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演练:狙击“黑肺谣言”是一次科普良机

时间:2022-09-11 04:07:36

观点演练:狙击“黑肺谣言”是一次科普良机

“十面霾伏”的视觉观感,“自强不吸”的呼吸之痛,转入心理层面,的确容易产生“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的健康忧虑。尤其是,在10月份全国13个省市雾霾天创历史同期极值的严峻形势下,公众对任何相关信息自然都不敢怠慢。这可能也是耸人听闻的不实新闻能迅速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

不过,即便这可能是恶意的网络营销,即便是“标题党”或“眼球党”所为,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不至于轻信。比如,实验鼠是放在什么浓度的PM2.5环境之中?鼠肺的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摄的?多一点审慎精神,多一点科学素养,谣言流传就不会如此之广。

回看以往那些引发人们健康关切的谣言,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吃碘盐可预防核辐射、吃绿豆能养生,等等,并非没有明显的常识错误和逻辑漏洞,之所以一开始没有被揭穿、引发社会心态躁动,原因就在于对个体健康的关切压过了对科学理性的追求。归根到底,是科学素养匮乏惹的祸。“恐惧来源于未知。”缺少基本科学常识,缺少严谨细致态度,缺少怀疑追问精神,体现到行动上,就是不辨真假地接收外来信息,平添内心焦躁。

与高涨的环境关注和环保热心相比,公众的环境科学素养明显掉队。近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城乡居民中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仅逾8%。早先也有报告认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落后于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年。不把科学素养这块“洼地”填平,走出环境焦虑尚且困难,更不用说科学防控雾霾、降低伤害了。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有赖公众主动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政府和社会也义不容辞。相关部门如能切实承担起监管责任,对虚假信息及时回应,以知识普及化解科技谣言;广大媒体如能切实恪守职业操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时,多一些科学求证,少一些急功近利,公众的健康恐慌就可以在明辨真假中不断克服,科学素养也会在不盲听、不盲信、不盲从中慢慢养成。

昨天是第十二个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主题是“关注慢阻肺永远不晚”。的确,关注呼吸、关注健康“永远不晚”,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超越关注,以科学态度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才能在告别疾病的同时,远离内心的健康焦虑。

(本文原载于2013年11月21日《郑州日报》,本刊有删节)

上一篇:老爸孵葫芦籽 下一篇:企业家的高尔夫“西游记”