部门审计复核,帐帐清楚,笔笔不差。财政所长王窒哭泣着告诉记者:戴镇长从不沾公家一分钱,他分管财政,没给自己报过一次招待费!他的廉洁事、公仆情,就连镇政府院里那株老树都永志不忘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把毕生精力倾注在为人民服务上,那生命就是多彩的,永恒的"。

--摘自*日记

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无疑属于后者,因为他无私无畏一身正气,因为他做过的简单又平凡的事情,至今让人们记在心间。

伴着感情的潮水,宁城县委书记钱海峰一字一板地说:"*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一个职位低微的副镇长,在当今社会里能够这样自觉全力地为党为群众''''拉车铺路'''',有这样高的境界和追求,的确不平凡。他死后,有这么多百姓真诚地怀念他、颂扬他,确实不简单!他是真正的''''三个代表''''!"

汐子镇党委书记刘晓军说:"*是我的同事,是汐子镇的骄傲!他是做人的镜子,为官的标杆!他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不学这样的干部,我们活着的干部没法干!"

烧锅地村的退休干部王瀚大爷老泪纵横,他说:"*走,我送他七里路。我要讲,共产党内确有像、这样的腐败分子,也确有*这样心系百姓的好干部、好党员。过去,我只是在电影、电视里见过焦裕禄、孔繁森,现在我是在身边见到了汐子镇的''''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干部我们拥护,我们信服,我们离不开!*给党争光,让我们看到党的本色、党的未来!"

我们握住了兴隆地村杨希彬老汉的手。他给记者鞠躬,恳求让"上级"宣传*这位好镇长。他哭诉道:"我和*的友情是在大山上结交的。每当我巡山护林时,就好像看见*的模样,听到他对我的嘱托。我只有一个念头,好好护林守山,等树绿了,我要攒钱给戴镇长在山顶建塔、立碑!"

杨桂花是*曾在兴隆地村住过的房东大嫂。几个月来,她晚上入睡天天梦见*。梦见镇长从大会战工地回来,一只手握着水杯,胳膊上搭着上衣,从大门口轻轻进院。杨桂华醒来后,麻利地下到东屋去看,炕上没人,她叹口气,抹起了眼泪。而今,戴镇长留给他作纪念的塑料大水杯,被她恭恭敬敬供在东屋的柜橱上。她逢人就讲:"我一瞅见戴镇长的水杯,总觉得他还活着,时常给他沏杯茶,盼他回来歇歇!"

戴镇长确实没死,他在百姓心窝扎了根。汐子村8组的白红梅老大姐自已养大鹅,丈夫开拖拉机,两个女儿大学上得也出息。日子舒心了,她总想和戴镇长唠唠。戴镇长不在了,她落下个毛病,一去镇政府办事,不由自主地趴到后排第二个窗户向里望,"这是戴镇长的办公室哟,他怎么下乡还未回来呢?"烧锅地二组组长王桂兰一提*泪水就涌出来。她说:"戴镇长恋着烧锅地,他在俺村办的好事,我两天两夜讲不完。我送走过5位老人,可从未像他走这样难受。现在,我不能看镇里来的汽车和摩托车,一来就伸着脖子去辨哪一位是戴镇长"。

二月的汐子寒气凛凛。可由*组织建起的一处处棚区,排序有致,春光一片。在烧锅地村黄永成的塑料大棚里,黄瓜翠绿上架,油桃含苞欲放。33岁的黄永成抚着花枝动情地说:"戴镇长为帮我们建大棚,起早贪黑,摸爬滚打,遭了多大的罪!眼下,黄瓜快摘了,桃花快开了,他怎么就不回来了?今年要他在,乡亲们的菜果肯定又要卖出好价钱了!戴镇长,乡亲们想你啊!"

*怀着对大地的眷恋,从平顶山,从烧锅地,从汐子镇静静地走向远方、走向天际。人们说,他化作了云朵,化作星辰,化作了彩虹。不,他还是他,一个朴实的农民的儿子,一个虔诚的大地之子。他走了,身后没有墓碑,却把共产党员的丰碑树立在大山之巅,树立在百姓心中。难道说,这仅仅是百姓对*个人的感情吗?不,这是人民对党的殷殷期盼和拳拳祝愿!

看吧,*的动人事迹在宁城县、赤峰市产生强烈反响。最近,中共赤峰市委做出关于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关于向新时期基层干部的楷模*学习的决定。一个学习*的热潮在中京大地、红山脚下、巴林草原掀起。党不忘*,人民不忘*,大地不忘*!在这里,记者深情地用*1997年12月18日摘录的《牡丹之歌》歌词,作为献给*的礼赞:"冰封大地的时候,你蕴育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你钟爱"牡丹精神",但你不是牡丹红艳,不是青松参天,你是平顶山青光闪闪的小白杨,挺秀无言,一往情深,拥有那坚持的位子,足下的土地!

"*,你听到了吗?

上一篇:论职工劳动积极影响因素 下一篇:证券交易税经济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