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银地土茯苓汤治疗湿疮23例

时间:2022-09-11 04:16:44

关键词:银地土茯苓汤,湿疮;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43-02

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采用自拟银地土茯苓汤加减治疗湿疮23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1~2周。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湿疮诊断依据。

1.2.1 急性湿疮 (1)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泡、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2)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3)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亦可泛发全身,(4)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1.2.2 亚急性湿疮 皮损渗出减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1.2.3 慢性湿疮 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呈阵发性瘙痒。

2 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银地土茯苓汤治疗,药物组成:银花、生地、土茯苓、白花舌蛇草、白鲜皮、苦参、黄芩、甘草。按中医辨证分为4型用药。

2.1 风热湿阻型 主症:皮疹以红斑、丘疹、疱疹为主,糜烂、渗出不明显,剧烈瘙痒,舌红苔黄,脉浮或滑濡。治法:祛风清热,利湿止痒。方药:银地土茯苓汤加荆芥15 g,防风15 g,桑白皮15g,蝉蜕30g,薏苡仁20g,苍术15g,甘草5g。

2.2 湿热毒盛型 主症:皮疹以潮红肿胀、水泡、糜烂、渗出为主,对称分布,痒甚,口干口苦,大便溏烂不畅,尿黄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药:银地土茯苓汤加茵陈15 g,鱼腥草20 g,紫草15 g,生石膏20 g,知母15 g,紫花地丁15 g,甘草10 g。

2.3 血虚风燥型 主症:湿疹反复发作,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苔藓样改变、色素加深,瘙痒以夜间为甚,口干心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质红苔白、脉细弱。治法:养血活血,祛风止痒,方药:银地土茯苓汤加防风15 g,当归尾15 g,鸡血藤30g,黄精30 g,乌梢蛇15 g,赤芍15 g,丹皮15g,甘草5 g。

2.4 脾虚湿困型 主症:湿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皮肤增厚粗糙伴轻度糜烂,渗出,纳呆,四肢倦怠,大便溏烂,舌红苔白,脉弱无力。治法:健脾化湿,祛风止痒。方药:银地土茯苓汤加黄芪40g,潞党参30s,白术15g,山药15g,防风15 g,薏苡仁20 g,蝉蜕10g,僵蚕15 g,陈皮15 g,山楂15 g,炙甘草10 g。

用法与用量:每天1剂,水煎分3次口服,7 d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皮损消褪;好转:皮损消褪30%以上;未愈:皮损消褪不足30%。

3.2 治疗结果 23例湿疮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18例治愈,4例好转,1例未愈。

4 体会

湿疮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多数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且难治。相当于现代医学湿疹范畴。中医认为湿疮初起多由风、湿、热毒诸邪所致,病久则为脾虚湿困或血虚风燥夹瘀。总的治疗原则是急性、亚急性以祛风清热利湿解毒为主;慢性以健脾化湿或养血祛风化瘀为主。并且湿疮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忌食海鲜、牛羊肉、煎、炒、油炸、辛热等易过敏有刺激性的食物,本方中银花、白花蛇舌草、黄芩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土茯苓具有利湿之效,再加生地凉血,白鲜皮、苦参祛风止痒、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由于湿疮可发生于人体头面、躯干、四肢全身各个部位,故治疗上除根据辨证分型治外,亦可结合发病部位不同佐加引经药以加强疗效,如病发于上可佐加疏风清阳明经热的中药,发于外阴及下腹宜佐加清利肝胆湿热之药如龙胆草、车前草,发于下肢宜加强利湿解毒之品,应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而选用。另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花蛇舌草、蝉蜕、白鲜皮均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因此应用本方有较好临床疗效,值得总结报告。

上一篇:中药内外合治痤疮74例 下一篇: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